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学习要求:了解秦朝法制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点。把秦的法制与社会变化与秦朝的灭亡联系起来考察,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秦朝的疆域秦兵马俑一、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继续以韩非的法、术、势核心的法家思想为立法指导思想。侧重于:1、以法为本,皆有法式2、统一法令,君主独断3、重刑主义,严刑峻法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1、主张“事断于法”,反对“临事议制”。2、主张“重刑轻罪”,反对“礼义教化”。3、主张“刑无等级”,反对“礼有等差”。4、主张“布之于众”,反对“刑不可知。二、秦代的立法活动1、商鞅改法为律2、丞相李斯:明法度,定律令3、秦二世更定律令秦国——商鞅变法(1)改法为律(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剥夺旧贵族的特权,按军功授爵(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4)废除井田制(5)实行郡县制(6)颁布分户令,按户口征收军赋李悝的《法经》1、《法经》的制定背景魏文侯改革李悝制定《法经》2、《法经》篇目及主要内容(1)篇目:盗、贼、网、捕、杂具六篇(2)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正律:盗、贼、网、捕“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第二部分——杂律:杂法第三部分——具律:具法“具其加减”3、《法经》的特点及影响(1)保护封建制度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2)体现了法家的重刑思想(3)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和君主专制(4)重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5)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编纂的新体例《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三、主要法律形式1、律:是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2、令:是秦朝政府针对一时之事以国家名义颁布的单项法规,其效力高于律。3、式:是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以及书写审讯笔录、现场勘验笔录、查封笔录等法律文书程式的法律文件。4、法律答问: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吏对律令所做的权威性解释,与一般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的约束能力。5、法律文告:秦代各级官吏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但其效力通常仅限于发布者职权所辖的特定地区范围内。6、廷行事:是官廷判案的成例,具有“判例”之意。7、其它:程、课等。四、秦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一)刑事法规1、罪名(1)危害皇权罪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侵犯的。主要有:谋反;操国事不道;泄露皇帝行踪、住所、言语机密;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诽谤、妄言、非所宜言等。(2)侵犯财产和人身罪1)侵犯财产的罪名——盗秦代法律除了一般意义上盗劫他人财产构成犯罪之外,秦代法律重点打击共同犯罪(共盗、群盗)行为。2)侵犯人身的罪名——贼杀人、贼伤人杀人罪:贼杀、斗杀、谴杀伤人罪:斗伤、贼伤、盗伤(3)渎职罪主要指官吏的各种犯罪,主要有:①“见知不举”罪,是指官吏见之犯罪而不举告。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②“不直”罪,是指司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故意重罪轻判,或者是轻罪重判。③“纵囚”罪,是指放纵囚犯。④“失刑”罪,指因过失而量刑不当。(4)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①违令卖酒罪②逃避徭役罪③逃避赋税罪(5)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一类是关于婚姻关系的;另一类是关于家庭秩序的犯罪。2、刑罚(1)笞刑(2)徒刑(作刑)①城旦舂②鬼薪、白粲③隶臣妾④司寇、作如(舂)司寇⑤侯(男罚作、女复作)(3)流放刑——迁、谪(4)肉刑——黥、劓、刖、宫黥刑宫刑刖刑(5)死刑——弃市、车裂、磔、腰斩、枭首、具五刑等(6)羞辱刑耐(剃胡子),髡(剃发、胡子)。(7)经济刑(财产刑)A.赀刑:赀布(罚金),赀甲或赀盾(罚物),赀戍、赀徭(罚役)B.赎刑C.没和收(8)身份刑A.夺爵,剥夺了做官的权利B.