第一章 章末总结 能力提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章末总结•能力提升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网络体系构建专题归纳整合高考真题链接教材练习解答章末达标检测卷(一)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答案速填]A.B.C.农业社会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环境差异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人类活动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的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典例](2016·山西大同高二期末)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完成(1)~(3)题。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③半干旱和干旱分界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区域农业发展的共同条件,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第(1)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甲区是东北平原,丙区是山东丘陵,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B项对。甲区位于东部季风区,不是深居内陆,A项错。丙区是丘陵地区,海拔不高,气温较高,C项错。两区年降水量相似,不是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D项错。第(2)题,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A项对。甲区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乙地面积小,丙地地形起伏较大,B项错。甲区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甜菜,乙、丙区是冬小麦,C项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只在甲区分布,D项错。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①对。不是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②错。半干旱和干旱分界,③对。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是秦岭—淮河一线,④错。D项对。[答案](1)B(2)A(3)D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1.(2015·高考江苏卷)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差异。“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西部位于欧洲西部。两地区均为人口稠密区,A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欧洲西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B项正确;欧洲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C项错误;相比欧洲西部而言,我国东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D项错误。答案:B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014·高考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2~3题。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城市化水平/%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全国1.0052.571.001.00青海0.8647.440.140.95河南0.8242.437.741.07黑龙江0.9356.901.000.29浙江1.6563.200.832.56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3.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解析:第2题,人均GDP最高的是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83,远小于河南的7.74,排除A项;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1.07,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项;河南的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最高,排除D项。第3题,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不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说明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2.56,说明人均耕地少,不适合发展占用耕地较多的产业;而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0.29,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答案:2.C3.D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015·高考江苏卷)图Ⅰ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Ⅱ为根据1973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回答4~5题。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4.图Ⅰ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A.山谷B.山脊C.冲积扇D.盆地5.图Ⅱ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A.减少了1800平方米B.增加了1800平方米C.增加了2700平方米D.减少了2700平方米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解析:第4题,本题考查对遥感影像图的判读。图中甲点所在地形颜色深,该地形又在冰川冰舌的延伸方向上,应为山谷。第5题,图Ⅱ中数字2表示冰川。1973年冰川面积为18×900平方米,到2009年冰川面积为15×900平方米,减少了3×900=2700平方米。答案:4.A5.D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6.(2014·高考广东卷)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A.公路B.菜园C.鱼塘D.果园解析:四个选项中公路的比热容最小,正午时表面温度最高。根据“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可知,A项正确。答案:A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教材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距海远近不同。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旱作农业为主,在河谷、灌溉水源地种植水稻,且为一年一熟。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教材P3~4活动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从北到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哈尔滨至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沿途可见到大片的玉米田、广袤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锡林郭勒牧区能见到辽阔的温带草原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畜牧业景观。至山西太原附近地区的途中,能见到大同的煤矿、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太原附近可游览平遥古城。至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沿途可看到泥沙滚滚的黄河,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大片的棉田、稻田(淮河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奔腾的长江,在江苏南部平原能看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的园林。至江西井冈山地区,沿途可看到江南低山丘陵的茶园、竹林、梯田,在井冈山游览秋收起义纪念馆。至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沿途会看到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地无三里平”的崎岖地形,在西双版纳能看到热带季雨林及傣族等少数民族风情。沿途所见到的变化既有随着经度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差异,也有随着纬度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差异。这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人文景观的差异。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教材P8思考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信息处理,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微波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又能全天候工作。可见,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教材P9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所示:①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机收到信号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