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婴儿情绪的发展在婴儿阶段,情绪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显著变化的时期,了解了这一阶段情绪的发生与发展,就把握了情绪发展的基本脉络。一、婴儿面部表情知觉的特点随着视觉能力的发展,3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识别妈妈面孔的照片,注视妈妈面孔照片的时间比明显注视陌生人照片的时间长。长胡子的妈妈照片?婴儿3个月后,逐渐能够记住和区别不同陌生人的面孔,对更有吸引力的面孔表现出偏好。婴儿很早就对面孔具有偏好,这对于面对面(face-to-face)交流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个月的婴儿就能够区分不同的面部表情(Nelson,DeHaan,1997)。婴儿能够区分愉快面部表情和惊奇面部表情、悲伤面部表情和惊奇面部表情的不同,能够区分出微笑和不愉快,区分出不同强度的微笑面孔。4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愉快面孔与愤怒面孔、中性面孔。5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根据声调和面部表情辨别悲伤、恐惧和愤怒情绪表达。6个月以后,婴儿能够把表情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他们能够知觉不同情绪的温和表情和强烈表情,他们能够对愉快、惊奇面部表情和悲伤、恐惧面部表情做出不同的反应,甚至这些情绪是不同的人以轻微的不同变化方式表达的。10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依面部表情为重要的指标,以对情绪性的不确定情境和事件做出反应。他们会观察母亲的面部表情,以母亲的面部表情为依据对于陌生人(对于婴儿来说是陌生人)做出情绪上的反应。社会推断的产生也是婴儿能够明确进行面部表情识别的有力证据。10周的婴儿开始以有意义的方式对于母亲的面部表情做出反应,而10个月左右的婴儿就能够依据情绪线索决定如何对于广泛的他们没有经验过的事件做出反应。10个月大的婴儿,如果母亲对于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行为,他们就能很容易克服由于陌生人到来引起的警觉注意。同样,母亲的面部表情调节着婴儿应对行为。凯勒奈特(Klinnert,1984)曾把12-18个月婴幼儿放在有三种不熟悉玩具的情境中,即人的头具模型、恐龙模型和遥控蜘蛛,让婴儿的母亲站在一边,分别做出高兴、恐惧和中性的表情,如果母亲的表情是恐惧的,婴儿则退向母亲,如果母亲的表情是高兴的,则婴儿则接近玩具。另外,在修订了的视崖实验中,所有1岁婴儿当母亲做出恐惧表情时则避开了深崖一边,而当母亲做出愉快的表情时,74%的婴儿则爬过视崖。凯勒奈特提出婴儿表情知觉经过四个发展阶段:(1)无面部表情知觉(0~2个月)。婴儿对成人的表情不能辨别,婴儿自发的表情与养育者的表情没有联系。(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表情知觉(2~5个月)。婴儿能够知觉成人的面部表情,对养育者的面部表情做出积极反应。(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能够对成人不同的面部表情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且能够把表情识别与情境联系起来。(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能够辨别成人的不同表情,并根据他人表情线索指导和调节行为。(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能够对成人不同的面部表情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且能够把表情识别与情境联系起来。(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能够辨别成人的不同表情,并根据他人表情线索指导和调节行为。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一)积极情绪1.快乐/愉快(joy/happy)微笑是快乐/愉快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社会信号,即使在发送者没有交流意向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目前对于快乐/愉快实证性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于微笑的研究上。