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节 司汤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节司汤达外国文学史第六章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一、自称“米兰人”的作家司汤达(1783-1842)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司汤达是贝尔170多个笔名中最重要的一个,他以此名传世。意大利情怀司汤达的家乡是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隔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相邻。他的母亲祖籍是意大利人,能从原文读但丁和阿利奥斯托的作品,思想开明,深得儿子敬爱。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在他为自己题的碑文上自称“米兰人”。他的小说《巴马修道院》、《法尼娜·法尼尼》都以意大利为背景,主人公都是意大利人。格言:“不自由,毋宁死”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拥护者,热爱伏尔泰等启蒙作家,热爱自由思想。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培养,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他很早就阅读勒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作品,对卢梭特别崇敬,视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度过的,深受时代气氛的感染,同情法国大革命,拥护共和政体。他所相信的格言是:“不自由,毋宁死。”仇恨父亲司汤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法国大革命。他生性沉默寡言,对孩子非常冷淡和严厉。在司汤达的母亲死后,他把孩子交给了一个天主教神父的家庭教师管理,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司汤达恨透了父亲的反动、顽固、自私和贪财,也恨透了那个神父,称他是暴君、伪君子。在雅各宾专政时期,他父亲列为反革命嫌疑分子被捕下狱,他毫无怨言,认为完全应该。他对父亲的仇恨一生都未消失,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中都有强烈的反映,构成了小说主人公的一个特征。热爱数学1796年,司汤达上中学,这所学校是大革命时代的产物,目的是培养热爱共和的新一代。司汤达最敬重的数学老师格罗是雅各宾党人,他培养了司汤达对数学的爱好和科学的求实精神。司汤达热爱数学,认为一切学问都存在虚假,惟有数学例外。司汤达爱好数学,还受到拿破仑影响。1793年,24岁的拿破仑在雅各宾党军队中担任炮兵上尉,他把数学用于炮战,命中率很高,把英国侵略军赶出了法国南部军港土伦,挽救了法国和革命。拿破仑就此崭露头角。追随拿破仑从军司汤达梦想勇敢和冒险,希望追随拿破仑成就一番事业。他在拿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司汤达的命运就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1812年随军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大火留给拿破仑一座空城,这是拿破仑失败的开始。1814年拿破仑失败,被放逐厄尔巴岛。司汤达脱离军队。拿破仑的影响拿破仑(1769—1821)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19世纪欧洲最非凡的传奇人物。他的战争艺术、博学多识受到世人的赞叹,他坚决打击反动王党复辟势力,鼓励一切有才华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受到广大青年的拥戴。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在岛上病逝。20年后,遗体运回巴黎安葬。司汤达在他的作品里歌颂拿坡仑。定居米兰,使用司汤达笔名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像我这样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再有别的。”于是他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住了7年。在米兰,他读书、旅行、欣赏意大利音乐美术,正式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5)。181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第一次使用了司汤达的笔名。这是一个普鲁士小镇的名字,是著名的德国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的家乡。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有精湛的研究。司汤达采用这个名字,表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巴黎写作1821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因与烧炭党人有来往而被奥地利警察驱逐出境。为此他离开米兰,回到巴黎。从1822年开始,司汤达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对法国政治社会要闻和思想文化动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抨击。1822年出版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1824年出版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1825年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3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红与黑》,它标志着司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此书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使司汤达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一生未婚司汤达一生未婚。1800年在米兰的时候,他爱上一个名叫安吉娜的姑娘,但安吉娜已和法国画家格罗有了亲密关系。这段感情生活给他带来痛苦,并造成他对爱情特别敏感的性格特点。1805年他在家乡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后来女演员去马赛演出,司汤达跟着去了马赛,在一个食品杂货店当店员,只图为了见到那个女演员。他在那里当了一年店员,那个女演员突然和一个俄国人结婚了,他才失望地回到巴黎。司汤达习惯于玩世不恭的大胆表现,乔治·桑和缪塞在赴意大利途中遇见他时,他的玩世不恭就使乔治·桑非常震惊。墓志铭司汤达死后,遗体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按照司汤达生前遗嘱,刻着意大利文: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一生创作司汤达一生写了10余部小说,重要小说是《红与黑》与《巴马修道院》,另外他写了三部人物传记,四篇游记和多篇论文。重要论文是《拉辛和莎士比亚》和《论爱情》。司汤达的性格认识司汤达的创作,有必要了解他的性格。司汤达性格的主要风貌是坚毅的独立精神,他精力过人,时时渴望干一番大事业。他是一个独立的、独创的、性情热烈的人,把我行我素作为幸福的第一条件。在他早年,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都被他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一个人为了忠于某种事业或某个人而甘冒生命危险的激情,由幸福的恋爱引起灵魂深处的战栗,在他看来都是人生的崇高时刻。他身上有两种热情,热爱战争和热爱女人,具体化为崇拜拿破仑(代表战争)和意大利女人。怀疑人类他的性格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害怕上当受骗。