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技术系“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十一五”规划实施五年来,机械系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教学初步构建了具有我系特色“一体化”课程体系,2009年我系钳加工专业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26个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课程研究和建设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走在了全校课程改革的前列。多人担任参加国家级、省级课题;每年有30余人获得各级表彰,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学生管理工作稳步提升。就业工作实现了全面、稳定、高薪、体面的目标。目前机械工程技术系已逐渐成长为我院一个超千人的综合型大系部。今后的五年,是机械系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机械系进一步拓展空间,做强做大的关键时期,为此特制订机械工程技术系“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学院完善基础能力、巩固办学规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改革办学模式、强化社会培训,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高品位、深内涵、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职业院校总体发展目标,以及教学工作在未来5年推进和实施“13454”的工程。即:坚持一个方向: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三个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条件;抓好四项工作:课堂教学、教改科研、技能大赛、师资培训;落实五条措施:“1034”教学规范、“1277”课程模式、1264教学模式、2666师资工程、1310争光工程;实现四个一流: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一流的教学软硬件设施稳步推进。二、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系将按照学校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深化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完善设施,提高办学质量,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改善实训条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夯实学生管理基础,创新管理理念.坚持“理念建系、科研兴系、质量强系、人才治系、特色办系、和谐安系”的办系思路,贯彻工程制造业应用这一条主线;夯实知识、技能二块基石;强化模具、焊接、汽修三根支柱;构建设计、制造、测控、维护四大能力;提升人格、行为、知识、技能、特长五种素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的总体发展路线,将提高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强力推进与完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立系之本,强系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创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五年之内,争取教学、管理及科研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把系部各专业建设成为河北一流,全国领先的专业,为系部、学院的发展创造条件。三、办学规模“十一五”期间我系在校生已突破千人。“十二五”期间我系要继续办好汽车工程、机械制造与焊接技术三大骨干专业,同时积极拓展开发新兴专业,加强专业建设力度,计划五年内办学规模2000人,全日制在籍生人数稳定在1500人左右,在校生1100人,社会培训年度规模500人次,每年创收50万元。四、专业建设(一)、总体建设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创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1277”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在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站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起示范性作用。在省级重点专业的基础上,力争将机械制造与焊接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实训基地;将汽车维修专业建设成具有中职特色的省级实训基地,将工程机械专业建设成为地区一流、辐射周边、行业领先的新兴专业。着力进行短期培训。通过全面建设,努力提升专业教学教研水平,使我系各专业在同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综合我系各专业的现状,未来五年各专业的建设要点为:机械制造专业处于转型期,建设重点是加强新型设备投入及师资的培训,向模具制造方向转变;焊接技术专业处于完善期,建设重点是补充及购置先进设备及师资培养,向特种焊接方向转变;汽车维修及工程机械专业处于发展期,建设重点为设备的批量投入及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完善专业发展根基。(二)、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建立由企业一线技术专家、行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建立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和运作机制。以自办企业和校外合作企业为平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为区域机械行业培养双高人才。2、建立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根据我系各专业适用岗位工人技能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订各课程实训要求与标准,编写体现各专业工学结合特点的配套教材,满足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3、一体化工作站建设本着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成长的要求,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扩展、调整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功能齐全、装备先进,能同时满足学生实训的工作站24个。既机械制造一体化工作站7个(电加工工作站、磨修工作站、孔加工工作站、模具拆装与调试工作站、机加工工作站、钳工基本功训练工作站、拆装与测绘工作站),汽修与工程机械一体化工作站8个(模拟汽车“4S”店工作站、汽车整车维护工作站、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站、汽车底盘维修工作站、汽车电气维修工作站、汽车仿真实训工作站、拆装与测绘工作站、工程机械驾驶工作站),焊接技术一体化工作站9个(信息采集站、备料加工站、成型加工站、直流焊条电弧焊工作站、交流焊条电弧焊工作站、二氧化碳焊接工作站、氩弧焊工作站、埋弧焊工作站、焊接检验工作站)。完善和创新校内外实训实习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接纳、参与、安排的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创新实训教学手段。建成标准的各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4、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按照教学质量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以系部自主管理为原则,建立具有内部要求和保障性质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体系。达到专业教学内部的规范性和外部的适应性相协调的目的。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终极目标。5、提升专业教师教科研水平专业教师加大向科研倾斜力度,逐步提升我系教科研水平,努力打造科研大系。五年内具体目标如下:1)、国家级课题立项1个,省级课题立项2个并保证开发、研究、结题和应用。2)、科研工作基本形成研究方向,并围绕研究方向初步形成系列成果,正式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本,地方教材3本,校本教材覆盖各专业,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各专业形成专业讲义(电子教案)。3)、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5篇。国家级说课三等奖以上1人,省级说课、做课争取一等奖1项。教案、课件等其他评比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优质课1个,省级优质课2个.4)、以教育科研为杠杆,通过教育科研,做好产品开发工作。初步实现教师队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二)师资队伍建设1、双师型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根据专业建设目标的要求,以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为重点,采取培养与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计划在五年内,培养1名国家级专业带头人,4名校专业带头人,4名省级骨干教师,4名学科带头人(第二梯队),并通过实践培养和资格考试、进修等形式,使我系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全体教师85%以上,专业教师95%以上。硕士研究生达到专业教师的30%;同时各专业根据在校人数再从生产一线聘请2~5名业务技能精湛、工作经验丰富、道德品质高尚的业务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外聘(兼职)教师,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形成良好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最终使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专家型、研究型、学习型的教育能手。机械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专业发展规模师资需要师资短缺省级骨干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骨干教师汽修4001510111人钳工40015411焊工40015511工程机械30012911总计15005728442、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与交流严格按照学院青年教师1358培养规划抓好落实,建立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评价与督导办法,使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梯队。计划五年内20人参加国家级培训,争取3人出国培训,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1次一周以上。积极向同专业一流学校全面对标,进行互访、定期沟通、校报交流,建立稳固、友好关系。与国内先进学校考察交流两年1次,五年3次。争取专业研究会省级年会1次。3、重视技能养成,加强技能精英培养国家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技能大赛以成为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最高表现平台。为此系部在未来五年将越来越重视“争光工程”建设,加强技能精英培养。力争在三年内获省级大赛一等奖三个,五年内进入国家大赛行列,并获得优异成绩。教师在全国大赛上获奖2个,省级一等奖1个。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方便指导学生训练并确立技能教师地位。(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与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经济腾飞,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能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同时也能够较好地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1)、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多家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采取周末班、工学交替等形式,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要求、考核标准等内容,实现了学校培训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同步,使学生在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上都有很大提升,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2)、订单定向培养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搞好冠名班。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完善以企业需求定课程、定内容、定标准。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达到企业的订单要求,并逐步加强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3)、短期培训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国家、地方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农民工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经校企考核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工人。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1)、成立专班.学校成立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机构,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学籍管理等工作.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培训协议,使企业成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