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重点与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与局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与历史意义。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以前主要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五四以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为反对封建制度,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这个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存在历史局限性。①兴起标志:②代表人物:③指导思想:④宣传阵地:⑤活动基地: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新青年》北京大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896年中秀才;不久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转而追求西学。1901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号召青年人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争人权,求得个性解放。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首任总书记。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留学日本。1916年在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与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1927年八七会议撤消了总书记职务,两个儿子在大屠杀中死亡。1937年批评蒋介石被国民党逮捕,1938年被王明诬陷为日本间谍,与中共决裂,1942年病逝四川。经典评价——陈独秀一位失败的书生政治家,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特立独行的叛逆者,一位命运坎坷的孤独英雄,抑或是一个不依附任何势力的社会活动家?”一切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蔡元培胡适•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1910年赴美国留学(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妻子:江冬秀。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具体含义)民主:“德先生”(Democracy)科学:“赛先生”(Science)。•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讨论•新文化运动旗手对封建思想和礼教作了哪些批判?•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它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转折点。•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青年》: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九一七年俄历十月二十五日,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下,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树立了光辉榜样,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攻占冬宫1920年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赴俄采访•1、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启示人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革命走向胜利。•(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郑重宣布,苏俄政府废弃前俄国政府一切侵华特权,“苏维埃政府愿意将由沙皇政府,克伦斯基政府及霍尔瓦特、谢米诺夫、高尔察克匪帮、俄国前军官、商人与资本家掠夺的中东铁路及其所有租让的矿山、森林、金矿与他种产业无偿归还中国人民。”9月27日,再次表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宣布,以前俄国政府历次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对华宣言》2、李大钊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新文化运动后期,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191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被称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李大钊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1919年5月、11月,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北京的数千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随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游行声援。从6月5日起,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形成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在人民的压力下,军阀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陈独秀曾讲,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人也受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毛泽东也说,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的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4、“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会址——凡尔赛宫巴黎和会会场•(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四)“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1、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五四”运动又是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革命的范畴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从革命的领导看无产阶级从革命的前途看从群众基础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从指导思想看马克思主义(提示:与辛亥革命作比较)制作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名称性质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社会主义做一做•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三条渠道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2、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1893—1976),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1913年考入长沙第四师范(后合并到第一师范),组织成立新民学会,主办《湘江评论》,积极投入五四洪流,领导湖南的爱国运动,在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后从事反袁活动和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几个特点•1、重视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革命立场,明确而坚决地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界限。•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3、提出了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三)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民主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这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烬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都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相关链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后四句有不同版本)“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就是李大钊。1920年2月旧历年关的一天,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在李大钊的护送下,坐一辆骡车秘密从北京到李大钊的老家河北乐亭。在途中,他们共商建党大计,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决定建立共产党组织,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还起草了一个简单的党纲。关于党的名称,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后,定名为“共产党”。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为书记。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