新生儿最早出现的微笑被称为内源性微笑,因为这种微笑是自然发生的和反射性的,依赖于婴儿的内在状态。这种早期的微笑,有嘴角变化和眯缝眼睛的特征,在清醒和警觉状态下不会发生,只发生在婴儿的睡眠期。睡眠状态下,亮光、响声、轻轻摇动等到1个月左右,婴儿进入外源性微笑的阶段(LaFreniere,2000)。婴儿的第一个清醒状态下微笑的发生与内源性微笑发生非常相似,它们由相同类型的中等强度刺激引发,只有简单的面部肌肉动作。婴儿在觉醒状态下,对于广泛的外部刺激的反应会引起婴儿的微笑。婴儿的觉醒状态下的微笑涉及多种肌肉活动,包括眯起眼睛、张开嘴巴。许多刺激都会引起婴儿的微笑,包括不同的触觉刺激、面孔和感兴趣的视觉刺激以及高频度的语音等社会刺激。婴儿的这些笑逐渐不再依赖于机体状态,很少有刺激结束后潜伏期的存在。研究发现婴儿在4周,小蛋糕成为高度有效的引发外源性微笑的刺激,5周是点头、面具脸等视觉刺激(Wolff,1963)。研究发现2个月婴儿对于平静面孔产生微笑反应,说明微笑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即微笑不再是反射性的而是反应性的,这伴随着婴儿内源性微笑的下降和大脑皮层的成熟发展。婴儿微笑中有认知活动的参与,真正的第一个社会微笑开始出现。在社会互动中,事件的内容与意义比外部刺激量更能引起微笑。2个月婴儿的微笑由不同的社会刺激引起,对于父母的养育提供了强化。3个月左右的婴儿出现选择性微笑,进一步改变了养育者的行为(Camras,Malatesta,Izard,1991)。婴儿对于母亲的微笑和声音比对不熟悉成年女性的微笑和声音表现更多微笑。当婴儿进入依恋形成的阶段(8个月左右),微笑用于迎候母亲的到来,并使母亲与之游戏。微笑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引发他人的趋近行为和积极反应,这对于母-婴依恋发展具有本质的作用。国内研究总结认为(孟昭兰,2005)婴儿微笑发展有三个阶段:(1)自发性的微笑(0~5周)(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3)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依据斯瑞福的观点来理解,自发性微笑是内源性的微笑,是快乐情绪的一种生理原型。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相当于预兆性快乐情绪阶段,尽管具有心理性的成分,但还不是真正成熟的快乐情绪。选择性的社会微笑相当于真正成熟的快乐情绪,真正具有了心理享乐度。出声笑在促进母-婴互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大约4个月,可以可靠地引起出声笑。用母亲做研究助手,斯瑞福等做了一项追踪研究,从4个月到12个月,他们研究了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和社会刺激引发婴儿出声笑的次数,结果发现从6个月以后,出声笑的引发刺激由触觉、听觉向社会刺激和微小的视觉刺激转变。2.兴趣与惊奇定向反射被认为是兴趣生理反应的原型。人类的新生儿定向反射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例如婴儿的面颊受到奶嘴的轻轻接触,婴儿就会反射性的把嘴巴转向刺激源。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加强和支持了对于重要刺激的兴趣。兴趣与定向反射区别。定向反射在没有外部感觉刺激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发生的,定向反射是由刺激控制。兴趣指向和受到认知过程的调节,最终能够被单独的心理意象激活和维持,兴趣是越来越由婴儿控制。兴趣与惊奇区别。兴趣可以通过婴儿开始几周的面部表情和行为辨别出来,甚至在出生后一周的婴儿身上就可以观察到。相比之下惊奇更依赖于认知发展,在婴儿5到7个月后,认知能力发展到能够形成期待后惊奇才出现。达尔文描述了惊奇的经典表情是眼睛睁大,嘴巴张大,眉毛上翘,凝视其他行为,其作用是提高对于新奇事件的知觉。依据伊扎德的观点,兴趣的表情是眉毛轻轻上挑或向中聚拢,视觉追视,轻轻张开嘴巴或噘起嘴巴。婴儿5、6个月时,兴趣和惊奇表情已经分化得非常清楚。研究认为婴儿兴趣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形式(Sullivan,Lewis,2003)。