对人不信任,对人类的怀疑,成了他根深蒂固的性格特征。他除了惧怕受人欺骗,被人利用外,还惧怕欺骗自己。他养成了处处设防,经常自我检查,自我克制的习惯。他一生都喜欢掩掩藏藏,乔装打扮,神秘莫测,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隐藏起来。他有170多个笔名就是因为喜欢隐瞒真相的癖好造成的。任何感情如果他不想承认属于他自己,任何轶事如果可能泄露他的私人生活,他就用这样那样的笔名。不仅公开发表的作品他用笔名,私人信件他也不签署自己的真名。双重人格他在作品中处处留下怀疑人的警告:不要轻信别人,只相信你亲眼所见的!不要赞美不能打动你心弦的事!永远认定你的邻人是受了报酬在向你撒谎!为此他表现出双重人格,一方面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面又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既诚实又醉心于弄虚作假,痛恨虚伪又缺乏坦率正直。司汤达在自己这种双重人格中找到了赋予他的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被人称为“伪善欺世手册”。(勃兰兑斯《法国的浪漫派》)理性特质司汤达的理性特质,使他对人类灵魂的作用过程明察秋毫,他像冷静的哲学家,企图把感情生活的每种现象分解成种种元素,并借助数、量、衡来说明问题,这使他的写作具有强烈的科学性,表现出现代思维的零度风格。他的充满理性的静观默察源于他对18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继承,源于当时冷静务实的社会风气和他热爱数学的爱好。他本人的这种理性特质也赋予给他的小说人物,让他们也能理解自己灵魂里发生的一切,这就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点,出现连篇的人物独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揭露无遗。二、美学思想司汤达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艺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和《意大利绘画史》中。1.唯物的文艺史观19世纪20年代,法国文坛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古典主义文学,司汤达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时代不同,人有变化,文学也应该随之变化。明确提出了和古典主义对立的文艺创作纲领:“十九世纪将以它对人类准确而热烈的描绘,与过去一切时代的文学区分开来。”2、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司汤达是现实主义先驱,虽然他在他的文论中从未提过现实主义,他提倡浪漫主义以反对古典主义,但他所论述的浪漫主义精神,实际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19世纪30年代的浪漫主义是不同的。司汤达的一个主导思想是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他在《意大利绘画史》中说过:“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在《红与黑》里,他又提出小说是一面镜子,摆在大路上,有时照出蔚蓝的天空,有时照出路上的泥沼。在《阿尔芒斯》和《红与黑》的序中,他都谈道“小说应该是一面镜子”。3.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司汤达主张艺术真实,认为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虚构。他在《拉辛和莎士比亚》谈到艺术真实时,使用了“幻想”这个术语。艺术真实指的就是舞台幻想,戏剧幻想。他说:“戏剧上的幻想是指一个人真的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事物存在这样一种行为。”由于是舞台幻想,观众很清楚他们是在剧院看戏,参与一件作品的演出,而不是参加某一真实事件。但是,观众又相信作者的虚构,在激动人心的演出中受到感染。这就是艺术真实的魅力。4.喜剧性因素司汤达在论述笑的本质时谈到喜剧性的两个条件,一目了然和出乎意料。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引发出喜剧的笑。他还谈到喜剧必须具有娱乐性。他说:“喜剧性一如音乐,它的美的意义并不是持久不变的。我到剧院去,是寻求娱乐,我希望得到狂热的想象,像一个小孩似地笑个不止。”(《拉辛与莎士比亚》)5、反对三一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在反对古典主义中提出的,他对古典主义的批评集中表现为反对三一律。他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关于拉辛和莎士比亚的全部论争,归结起来就是:遵照地点整一律和时间整一律……我认为遵守地点整一律和时间整一律实在是法国的一种习惯,根深蒂固的习惯……这种整一律对于产生深刻的情绪和真正的戏剧效果,是完全不必要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司汤达的美学思想,不仅支持了当时与古典主义作斗争的法国浪漫主义运动,而且为1830年以后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三、主要小说内容介绍《阿尔芒斯》(1827)司汤达的第一部小说,由于它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红与黑》具有许多共同点,它被称为《红与黑》的“前奏曲”,在司汤达的创作上占有特殊地位。《阿尔芒斯》小说描写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奥克塔夫是一个贵族青年,才貌超群,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只和表妹阿尔芒斯志趣相投。阿尔芒斯是个孤女,长期寄人篱下,被贵夫人收养。奥克塔夫和阿尔芒斯的婚事遭到贵族社会的反对,但他们最终还是结婚了。婚后不久,奥克塔夫听信了舅舅等人对阿尔芒斯的诽谤和挑拨,遂服毒自杀,阿尔芒斯进了修道院当修女,酿成了爱情悲剧。《红与黑》(1830)《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小说根据一则新闻报道改编。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事情败露后,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司汤达根据这则报道,写成了长篇小说《红与黑》。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跟西朗神父学会了拉丁文,凭着他能够熟背拉丁文圣经的本领,他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不久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他由西朗神父介绍,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他隐瞒自己热爱拿破仑的观点,以虚伪取得成功,得到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彼拉神父在神学院受到教会特务组织耶稣会的排挤,离开神学院时,把于连介绍给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大贵族德·那·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于连在侯爵府办事勤勉,获得侯爵信任。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有了私情,玛特尔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使他成为贵族,并为他谋得骠骑兵中尉的军职。这时,德·瑞那夫人由于忏悔牧师的阴谋破坏,写了一封告发信给侯爵,说于连是专门靠引诱良家妇女,猎取财产和地位的骗子。于连的野心破灭了,在教堂入口处,他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被法院判处死刑。德·瑞那夫人在他死后三天也死去。《巴马修道院》(1839)小说根据一个手抄本故事改编。小说以复辟时期意大利生活为题材。米兰贵族老唐戈侯爵憎恨革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