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审美领域自然、社会、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展开,构成人类审美的三大领域。人类审美需求的满足与实现,主要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艺术构成的审美关系中实现的。因此,要深入领会美的本质内涵,把握美的感性特征,上述三大领域是绕不开的话题。第一节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一、自然美的发生历史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这是自然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于人才有意义。一方面,没有人类存在便没有把自然作为观照对象的主体存在,另一方面一切自然现象本身“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它们没有任何预期的自觉的目的,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也并不是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美的,而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美的领域才逐渐扩大的。原始人类面对具有无限威力的神秘自然力量并不感到美。正如高尔基所说:“在环绕着我们并且仇视着我们的自然界中是没有美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中,自然事物才愈来愈多地成为可亲的美的对象。一般说来,狩猎民族以动物为装饰而不以植物为装饰,这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在狩猎民族的原始艺术中曾出现过许多动物的形象。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山洞中的壁画(旧石器时代)受伤的野牛。到了农业社会则出现了大量植物装饰图案,这同样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上所描绘的许多植物花卉的图案,反映了当时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鲁迅讲:“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画一只牛,是由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彩陶花瓣纹盆,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14.1cm、口径29cm。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是当时彩陶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新石器时代,高17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11厘米,唇缘涂黑,腹部饰勾叶圆点纹。至于山水成为美的对象则是较晚的事情。在中国秦汉都是以人物画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发展,但多为人物画背景,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东晋、南朝时,山水画才开始成为独立画种。南朝时,宗炳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有《叙画》,都是专门总结山水画的经验。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西方则是到了17世纪荷兰才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产生了一批风景画家。当时风景画家有:雷斯达尔,其作品《埃克河边的磨坊》,霍贝玛,其作品《并木林道》。雷斯达尔(1629—1682),是十六世纪荷兰著名的风景画家,一生创作了约500幅风景画,但他一生贫困,最终死于救济医院。当时几乎无人知道他的作品,直到十九世纪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风景画以构图紧凑宏伟、描绘精细著称。《埃克河边的磨坊》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它描绘了典型的荷兰风光,那十六世纪普遍流行的用风力作动力的磨坊,好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埃克河边;河面上的船只和大面积的云层,使画面保持了力的平衡。整个画面给人以宁静而又充满生气的感觉,但对色彩的重视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这也正是古典风景画的特点和它的局限。二、自然美的性质我们是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美的本质的。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人自身)能够充当审美关系的纽带。不独如此,那些未经人力参与的自然物也能够充当审美关系的纽带,自然物是以自身的特征映现人的美、生活的美的,换句话说,自然美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这就是自然美的本质。1、自然物为什么能够充当审美关系的纽带,映现人的美,生活的美呢?这是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生命韵律是在“自然人化”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自然界的天然韵律与人、人的生活韵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苏珊·朗格在论述音乐的表现形式时有一段话:“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正因为自然界的天然韵律与人的生命韵律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自然物能够充当审美关系的纽带,映现人的美、生活的美。审美主体通过自然物所直观到的不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而是自然物所映现的人的美、生活的美,所以审美主体在自然物面前可以达到对人类自身的观照而获得审美的愉快。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诗人华滋沃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醒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才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而音乐家贝多芬则不无深情地记下了大自然景色的壮丽给他人生的领悟:“在大自然产物的环境之中,我希望一坐几个小时,我的感官饱尝着大自然所孕育和繁殖的儿女们的景色。……晚间,当我惊奇地静观太空,见到辉煌的众星在它们的轨道上不断运转,这时候我的心灵在上升,越过星座千万里,直上升到万古的泉源,从那里,天地万物涌流出来,从那里,新的宇宙万象将要永远涌流”。2、既然自然美的根源在人的美、生活的美,那么,对自然美的欣赏就是对人的美的欣赏。这也是为无数欣赏实践所证实了的。休谟在《宗教的自然史》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认为所有存在物都象他自己一样,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内心意识的亲密而熟悉的特质转嫁到所有的对象上。”苏轼的题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美学家郭熙在谈到山的四季特征时,有一段话极为深刻:“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3、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欣赏自然美就是欣赏人的美、生活的美,那么,可不可以说自然美是由欣赏创造的?