废,撤职,终身剥夺了做官的权利3、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1)确定刑事责任年龄《法律答问》:“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嫁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男子——六尺五寸(1.5米)女子——六尺二寸(1.4米)——十六、七岁(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①《法律答问》:“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②《法律答问》:“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何论也?毋论。”(3)区分故意与过失故意称“端”,或“端为”;过失称“不端”“失”,或“失刑”。《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贼杀人,今乙不盗牛、不杀人,问甲(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4)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①《法律答问》:“甲谋遣乙盗,一日,乙且往盗,未到,得,皆赎黥。”②《法律答问》:“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论?当磔。”(5)累犯加重,共犯和集团犯罪加重《法律答问》:“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又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6)自首减免刑罚《法律答问》:“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赃为盗。盗罪重于亡,以盗论。”(7)实行连坐①家属连坐②邻里连坐③职务连坐(8)诬告反坐《法律答问》:“完城旦,以黥城旦诬人,何论?当黥。”(9)合并论罪在数罪并发的情况下,把数罪合并一起判刑。《法律答问》:“诬人盗值二十,未断,又有它盗,值百,乃后觉,当并赃以论”(10)规定刑罚时效刑罚时效,是指对犯罪者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有效期限。A.罪发时犯罪者已经死亡便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也不株连其家属。B.赦令颁布前发生的犯罪行为也不予追究。(二)民事法律规范1、民事权利主体(1)国家——皇帝(2)有爵者、士伍或百姓(3)作务、商贾、赘婿、后父(4)隶臣妾(5)人奴妾和官奴婢2、民事权利客体主要是:物3、所有权国家所有权与家户私有权——主要以刑罚手段保护4、债权(1)债的发生(2)债的担保(3)债的变更、履行和消灭5、婚姻制度《法律答问》“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夫妻双方皆有告奸的责任与权利双方互相忠贞(三)经济法律制度1、农牧业管理与资源保护2、手工业管理3、商业贸易4、财政货币管理(四)行政管理体制1、机构设置(1)中央机构——三公九卿(2)地方机构和基层组织——郡、县、乡、里、亭2、官吏任用(1)道德方面:“五善”(2)明悉法律令3、官吏职责4、官吏奖惩五、秦代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丞相、御史大夫、廷尉2、地方司法机关郡守、县令(长)、有秩、啬夫(二)主要诉讼制度1、诉讼的提出(1)官诉即官吏纠举,指官吏按其职责要求对犯罪之人向司法机关提起的诉讼。(2)举发当事人直接向官府呈诉。2、告诉的限制(1)限制子女告父母、奴隶告主人——“公室告”与“非公室告”(2)法律禁止诬告和轻罪重告,在通常情况下,也不受理对已死亡被告的控告。《法律答问》:“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何谓‘非公室告’?主擅杀、刑、髡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又袭而告之,亦不当听。”“公室告”,是指控告他人的杀伤和盗窃行为“非公室告”,是指父母控告子女盗窃自己的财产,以及子女控告父母、奴妾控告主人肆意加诸自己的各种刑罚。3、案件的审理(1)原被告双方到庭(2)讯问(3)调查(4)审讯记录4、判决和再审乞鞫5、秦代的审判(诉讼)原则(1)有罪推定原则(2)依法律和事实判决的原则(3)有条件的刑讯原则(4)证据原则(三)监狱管理制度秦代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狱管理制度,法律对于囚犯饮食、衣着标准和服劳役的办法,对于是否戴刑具以及戴什么种类、规格的刑具,对于不同等级、身份、年龄和不同犯罪性质的囚徒所应享受不同的待遇,都作了基本规定。同时还形成了利用轻罪刑徒来监领重罪刑徒的管理办法。(四)监察制度1、中央设御史大夫,以御史府为官署,监察百官。下设御史中丞二人,协助御史大夫问事,掌管朝廷的图籍秘书,并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在殿中察举违法官吏。下设御史若干,主管地方送达中央的文件,并具体从事纠举办案。2、地方设监御史,对郡以下属官行使监察权,并参与治理刑狱,直接对中央负责,不是地方官职,也不专驻地方,而是隶属于御史府,受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直接指挥和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