第一种是开放式兴趣或好奇式兴趣,这种形式的兴趣是由环境中新异的引起的低紧张度的兴趣,在婴儿早期甚至出生一周就可以看到。第二种是锁眉式兴趣或兴奋式兴趣,这种形式的兴趣在婴儿与成人面对面(face-to-face)互动中,对于成人的面孔与声音,尤其是母亲的面孔与声音表现出来的紧张度比较高的兴趣,会表现出一定的兴奋性。这种形式的兴趣在1、2个月时期表现比较明显,在3-8个月时期有所下降,而9个月以后又有所增加。第三种是调节形式的兴趣,这种形式的兴趣出现的相对比较晚,在5、6个月以后可能才会出现,是婴儿在社会互动中,由于另外的突然出现的社会情境所引起的。这种形式的兴趣的突出特征是闭上嘴唇,面部动作有一定控制性。研究也提出婴儿兴趣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3个月),表现为婴儿感官被视、听、运动刺激所吸引;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适宜的光、声刺激重复出现引起婴儿的兴趣,这时婴儿开始做出有意活动,使有趣的情境得以保持,产生对活动的快乐感;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这时婴儿开始对新异性刺激感兴趣。(二)消极情绪1.愤怒伊扎德等(Izard,Hembree,Huebner1987)一项纵向研究中,对于2、4、6和18个月的婴儿常规的百日咳、破伤风等免疫疫苗注射过程的反应进行了录像。研究发现从2个月到6个月的所有婴儿都做出痛苦的面部表情和强烈的哭叫声。这种反应是动员了所有生理能量哭叫以求得帮助。2到7个月的婴儿,90%婴儿在痛苦表情之后,表现出清楚的、全部面部表情的愤怒。愤怒表情是短暂的,是次于痛苦表情的。18个月时,这些婴儿对于第四次接种疫苗也是最后一次接种疫苗表现出了痛苦,相对于这些婴儿早期的反应,这些大一点的婴儿表现出了短暂的生理痛苦,但100%的表现出愤怒表情,相对长时间的处于主导反应。依据斯瑞福的情绪发展理论,愤怒在婴儿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愤怒发展的最初阶段,被定义为对于意向行为的障碍立即的负性反应。在生命的第一天,限制婴儿的头部运动,在婴儿反射性的移动反应中就可以看得到。斯瑞福认为这是愤怒的生理原型,不是愤怒本身。接下来的新生儿期,预兆性的愤怒出现不再是纯生理性的,而是合并生理成分于相关的具体事件的意义评价。第三阶段,6个月左右,婴儿对于阻止目标实现的事件的意义能够进行具体评价,婴儿产生了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愤怒。对于从愤怒的生理原型到真正愤怒情绪的过渡阶段即预兆性愤怒,研究支持了预兆性愤怒的存在。给2个月婴儿留一个玩具,留在视野之内并手指能够得着,婴儿会以一定方式愉快的玩一会儿,但当要把玩具拉来放到嘴里时则遇到了挫折,婴儿会表现出愤怒的尖叫。研究也观察到婴儿在两个月对于习得的关联消退做出反应时,发生的愤怒表现和反抗。2个月婴儿学习拉线绳打开一段音乐,习得了这种关联并掌握它时表达出愉快。但当关联被去掉,由于期待的违背和对于情境失去控制的结果导致婴儿愤怒的表达。2.悲伤与抑郁对于婴儿悲伤研究是婴儿对于与母亲分离和对于母亲没有应答做出的反应,这显然也是儿童生命中首先诱发悲伤的因素,接近3个月时发生(Lewis,1993)。运用静止面孔(still-face)范式研究发现(Field,1984),母亲抑郁的婴儿习惯于抑郁母亲的交流方式,在静止面孔条件下没有兴奋表现,而非抑郁母亲的婴儿在同样条件下反应是兴奋的。对抑郁母亲与她们婴儿的互动进行录像,发现抑郁母亲对婴儿的接触、讲话和注视的时间非常少,情感反应消极。相应的母亲抑郁的婴儿讲话少、活动水平低、更多的消极情感反应,也表现出更多的厌恶和反抗行为。生态学家认为,婴儿悲伤反应在信号价值和对于婴儿内在状态的调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悲伤的面部、声音和其它非语言的表达引起他人的照护。婴儿对于分离的反抗和哭叫一般会使养育者回到婴儿身边,进行安慰和注意。如果反抗没有成功使得养育者返回,抑郁活动和退缩会起到适应性的作用。3.厌恶达尔文认为厌恶是实际知觉的和想象为反感的事情引起的,首先是味觉引起,其次是嗅觉、触觉和视觉。达尔文认为厌恶是进化的结果,很早就出现的,功能是拒绝被污染了的食物。达尔文描述了自己的一个孩子6个月时吃樱桃时出现厌恶表情:嘴唇和嘴巴改变形状使得食物很快掉出来,伸出舌头。厌恶被认为是一种基于原始的退避机制进化而来的最早的情绪。厌恶发生涉及味觉和嗅觉的古嗅脑的参与。厌恶反应可以通过给新生儿舌头上放少许苦的物质而引起。脑干调节的厌恶表情伴随着情感状态,驱动表达行为,导致对苦药的拒绝。研究也表明,运用丁酸气味能够引起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