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总结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皇普谧《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杨继洲《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孙思邈在《千金方》首载阿是穴和指寸法;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8、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9、最早的针具是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0、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第一章经络总论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脉一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2、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3、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4、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5、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6、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7、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8、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9、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10、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张仲景学术研究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列缺寻,面口合谷收第二章、腧穴总论1、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2、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3、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4、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手三阴经——胸部病症;手三阳经——咽喉病、热病;足三阴——前阴病、妇科病;足三阳——神志病、热病;任督脉——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5、*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a、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阴井木,阳井金b、十二原穴:肺经——太渊;大肠经——合谷;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心经——神门;小肠经——腕骨;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大陵;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十五络穴: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经脉原穴络穴经脉原穴络穴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c、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d、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心包——厥阴俞)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寻?胸前膻中觉浅深。)e、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下合穴:胃——足三里;大肠——上巨虚;小肠——下巨虚;胆——阳陵泉;膀胱——委中;三焦——委阳d、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e、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f、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脉交会穴及主治表穴名主治相配合主治公孙冲脉病证心胸胃疾病内关阴维脉病证后溪督脉病证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申脉阳跷脉病证足临泣带脉病证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外关阳维脉病证列缺任脉病证肺系、咽喉、胸膈疾病照海阴跷脉病证经脉交会穴*三阴交所属经足太阴经,交会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大椎所属经督脉,交会经足太阳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风池所属经足少阳经,交会经阳维脉*头维所属经足阳明经,交会经足少阴经、阳维脉*迎香所属经足阳明经、交会经手少阳经6、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定违法、简便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3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18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9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胸腹胁肋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9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两乳头之间8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缘端(章门)12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內上踝上缘18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间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腘横纹至外踝间16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1.十二经起止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厉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手太阴肺经11: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阳明大肠经20: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阳明胃经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1.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2.口眼歪斜,面肌痉挛*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和大幅度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防出血,细针,如有出血先冷敷再热敷,禁灸足太阴脾经21: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少阴心经9: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太阳膀胱经67:*肩三针肩髎肩髃肩贞足少阳胆经44: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厥阴肝经14: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奇经八脉:督脉28: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内脏病证任脉24: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胸部: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