当然不能这样认为。因为对自然物的欣赏必须依赖一定的本体论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审美关系。离开了特定的审美关系,这种由此产生的自然物的审美属性,并不具有本质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对自然物在活动中的拟人化,却能够使自然物形成更加确定的社会意蕴,从而强化自然物的审美特征。比如许多自然美景点如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泰山日出、大连海滨、沙漠绿洲、长冬白雪等等,都因为它们寄寓了人类美的理想,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意蕴而具有极高的审美属性。从这种意义讲,自然美不仅是对人类总体的肯定,也是对欣赏者个体的肯定。4、自然美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自然物的存在形式与人、人的生活的存在形式上的“异质同构”关系,使许多自然物能够充当审美关系的纽带,但这只是潜在的可能,要想使可能转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当人类还没创造某种美时,自然物就不可能映现它。人类之前的动植物虽然都有生命或生命活动,但都是不美的。即使进入人类社会以后,许多自然物的审美属性也是随着人类创造美的进程而逐步被赋予的。比如,被后人颇为推崇的“四君子”之一的“竹”。在先秦时期,《诗经·卫风·淇奥》写了竹:“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竹”作为描写的环境出现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苏轼《绿竹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兰竹石图清郑燮纸本墨笔纵178厘米横102厘米此图气势磅礴,巨石峥嵘突兀,一丛丛兰竹,舒散而出。以淡墨勾石,浓墨撇兰竹,兰叶竹叶偃仰多姿,互为穿插呼应,气韵俨然。其兰叶,全以草书中坚长撇法运之,秀劲绝伦。著名词曲空将士铨谓:“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右下以隶楷相参的“六分半书”题画:“生平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皱,或不依法皱,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宏翁同学老长兄善品题书画,故就正焉。板桥郑燮。”印章“乾隆东封书画史”白文印、“歌吹古扬州”朱文印。第二,自然物成为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还必须依赖自然界对人的顽固的敌对性、疏远性和神秘性的根本克服。促使自然界与人的顽固敌对性、疏远性和神秘性的根本的深刻动因,是人类物质实践成果,那些未经人力参与的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光云霓等,也就逐步被从浑沌的世界中选取出来,进入到人类精神文化圈,成了人的意识和意识的对象,进而成为人所欣赏的对象。5、真正理解自然美,还需要区分两个具有质的不同的概念,这就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审美属性问题。自然物的自然属性,是该事物的本然属性,是由其内在的质和量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如自然物的形体、颜色、结构等,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们认识与否。自然物的审美属性却不是该物的本然属性,而是该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在与人发生关系后所形成的价值属性。关于事物的价值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事物的价值属性“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审美属性作为价值属性与该事物自然属性有关,没有该事物的自然属性,所谓价值属性也就不复存在。第二,自然物的价值属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三、自然美的人性陶养功能(一)启心养性:自然美在开启人的心志,陶冶人的性情,培育人的完善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自然美的清静、质朴的本色,可以使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社会枷锁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人生修养。自然美雄浑壮丽的景象,又可激励人奋发进取的勇气,树立高尚远大的抱负。(二)人格的召唤自然美根源于人,对自然的审美就是人对自身的发现。自然美在安顿人的心灵、陶养人的性情的同时,也对人的主体性进行感召,培养人穿越世俗、回归自然、高扬个性的人格力量。四、从现代文明背景看自然审美的现代意义:在现代文明背景里,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自然审美的现代意义表现为:1.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2.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3.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4.“生而不有”的崇高情怀第二节人的美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是社会生活领域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同时他自己也是被欣赏的对象。人的美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尽数,我们这里只讲人的美的五个主要方面,即人体美、姿态美、语言美、服饰美、精神美。一、人体美:人体美是人的美中最外在的东西,对人体的审美是人类生命意识觉醒的产物。①人体美主要是通过人体的自然属性表现出来的。②人体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劳动创造的。③人体美的本质在于生命。什么样的人体,才算符合美的标准呢?有人曾列举了以下标准:①骨骼发育正常,关节不显得粗大突出;②肌肉发达均匀,皮下脂肪适当;③五官端正,与头部配合协调;④双肩对称,男宽女圆;⑤脊柱正视垂直,侧看曲度正常;⑥胸廓隆起,正背面呈V型;⑦女子胸部丰满而不下垂,侧视有明显的曲线;下腰细而结实,微呈圆柱型,腹部扁平;⑧男子有腹肌垒块隐现,胸部圆满适度;腹有力,大腿线条柔和,小腿部稍突出。美惠三女神二、姿态、风度美1、姿态是人体在空间的活动、变化的样式。姿态,大体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人在多数场合下处于动态之中。英国作家培根说过:“相貌美源于色泽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培根所说的“动作美”就包含人的姿态,下面我们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站立,行走和坐姿三方面的姿态美。人的站立姿态应给人的两种感受:横看有开阔感,竖看有直立感。在一般情况下,人在站立时应该肌肉放松,手臂自然下垂,两脚微微分开,全身显得轻松自然,给人一种自在自如的感觉,站立时,微微收腹,可以使胸部挺起,这样直立姿态看起来很有精神。人在行走的时候,应该从容不迫,矫健轻快。显示出和谐的美感。正确的走路姿态应该是躯体正直,挺胸收腹,两脚迈步均匀,膝关节和脚尖正对前进,双臂自然摆动。“行如风”就是要求速度快,稍快的速度使人感到很精神。女性走路时不要人为地扭动臀部,否则就会在别人心里留下矫揉做作的印象,当然也就产生不了美感。行走中,双脚不宜分得太开,因为两脚适当靠紧,不但在姿态上较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