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PPT课件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匆匆闪过的画面是否让您想起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让您回忆起一位与这个节日密切相关的著名的历史人物?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楚辞。2、读准字音和节奏。3、熟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第一课时屈原与楚辞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战国时代,连年混战。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屈原走了。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楚国事日颓。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骨架运回楚国。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离骚》。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百姓爱戴屈原,每年5月初5,摇着龙船,拜祭屈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楚辞”与《楚辞》1、总说①诗体名。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2、“楚辞”与《楚辞》离忧也。离,犹罹也。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东汉班固)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摆脱忧愁。(西汉司马迁)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忧愁。离骚者,离别的忧愁。(东汉王逸)《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总说《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它采用浪漫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3句,课文是节选。《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以第一节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楚地曲调吟诵,音乐性很强。“兮”相当于“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诵读指导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活叹息爱慕修洁而美好束缚句首语气词谏诤废弃、贬斥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忧国忧民,热爱祖国。诗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原因竟是太注意修身。------追求美,崇尚高尚品德。句意分析(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薰草佩带重复采集香草爱好,崇尚死亡多次分析: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为正义与理想,丝毫不顾及个人利益与安危。“虽”句是正面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表明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坚定的决心,完美的人格--------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因为状语后置(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神仙,这里指怀王荒唐高尚德行造谣淫荡之事分析:这四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幻化成了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妆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但受到众人的嫉妒和馋毁。这一条“香草美人”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使诗具有了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可以看到屈原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本来善于取巧背向、违背通“措”措施墨斗,指准则苟合取容准则分析:这四句和上一节都写的是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灵修浩荡”“众女谣诼”“时俗工巧”“追曲”“周容”,从君王、小人、世态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朝谇而夕替”的原因。(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忧愁郁闷失意的样子原指(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突然如水流逝分析:面对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的忧闷之深。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独”“也”包含无限伤感。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然而,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介词,于、在(6)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通“圆”方枘和圆凿合本来这样何相处、相容分析:诗人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连用两个比喻,以鸷鸟不群、方圆不周比喻自己忠贞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7)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责骂侮辱忍受守、保持看重、推崇、赞许志趣使……受压抑使……受委屈为正义而死分析:诗人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直接表白自己的坚定意志:不论环境如何险恶,绝不会放弃理想。宁可清白而死,也要献身正道。课文第一部分小结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原因是以下几个:A.“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C.“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课文第一部分小结述怀明志政治理想(美政)哀民生施美政遵规矩政治遭遇:罢黜个人坚持美德小人嫉妒谣诼灵修浩荡不察时俗工巧周容政治态度(心志)屈心抑志九死不悔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分析课文第二部分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分析课文第二部分(8)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观察、选择道路久久久立“返”,返回返回原路句中舒缓语气我调转趁着走迷了路分析: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悔”字立足现实,对以上回顾作出深刻反省,说明诗人内心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9)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缓行,使动用法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通“罹”,遭受未出仕前的服饰,指原先志向分析:“延伫”“步”“止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由进到退经过的一番内心挣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