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蔬菜病害茄科蔬菜病害包括茄子、辣椒、番茄、马铃薯等。主要病害有苗期病害、茄黄萎病、茄褐纹病、番茄叶霉病、灰霉病、疫病、病毒病、辣椒炭疽病、茄褐色圆星病等;非侵染性病害有番茄畸形果、空洞果、高温障碍、2,4-D药害、番茄低温障碍、日灼和脐腐病等。苗期病害(SolanceousFruitsSeedlingDiseases)番茄、茄子、甜(辣)椒猝倒病(Tomato、EggplantandPepperdamping-off)、立枯病(Drooping)症状猝倒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烂种是播种后,在其尚未萌发或刚发芽时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死苗是种子萌发抽出胚茎或子叶的幼苗,在其尚未出土前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苗。猝倒是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致幼茎基部发生水浸状暗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幼苗或其附近床面上长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别于立枯病。立枯病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发病。病苗茎变褐,具同心纶纹,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蔫枯死;稍大幼苗白天枯萎,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但不呈猝倒状。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具同心纶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是本病与猝倒病区别的主要特征。猝倒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瓜果腐霉菌此外PhytophythoracaspsiciLeonian辣椒疫霉或P.nicotianaeBredaefHann烟草疫霉也可引起茄科蔬菜猝倒病。立枯RhizoctoniasolaniKühn立枯丝核菌半知菌亚门病原腐霉菌形态:瓜果腐霉菌菌丝体生长繁茂,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膜,直径2.3~7.1um,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或呈不规则膨大。大小63~725*4.9~14.8um,孢囊球形,内含6~26个游动孢子。产卵器球形,直径14.9~34.8u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同丝或异丝生,多为1个,大小5.6~15.4*7.4~10um,卵孢子球形,平滑,直径14.0~22.0um。生理: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0℃,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为10℃。立枯丝核菌已说过,不再叙述。对温度的要求比瓜果腐霉高。病害循环腐霉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立枯丝核菌以菌丝或菌核随病残体或独立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2~3年,可通过雨水、流水、农事操作以及使用带菌粪肥传播蔓延。腐霉菌可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生出芽管侵染寄主,立枯病菌则可直接侵入危害。侵入后,病菌在寄主皮层的薄壁细胞组织中发育繁殖,以后有可产生新的子实体,进行再侵染。及发病条件1、苗床管理苗床管理不当如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浇水过量而导致苗生长弱,易于发病。通风不及时,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也易于发病。2、气候条件影响苗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苗床土壤低温高湿,与外界气侯条件也有很大关系。适于幼苗生长的气温为20~25℃,土温为15~20℃。此时,幼苗生长良好,抗病力强;反之,温度不适则易诱发病害。如阴雨或雪天,影响苗床光照,床温过低,长期处于15℃以下,不利幼苗生长,猝倒病容易发生。另一方面,床温较高,幼苗徒长柔弱时,则容易发生立枯病。空气及床土的湿度大则病害重。(有利于腐霉菌生长,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受阻)。光照充足,幼苗光合作用旺盛,则生长健壮,抗病力强;反之生长衰弱,叶色淡绿,抗病力差则易发病。防治应采取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苗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1、加强苗床管理苗床应选择地势较高、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床土,不用旧园土,尤其是上一年发病重的床土;肥料应充分腐熟;播种要均匀,细致,不宜过密;覆土要适度,以促进出苗;播前应一次打足底水,出苗后补水要选择晴天中午小水润灌,避免床土湿度过大;苗稍大后,晴天中午应适当放风锻炼,同时做好保温工作;苗出齐后,应早间苗,剔除病、弱苗。2、床土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立枯病。苗菌敌、立枯净、宝福斯、克枯灵1.5~2克,对细土4~5千克拌匀,上覆下垫,防治水稻立枯病药剂均可用于防治此病,但要注意用量。3、药剂防治。茄黄萎病EggplantVerticilliumWilt茄子黄萎病是茄子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俗称半边疯,黑心病,在华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等地调查均有分布。1954年以前,此病仅在东北局部地区发生,近年来随着茄果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危害面积及发病程度也逐年增加,给茄子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据1973~1982年在长春.四平.白城等地调查结果,黄萎病发病率为8.9~30.1%,减产可达27.5~40%,感病品种发病率为60~70%,个别可达90%以上。除危害茄子外,还可危害辣椒、番茄、马铃薯、瓜类、蚕豆、白菜、棉花、向日葵等。症状田间一般多在门茄座果后开始表现症状,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病斑逐渐扩大到全叶或只限于半边叶片,引起叶片歪扭,所以农民又称“半边疯”。在晴天中午前后表现萎蔫,早晚或天气冷凉时又可恢复正常。但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病叶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蔫下垂或脱落,严重时病株叶片脱落仅剩茎杆。横剖病株茎杆,分枝及叶柄,可见维管束变褐色,一般髓部不变色。病原黄萎轮枝孢(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和大丽花轮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Kleb)均属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我国目前出现的主要是后者。吉林省也是后者。形态分生孢子梗无色,纤细,基部略膨大,常由2~4层轮状的枝梗及上部的顶枝构成。每层轮枝一般1~7根,枝梗长13~38um,顶枝长15~60um,轮层间距离30-38um,两层的轮枝全长为100-120um,四层的轮枝全长为250-300。