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心理学: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被认为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开始。1908年,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引论》则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开端。故1908年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起点。一、社会哲学阶段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人的本性是什么?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包括后来的康德和卢梭:人性本善,人性是可变的,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亚里士多德:人性主要是由生物的或本能的力量所决定,人性是难以改变,且人性本恶二、社会经验论阶段社会心理学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影响和直接来源历史背景:1、欧洲资本主义上升;英法德资产阶级先后建立政权;2、资产阶级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出现技术革新、科学进步,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获得发展;3、新的社会问题出现:城市问题、管理问题、劳资问题等。学科影响:社会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公开发表了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塔尔德、黎朋、罗斯。主要研究人们面对面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调节的过程。提出模仿、暗示、同情等概念。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引论》,认为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来源于本能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重点关注了当时社会中心问题之一的暴众心理及有关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麦独孤则明确提出:“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的心理天赋如何形成社会上的一切复杂精神生活,及这种生活如何反过来影响天赋”。本能心理学。认为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来源于本能,而人的本能是先天遗传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人格在最初只是一些先天的本能,靠社会加以培养而发展;人的本能有逃避、好奇、生殖等十多种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三)社会分析学阶段这一阶段用实验方法加强了对人们行为的研究F.奥尔波特“社会促进论”,认为团体中的社会刺激因素能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而对机械性的操作的影响比对智力操作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对于困难的逻辑推理活动却起到促退作用。1924发表《社会心理学》,从此,学者们把社会心理学看作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从20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有革命意义的转折,大踏步地走向科学。这是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理论转向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向个体和小群体研究,从普遍论转向特殊论伴随着上述转变,社会心理学也实现了从欧洲传统向美国传统的改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一、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和施坦塔尔1859年主编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开始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社会心理现象,尤其重视民族的风俗习惯,企图揭示民族精神运动的规律冯特:《民族心理学》研究民族的语言、道德、宗教、艺术、法律等问题。他认为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任务应该由民族心理学来完成民族心理学的贡献:民族心理学开始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从而冲击了当时脱离社会孤立研究人的心理的传统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开始从社会心理学的立场来研究民族文化,把个人的心理发展和客观的文化因素紧密地联系起来。民族心理学把研究中心集中在对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孤立地分析人的心理因素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暗示和模仿学派”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的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共同的心理现象是由于暗示与模仿的结果塔尔德:群众心理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模仿而已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派试图用本能来解释社会现象。麦独孤认为,人的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本能可以组成一连串的社会心理特征,人的本能是其思想和行为的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以本能为基础”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愿望、需要、动机等概念就是从本能概念发展而来二、社会心理学的早期试验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1、实验社会心理学建立与发展的客观条件首先,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关于人脑和感官的研究。其次,自然科学的科学标准的确立的影响。追求量化、客观的研究。第三,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状况尤其是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对社会心理学提出的要求2、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特里普莱特“社会促进”研究:骑车实验,如果有一个人骑车在场作标,另一个人骑车的速度可以提高20%。梅奥:学校内团体作业与家庭单独作业的效率比较德国的莫德的忍受痛苦实验:单独条件下与团体条件下被试的感官感受差异F.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论”,认为团体中的社会刺激因素能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而对机械性的操作的影响比对智力操作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对于困难的逻辑推理活动却起到促退作用F.奥尔波特:不同作业性质和不同群体条件的差异研究。自由认识联想个别作业好,感觉准确性如辨别气味、区分重量则是团体作业好1924,F.奥尔波特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从此,学者们把社会心理学看作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这本书也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由F.奥尔波特从心理学引进的实验方法和在某种程度上由他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所激起的个体与小群体研究的热潮,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成为了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主导趋势从20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有革命意义的转折,大踏步地走向科学。这是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理论转向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向个体和小群体研究,从普遍论转向特殊论。伴随着上述转变,社会心理学也实现了从欧洲传统向美国传统的改变。三、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对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和价值冲突等问题的重视M.谢里夫的知觉游动实验——在黑屋子里对微弱光线的移动的量值和方向的判断群体规范或群体常模影响着个体的判断行为K.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研究的影响更大。群体的形成、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内聚力、领导方式、领导决策等问题群体动力学研究——“群体氛围”研究。实验中的群体氛围是由民主型和专制型两种领导方式早就的,对象是11岁左右的小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制造演戏用的道具勒温:人的行为是其生活空间的函数,即其个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函数。个人的生活空间可以理解为其在特定时间内所体验的整个世界(心理场)第三节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美国社会心理学概况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强调研究团体情境下人际关系中的个人心理及行为。技术手段先进,偏重于实验研究以及现场研究法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居于主流,对大理论不感兴趣“爱搞实验是美国性格中根深蒂固的特点”,“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经验主义”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特点二次大战后,社会心理学理论倾向上,出现了两个突出的变化,一是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二是理论的微观化倾向社会认知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推进了认知领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其中包括归因研究、态度的形成及变化研究、对人认知和沟通心理以及传播心理研究等二、欧洲社会心理学动态主张重新考虑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问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持批判态度。主张理论要多些,实验要少些。1、社会心理学科应该以社会问题为目标。2、社会心理学应该重视理论研究三、日本社会心理学概况引进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城市化、核心家庭等大众社会心理的特点与问题等受到重视。60年代中期以来,群众交往、现代人际关系、冲突与纠纷、领导——群体结构、时代的社会适应等问题受到重视。70以来的动向:走出实验室,大量采用实验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大大加强了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与合作,课题广泛且实际,重视跨文化研究三、苏联社会心理学概况特点:与政治关系密切;重视理论建设;重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历时短暂,不够成熟。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型群体,即宏观环境的社会心理现象。小群体,即微观环境如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四、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况198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成立,后改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1983年开始发行《社会心理学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地方性的社会心理学学会纷纷建立。社会心理学研究刚刚起步,理论与实际研究方面尚未形成流派1、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刺激引起的,社会刺激指的是语言、手势、表情以及个体的某些反映。班杜拉等人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从认知与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上来看待社会学系,他们在大量的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认知因素。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2、社会认知理论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主张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个体在经验中所呈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个体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情感等元素之总和,对新事物的理解是对已有结构(经验)的突然改组。20世纪50年代阿希和费斯汀格等人用该理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发展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知是个体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同时,旧知识结构也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这就是说,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外界刺激。不管外界情况显得怎样随意和零乱,个体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把外界刺激组织成简单的、有序的形式加以解释,同时,个体对于情境的组织、解释和认知也决定了自己在特定情景下的行为方式。(归因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知平衡理论)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以人格动力学说和人格结构学说来解释社会心理现象,认为驱动人们行为的动力是本能。用潜意识、性欲、生本能、死本能等来解释人行为的内驱力。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以冲突、焦虑和各种防卫作用来解释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对人的社会化、挫折反应、侵犯行为等有独特的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弗洛姆、埃里克森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米德认为象征符号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该理论认为符号主要是指语言的意义,语言能使人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这些行为成为有意义的客体。该理论主要有三个假设: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正这些意义的。人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通过人们创造出来的语言符号进行的;人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而且还生活在一个自己用语言符号创造出来的符号世界中,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就是对符号世界的反应,是以符号世界为立足点,而不是以现实物质世界为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