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真理与价值第二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三节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返回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返回第一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什么,改造什么)。客体基本类型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形式客体社会形式客体精神形式客体判断: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中介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抗击传染病的实践产生了对疾病的认识进而产生了治疗方法、疫苗等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为人的认识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没有现代工业提供的各种物质手段和工具,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不可想象的。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古代秘鲁和墨西哥的野生浆果。被认为有毒,称之为“狼桃”,只用来观赏。十六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拉在南美洲旅游,带之回英国,作为爱情礼物献给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广为流传。十七世纪,一位法国画家忍不住吃了一个番茄,居然没死!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震动西方,迅速传遍世界。从此人们安心享受这位勇士冒死带来的口福。十八世纪,意大利厨师用西红柿做成佳肴,番茄登上了餐桌。目前,番茄已被科学家证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颇有益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0世纪70年代末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返回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返回第一节(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思想、感觉再到物的认识路线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唯心主义先验论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笛卡尔:“天赋观念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泛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亚里士多德——蜡块说洛克——白板说旧唯物主义反映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感官经验。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改造与被改造基础上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返回二从实践到认识(一)从认识到实践(二)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返回第一节(一)从实践到认识(在此过程中,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及其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以直接性和具体性为特点。感性认识及其形式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形式红甜硬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知觉是指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知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征。表象知觉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点。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判定与断明的思维形式苹果是一种常见水果,具有丰富营养成分,有食疗、辅助治疗功能。判断必须真实、准确、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马克思出生在德国。德国在欧洲。马克思出生在欧洲。或: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进行推理必须注意:A前提必须正确。B遵守推理规则。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是原材料、半成品,人脑是加工厂,理性认识是成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最终目的决定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因素。(人的感觉是包含着理性的感觉:隔行如隔山)。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语言等感性形式来表达)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是的。”“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不错。”“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形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唯理论——教条主义经验论——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两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获得错误的认识。所以,要(二)从认识到实践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是因为:1.实践出真知。3.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及基本规律: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最终完成。多项选择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C.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D.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ABC)返回三End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返回第二章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和谬误(三)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返回第二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认识歪曲认识(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性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真理的形式又具有主观性。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但多元真理论者却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认为真理是多元的返回一(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首先,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一旦割裂这种辩证关系,就会形成真理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导致教条主义、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必然导致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我们要按照马克思说过的话去做。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返回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返回第二节(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不是贫油国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这种特点,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