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济版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赵济《中国地理》部分笔记第一章:我国地形三级阶梯明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阶梯相连。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和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我国西部,号称世界屋脊。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第二级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区。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面积最大,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较少、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走向,我国的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布。云贵高原:起伏较为和缓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植被稀疏,分布着最大的沙漠环盆地边缘,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准噶尔盆地:全国第二大盆地,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柴达木盆地:全国第三大盆地。盐湖、盐沼、金属矿藏储量丰富光能资源丰足,河流沿岸,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察尔汗盐湖四川盆地:我国最小的盆地,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紫色土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的形成、夏季风的形成、赤道辐合带、赤道辐合带。(1)我国季风区域广大: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取这界线的5个首字,谐音可记为“大饮喝八缸”。(2)冬夏季风都很强(3)我国的季风类型、成因复杂。青藏高原季风: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2、大陆性气候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3、气候类型多样。4、水热条件的表现——雨热同期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决定。2.年平均气温最低0℃线为于长江附近。3.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原因:这主要是冬季风把高纬度的极地寒冷气流输送到低纬度的结果。而且冬半年的寒潮活动十分的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锐减10℃以上的强大寒潮,每年平均有六次,较弱的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就更多。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暖湿的气流,使全国的气温普遍的升高。北方太阳高度角偏低,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部分的弥补了太阳高度角低引起的热量不足,因此,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较冬季小。温度的特点对气候及工农业建设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它使的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降水分布1)空间水平方向: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气流交汇于南岭一带,形成了具有稳定降水的准静止锋,使粤北和南岭发生低温阴雨。六月中旬开始,准静止锋移至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梅雨七月中旬开始,江南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沿海因常受到台风的侵袭,降水相当的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现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2)地形作用: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降水量多于背风坡。降水量年际变化:1、特点: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气候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山地迎风坡变率小,背风坡变率大。2、影响:对农业和工程的影响很大;旱季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雨季还可能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寒潮:是冬半年降温幅度较大的天气现象。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概念: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为最多,约占60%。特征:风大,降温剧烈,出现霜冻。路径: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其源地为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较强。西北方路径约占19%,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北方路径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西方路径约占7%。东北方路径。影响:使很多地区出现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长造成巨大的损失,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也会给交通、通信、工业带来破坏。梅雨:时间每年大致于六月“入梅”,到七月中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地点江淮地区,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度。成因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热空气北上;中纬度的冷空气常常南下,形成锋面雨。同时冷热空气势均力敌,在江淮上空徘徊,形成梅雨。3、特征: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因素多;不稳定,梅雨正常年份出现概率仅占24%。集中分布区上海,长江,淮河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慢慢的向北移动;大约6月中旬,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约在7月底至8月初,脊线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9月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伴随副高活动的雨带: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冷湿气流相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降水带。通常该降水带位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距,并随副高做季节性移动,平均而言,每年2-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间;7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月中旬后,华南又开始一次雨期,从7月下旬到8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伏旱时间:发生七月中下旬八月中上旬,即在梅雨过后,约一个月左右。成因: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特点:晴热少雨。台风概念: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北太平西部加罗林群岛海区,少部分发生在我国南海海面。影响区域: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各省,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南各省,其中广东占39%,台湾占23%,海南占21%,福建占7%,浙江占5%。危害:发生洪涝灾害,引起山洪爆发,大坝决堤,淹没农田登陆时风力一般在20~30m/s但洋面上风力很大,强台风最大风力速达100m/s,登陆时可达50~100m/s,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在沿海诸省中,台风雨在年降水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多样性:自北向南有五个温度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综合影响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四季分明,各地春夏秋冬的长度有明显不同。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形成回归线上的绿洲。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第二节、土地及土地资源一、概念陈传康: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由气候,地貌,岩石,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专门委员会: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及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对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林超:土地是由其相应的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成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组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是地球表层历史发展的产物。(一)土地概念土地资源是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包括建议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来说,它包括陆地表面,内陆水域及海涂。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二))土地资源属性自然属性: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位,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与土地要素组合关系和综合特点。社会属性: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因此,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概念。(三)土地的特性: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并提供人类生息的空间场所。2)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更新性。3)土地资源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土地。6)土地资源具有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7)土地资源具有承载能力。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104km2。南北长约5500km,跨49个纬度,东西宽5000余千米,跨62个经度。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品的多种经营。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简单的说,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不超过70%;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总面积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以土壤退化为核心的土地退化,已成为困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一般将土壤退化过程划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