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参考书目:F222.3300004《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许宪春)F171.2300003《美国国民核算体系及其卫星帐户应用》F222.33-4100001《国民经济核算教材大纲和习题集》F222.3300016《国民经济核算原理》(钱伯海)F222.330001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许宪春)F222-5300001《社会科学中的数学和其他论文》(斯通)F123-1600028《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央行调查报告》(2002年)§1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一、国民经济的基本内涵国民经济活动横向关系: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纵向关系:社会产品再生产——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总过程。纵横交叉,构成国民经济网络般的经济联系。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生活旅游、城乡公用事业、国防安全服务等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共性是:所有的生产必须有消耗。即投入与产出物质部门与非物质部门的区别是:物质部门提供的产品是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产品和物质性服务;非物质部门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产品。投入: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活劳动)的投入。产出:物质性产品(实物产品、物质性服务)、非物质性服务。生产过程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做到:其一: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例、保持协调地发展。其二:保持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之间的平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只有保持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平衡,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即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平衡。如何促使国民经济平衡协调,按比例发展?其方法主要有:计划手段:最大优点是统一性,最大缺点是依赖性。市场手段:最大优点是竞争性,最大缺点是盲目性。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属于国民经济诸学科的研究内容。依赖国民经济核算,要求国家和地区的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准确而系统的统计数据和材料。二、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实物运动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社会总需求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运动,始终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之中。宏观经济调控就是要使两种运动保持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实现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生产总产品实物运动价值运动流通实现产品在空间的转移价值运动社会总供给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使用投资与消费社会总需求销售购买社会再生产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平衡,社会再生产就能顺利实现。三、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研究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的科学。1、进行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2、研究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和平衡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分析。3、组织协调整个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发挥统计的检查监督作用。§2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一、国民经济核算(一)、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简史:巴克斯特(R·D·Baxter1827—1875)英国《国民收入》斯坦普(J·C·Stamp1880—1941)英国《各主要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克拉克(C·G·Clark1905—)英国在1931年出版《1924—1931年的国民收入》。库兹涅茨(S·S·Kuznets1901—)美国在1933年为《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国民收入”条目。197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米得(J·E·Meade1907—)和斯通(R·Stone1913—)《国民收入和支出》。1939年秋,他们首先应用国民会计方法编算了193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1941年起英国中央统计处采用国民会计方法按年编制并公布国民收入白皮书,美、法继之,其他各国也逐渐效法。范•克利夫(荷兰)1941年在《经济学家》杂志发表的《国民核算,荷兰年度调查的经验》和《论国民核算的意义和组织》中首次提出了国民核算(NationalAccounting)的概念。联合国对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贡献:1.联合国1947年公布核算体系(旧SNA)2、聘请多芬古茨、汉森、贾西、穆克赫吉和斯通(198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等人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由斯通担任主席。经一年多的研究,于1953年制定《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及辅助表》(简称53年SNA)。2.1957—1969年,采用SNA的国家由70个发展到120个3.1968年联合国公布新SNA《国民经济帐户体系》(ASystemofNationalAccounts),1970年在世界推行,到1990年有170多个国家采用。4.1993年,经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讨论通过,一部最新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1993年SNA”正式诞生。中国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适应国家高度集中计划管理的需要,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的MPS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1年,有关部门建立了农产品平衡表、工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平衡表,后来,又扩大了这些平衡表的种类。1952年国家统计局、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统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工农业总产值和劳动就业调查。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农业总产值核算,又逐步从工农业总产值核算扩大到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五大物质部门总产值核算。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学习前苏联国民收入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1956年,国家统计局派团对前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平衡统计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在我国推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完全陷入停顿状态。十年动乱后,首先恢复了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核算,随后编制了MPS体系的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综合财政统计,综合能源平衡表、主要原材料平衡表和消费品平衡表等。1985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报告建议建立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事实上,从1985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已经进入了两种体系,并逐步从MPS向SNA过渡。1992年确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2003年确定新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世界上存在的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为西方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用,也是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统一的国际标准。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aterialProductSystem)简称:MPS为前苏联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包括中国所采用,现在已取消。SNA与MPS之间的差别:SNAMPS核算方法核算内容采用综合性生产概念,既对物质生产部门核算,也对非物质部门核算。这样核算可以全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采用复式记帐法,通过帐户体系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能更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水平。核算范围除核算货物和服务的实物流量外,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采用限制性生产的概念,只对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进行核算,而把非物质生产部门排除在外。主要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主要采用平衡表法,侧重每个平衡表内部的平衡,但平衡表之间的联系不够严谨。联合国制定的SNA,把国民核算内容分为五大经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我国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包括:五张基本表和八张补充表第二部分:经济循环帐户包括:一个收付式帐户,一个矩阵式帐户人口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自然资源表资产负债表(期初)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综合价格指数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投入产出表企业部门投入表(U表)企业部门产出表(V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期末)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基本表补充表核算表的结构图经济循环帐户国民经济帐户1、国内生产总值帐户2、国民可支配收入及支出帐户3、投资帐户4、对外交易帐户4——1、经常往来帐户4——2、资本往来帐户5、资产负债帐户5——1、调整帐户5——2、期末资产负债帐户机构部门帐户1、生产帐户2、收入及支出帐户2——1、收入初次分配帐户2——2、可支配收入及支出帐户3、投资及金融帐户3——1、投资帐户3——2、金融帐户4、资产负债帐户4——1、调整帐户4——2、资产负债变动帐户4——3、期末资产负债帐户产业部门综合帐户经济循环矩阵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回顾:SNA:第一时期:1665——1920年初创阶段第二时期:1920——1939年发展较快,核算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第三时期:1939——1953年国民收入统计大有发展,一是计算国民收入的国家大为增加,二是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第四时期:1953——1968年对原有的旧SNA加以补充和拓展,建立五大核算和七大帐户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第五时期:1968——1993年对1968年SNA进行修改和更新。建立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系统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PS:1918年列宁签署了《统计案例》,把整个经济纳入统计工作的范围。提出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任务。1920年首次公布了包括电气化事业中的物质资料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衡表。1957年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以后又吸收了SNA的经验,编制了投入产出表。拟订了《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报告。1971年有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作为官方文件公布,题为《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基本原理》发表,即正式的MPS。1984年,又进行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一致通过,各国建立统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民帐户与国民核算国民帐户(NationalAccounts)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的手段。它运用复式记帐原理,对影响经济业务资金变动的双方,利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帐户,作相互联系的等额记录的记帐方法。经济活动有收必有支,数量必相等,利用复式记帐,采用等额登记,编制国民帐户,可以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貌。分类标志:以国民经济分类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统计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中,经济类型、部门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等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分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国民经济分类中,常用的分类标志有:产品的属性或特征、经济单位的活动性质、隶属关系、经济类型等。国民经济分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确定分类单位,即按什么对象确定其单位的归属。从理论上讲,国民经济分类单位可以是:企业、机关、团体等,也可以是个人,或者是产品。行业分类标志在国民经济分类中应用最广,一般称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领域分类与产业分类(一)、领域分类(部类分类):领域分类是以社会产品的经济用途为标志,把全部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第一部类和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第二部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种产品可能有多种用途,其划分都是通过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分类进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是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于1930年提出的。三次产业主要就是以产业形成的时序和劳动对象的特点加以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一层次:流通部门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机构部门分类与活动部门分类常住单位:是指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它不等同于国籍的界定,也不等同于领土范围的界定。常住单位对研究国民经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非常住单位:是一国经济总体之外的其他经济的常住单位。通常称之为“国外”。机构部门分类:1、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