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为3.3-11*1.5-4.2um,菌丝体为白色或初为白色,老熟后(2天后)转为灰黑色,有隔,直径2~4um,有时孢壁加厚形成褐色的厚壁孢子,也可形成假菌核,假菌核的大小32.5~62.5*25~40um.生理茄子黄萎病菌生长的最低温度为5℃,最高为30℃,33~35℃不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尤以22.5℃生长最好;对pH适应范围广,从4.5~9均可以生长,以6~7生长为最好。生理分化该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国外根据不同的菌落形态及致病力将其分为3个类群,国内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即Ⅰ型,致病力最强,产量损失最大;Ⅱ型致病力中等,产量损失居中;Ⅲ型,致病力最弱,产量损失最小。病害循环病菌以休眠菌丝和假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假菌核可存活长达14年之久,次年从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侵入后,菌丝在皮层薄壁细胞间扩展同时产生果胶酶,分解寄主细胞间的中胶层,最后直达维管束进入导管,病菌进入导管在其内大量繁殖并随液流迅速向植株地上部扩展,直至茎,叶,枝,果实的内部。病菌也能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带菌种子可能随种子调运而作远距离的传播,成为无病区的病源。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风雨、灌溉、农具、农事操作等传播。1气候条件温湿度是影响病害的重要因素。温湿度是影响病害的重要因素。一般气温在20~25℃,土温22~26℃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病重,久旱,高温发病轻。气温在28度以上病害受抑制。在东北地区,从茄苗定植到开花初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8℃的天数多,降雨多发病也重。其主要原因是定植时根部伤口不易愈合,有利于病菌侵染危害。2栽培条件老菜区、重茬地发病重。一般连作时间越长,发病就越重。坡下平地,江河边的平地或地下水位高的低平地比岗地发病轻。低平地发病减轻的原因是水分和肥力足,利于植株生长,增强了抗病性。缺肥地较肥力足的地块发病重。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弱,发病严重。施未经腐熟的带菌的病残体有机肥,发病重。浇水不当会使病加重.此外,定植过早,栽苗过深,起苗带土少,伤根多,过于稀植,土壤易龟裂等因素也可加重病害.发病条件1加强检疫和种子处理,无病区要进行种子检疫,实行种子处理和防治带菌土壤传入.建立无病留种田或从无病株上采种。用50%多菌灵wp500倍浸种2小时或与茄子褐纹病同。2加强栽培管理应与非寄主作物轮作4~5年。如轮作却有困难,可栽种葱,蒜等,也可与肥沃粮田或水稻轮作。增施基肥。除增施有机肥外,可在茄子座果后追施硝铵或尿素,每亩10~15千克,连施2~3次。合理灌水,一般以保持湿润耕层而又无积水为宜。雨后或灌水后要及时中耕。3药剂防治播种期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克药加15千克土上盖下垫,定植时用药浸茄苗,发病后灌根。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托或25%甲霜灵加福美双。4、茄子嫁接防黄萎病用茄砧一号(原毛茄)作砧木。砧木比接穗早育苗10天,当砧木长到6-7叶,接穗长到4-5叶时嫁接。砧木在3-4叶处上切0.7cm深切口,接穗2-3叶处以上留0.7cm将接穗插入砧木内,用封口膜封好或塑料夹子夹上。接好的茄子经常洒水,保持高温高湿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一般25-30℃,RH>85%。防治方法茄褐纹病EgglantphomopsisBlight茄子褐纹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在北方与绵疫病、黄萎病一起被称为茄子的三大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常引起死苗、枯枝和果腐,尤以果腐对产量损失最大。此病在运输及储藏中仍能继续危害茄果,严重时可使整堆茄果腐烂。留种田种茄发病最重,吉林省长春、四平等地采种株发病率一般为40-50%,个别地快可达80%,有时甚至采收不到种子,此病仅在茄子上发生。症状茄子从苗期到成株期的各个部位均可受害,但以果实被害为主。幼苗受害后,即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生水渍状斑,后变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并收缩,生有黑色小粒点,不久便猝倒死亡。成株期的叶、茎、果实均可受害。一般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叶斑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为褐色或灰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边缘清晰,中央色浅,后期病斑扩大为不规则形,并可愈合成片,其上产生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病部组织变脆,易破裂并脱落成穿孔。茎部病斑多发生于节部,中心为灰白色,边缘较深且略凹陷的梭形溃疡,也有黑色小点。后期病部皮层脱落而露出木质部。如在茎基部发病,遇大风时常从病部折断。果实上的病斑初为淡黄色稍凹陷的圆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果实,尤以幼果受害最重。病部有呈轮纹状分布的黑色小点。果实上部的花鄂更易受害,病菌往往经由花鄂侵入果实,最后病果腐烂脱落或残留在枝上,干缩成僵果。病原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vexans(Sacc.etSyd.)Harter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形态病斑上产生的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初埋生于寄主皮囊下,成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孢子器单独生于子座上,呈凸镜形,具有孔口,其尺度为55-400×45-250微米,可随寄主部位(果实上大于叶片产生的)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分生孢子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椭圆形或纺锤形,尺度为5-8×2-8微米,通常内含2-3个油球;另一种呈细长线状,并在一端弯曲成钩,尺度为12.2-22×1.8-2.0微米。两者均为无色,单胞。这两种类型的孢子可产生在同一分生孢子器内。一般叶片上多为椭圆形分生孢子,线状的分生孢子较为少见,如有则多长在茎杆及果实上,线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病菌的有性世代为Diaporthevexans(Sacc.etSyol.)Gratz,属子囊菌亚门,间座壳属。自然条件下一般很少见到,偶尔发现于茎杆或果实上的老病斑上。子囊壳常2-3个聚生一起,球形或卵形,具有长形或不整形的喙部,直径130-350微米。子囊倒棍棒形,尺度为28-44×5-12微米,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至钝锤形,在横膈膜处稍有缢缩,尺度为9-12×3.4-4微米。生理病菌发育最低温度为7-11℃,最高温度为35-40℃,最适温度为28-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8℃,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以在新鲜茄汁浸出液中发芽最好,分生孢子器形成的适温为30℃。病菌在各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