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欣华一.单元内容分析文化一般文化特殊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当代文化与建设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把握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本单元的地位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承上启下的地位:文化一般走进文化个别文化认识走向文化实践文化定位:人与社会文化理解:时间空间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文化选择:文化生活(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古代辉煌的历程)●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本特征之一。(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调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框—2目)(1框—3目)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综合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时期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烧越旺)整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1框—3目1框—4目+综合探究(三)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和呈现方式1.标题的感性生动抽象出其中的理论逻辑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薪火相传,越烧越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中华民族之魂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必要性怎么样第六课第七课重要性为什么2.两课特点分明把握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第一课侧重于中华传统文化,用大量的文化史料说明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这两大特征,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学要求:侧重于中华民族精神,用大量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基本内涵、核心思想,理解当今时代为什么、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史料:文化名人、相关链接(6处)、课内探究(5处)感受:文化底蕴深厚,能意会更要会言传,对教师的文化积淀及综合性要求高。文化现象:镜头(4组)、观点辨析(1组)感受:有较强的价值导向意味,追寻意义与践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高。第六课第七课☉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环顾世界的沉思”3.综合探究的地位突出强化、系统化、深化材料一表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媒体电影等在世界文化市场的占有率特别高。材料二表明许多国家大力强化“国家精神”或民族精神。材料三表明我们党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强化、系统化“为什么?”中华民族之魂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重要性必要性面对未来的选择回顾历史的教训材料四:邓小平的论述:旧中国闭关自守,误国误民。材料五:江泽民的论述:回顾了清朝的历史,说明闭关锁国的深刻历史教训。材料六:江泽民的论述:说明善于学习世界各国的长处、加快发展自己与热爱祖国是一致的。视点一: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选择日益呈现多样性,中国民间文化受到一定冲击。视点二:许多国家重视文化遗产的继承。视点三: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体现在爱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深化“怎么样?”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VS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VS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VS对外开放)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VS时代精神)(处理好四对关系)(四)重难点说明(☆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学要求)六主要内容原因说明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贡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教材表述比较抽象,需要用相关的文化史实加以说明、分析,学生才能有所体会、理解、信服。重难点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辉煌、衰微、振兴)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树立学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既看到成就,又看到落后。▲通过分析文化衰微与国家衰微的关系,培养历史使命感。▲认同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道理。▲内容比较感性,具体,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积淀,可用文化生活经历参与比较活动,共品中华文化。兴趣点七课主要内容原因说明重点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的含义不作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需要不断丰富、发展。▲“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为什么、怎么样”逻辑延伸的基础。▲有了对民族精神与文化相关性的理解,才能体味中华民族精神的独有性。重难点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精神是一个能不能认同并践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重难点理解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增强自觉性、使命感、责任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处理不好容易僵化、教条化。难点如何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辨析要求高。(四对关系)1.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内涵:外延: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谐相处、在交往中吸收、借鉴包容不同学说、区域、民族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五)疑难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相互吸收。例如:吕布韦《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处,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说: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羝、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例如,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竞为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漠北淳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华洽四海”;——《魏书·崔浩》盛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胡音胡骑与胡汝,五十年来竞纷泊”;首都长安更是“胡化盛极一时”。——《元稹·法曲》民族: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外域文化:胸怀博大,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长期并存,典型反映了这一精神。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除了儒、释、道三者并存外,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记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也是中国文化包容品格的表现。2.中华文化源远留长的见证: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世界仅有。史书的真正成熟始于汉代。中国史书的体制大致可以分为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编年体(也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和纪史本末体三类。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纪传体一统天下。先秦史籍,有记言(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和记事(如《春秋》、《左传》等)之分,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和编年体(如《春秋》、《竹书纪年》等)之别。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百家讲坛: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读史记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来编排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早期的编年体史书要数《春秋》、《竹书纪年》、《左传》等书(均为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纪事本末以事件为纲,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到一起,分类编篡,各篇自立标题,各详其起讫,部目分明,记事完整,始末了然。《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等。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下图汉字书体的演变)——汉字是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标识3.中华文化博大精神的理解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衣食住行等。(例如,古典戏曲、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中国书法艺术等国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时代意义: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都是其表现;还要发展出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尊重科学,崇尚法治,倡导自立,热爱自由等观念。4.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的关系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爱国主义是核心,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十六字关系解读5.中华文化的整体特点●天人合一,和为贵的境界●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摘自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锦贵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形成理念学生践行教学过程设计二.典型课例介绍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问题教材第71页镜头一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中国的脊梁”,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是如何理解“脊梁”一词的?你认为哪些人可以称为“中国人的脊梁”?主题情境导入:材料1:土尔扈特——一个似乎很遥远,又似乎雄壮的名字。照片上是东归英雄——渥巴锡探究活动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征程,终于在远离故土140多年后到达中国新疆,完成了东归大业。材料2:8月8日曾庆红率中央代表团出席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并为中央人民政府赠送内蒙古自治区的宝鼎揭幕。联合国成立50周年,中国赠送的宝鼎新疆西藏内蒙古1.亚洲:柬埔寨、东帝汶2.中东(包括西亚地区):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伊拉克和科威特、黎巴嫩、西撒哈拉3.非洲:纳米比亚、墨桑比克、利比里亚*、塞拉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