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背景: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1)经济侵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比例上升(2)政治控制: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3)列强竞争:美国提出让中国“门户开放”2、民族矛盾激发义和团运动兴起(1)斗争目标:扶清灭洋(2)运动局限:盲目排外过程(1900年):1、廊坊、杨村阻击战2、天津守卫战3、北京陷落:帝后西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结果:清政府被迫接受《辛丑条约》1、内容:赔巨款、划使馆区、拆炮台、允驻军、惩祸臣、禁反帝、改机构2、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两个梯队)第一梯队:1900年西摩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在杨村、廊坊遭义和团狙击败退回天津)第二梯队:八国联军主力(大沽——天津——北京)八国联军侵华1、侵华借口:2、过程: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称义和团运动是“内乱”,危及列强在华利益。八国联军的入侵1900年6月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6月21日,清政府下令向各国宣战。虽然义和团和部分清军英勇反抗,但最终天津和北京相继失守,慈溪仓皇出逃,为保全统治地位,慈禧由仇外变为媚外,下令痛剿义和团,并任命李鸿章和奕劻为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义和团运动失败。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大沽登陆,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劫掠,中国人民遭受到空前的蹂躏。战争后满目废墟的北京各国公使、商人纷纷进宫。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过了片刻皇帝瘾。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德、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列强承认慈禧太后执政合法,慈禧见列强并没有将她定为“祸首”承办,喜出望外。立即告诉李鸿章,列强的要求全部接受。她对列强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挟光绪皇帝自西安启程,1902年1月3日回到北京。《辛丑条约》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①巨额的赔款是大规模的勒索,人民更加贫困。本息合计9.82亿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一个条约;②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使外国驻京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便于就近监督、控制清政府内容影响③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派兵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③大沽是京津的咽喉,大沽到北京沿线是国防命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都是沿着这条线路入侵天津和北京的。把沿线炮台拆除,实质上就是解除中国抗击侵略的能力。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直接派兵镇压反帝运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是北京到大沽一线的延伸,它从关内伸向关外,其中山海关是连接关内外的要冲。外国驻兵在这一段铁路沿线,就能扼守渤海湾的门户,西窥华北,东望东北。④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清政府身为中国的政府,却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这就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说明清政府已堕落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内容影响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⑤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内容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第一,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点已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增开通商口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下降。第二,通过多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在中国的沿海、沿江乃至内地,已开辟大批通商口岸,再增加数目无关大局。第三,列强通过划分势力范围,已相应确立各自的区域优势,增开口岸对其扩展侵略利益无直接关系。况且,美国建议的“门户开放”已要求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第四,列强通过政治贷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通过修筑铁路,将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沿海和内地。这比增开口岸更便于获取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辛丑条约》规定的外国驻兵权又为获取经济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军事保证。《辛丑条约》中没有增开通商口岸的条款,而在以前的不平等条约中常有此项内容,为什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