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第一节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1、历史背景:2、哲学思想上:3、心理学的发展:二、早期行为主义(一)关于心理学性质和对象(二)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口头报告法3、条件反射法4、测验法1、感觉理论2、情绪理论3、思维理论4、人格理论(三)在心理学具体问题上的观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以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们的才能、倾向、本能和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于乞丐、小偷。”--华生(四)环境决定论三、新行为主义(一)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1、中介变量理论2、符号学习理论(1)期待(2)位置学习(3)潜伏学习(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学说1、操作——强化学说(1)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的维持和发展。(3)强化也是行为分化的重要原因。(4)强化的种类与程式。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率是变化的变比率式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率定比率式比率式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变时距式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定时距式时间式间隔式(延缓强化)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连续式(即时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率是变化的变比率式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率定比率式比率式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变时距式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定时距式时间式间隔式(延缓强化)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连续式(即时强化)2、操作——强化学说的运用斯金纳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满意,于是,他根据他的操作——强化学说设计了一种教学机器,在这种机器里放有编制好的教学程序。所谓教学程序就是将一门学科内容分成一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知识项目,并以问题的形式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只有正确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才能开始下一个程序或问题的学习,这被称为“机器教学”或“程序教学”。四、新的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将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的行为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又重新被许多心理学家所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主张采用折中的方法,试图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信念的基础上,引进和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便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的诞生。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基本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即是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一定的行为只有受到一定的强化时才能表现出来。班杜拉认为这种强化有四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四是自我调节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1、社会历史根源2、文化思想渊源3、心理病理学背景一、精神分析的产生(一)关于精神分析的对象和方法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研究对象:无意识现象以及性本能2、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二)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并进一步将人的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1、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里比多)和自我本能。2、死的本能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的一种本能概念,它是指某种侵略的或自我毁灭的本能。死的本能指向外部时表现为攻击、侵略和破坏;指向内部时则表现为自我谴责、自我惩罚,甚至是自杀等。(三)人格理论1、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并且最强有力的部分,相当于无意识,其中以性本能为主,依快乐原则行事的;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和调节,按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它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按至善原则行事,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的里比多(性本能)的兴奋中心不一样,把人的心理性欲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器期(12——)(四)关于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满足。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种。显梦即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而隐梦则是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所象征性地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欲望。那么,隐梦是如何转变为显梦的呢?弗洛伊德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凝缩(Condensation)2、移置(Displacement)3、象征(Dramatization)4、润饰(Elaboration)(五)焦虑及自我防御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为三类: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作为人格的某种焦虑状态,既可以是单一的某种焦虑状态,也可能是两种或三种焦虑的混合。弗洛伊德认为要消除焦虑状态,除了用理性的方法来加以预防和解除外,还可以采取否认和歪曲现实的非理性的方法--“自我防御机制”,主要包括:压抑,即把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压入潜意识中使之遗忘。投射,即把自己内心存在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态度转移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自身之外的其它原因。移置,即个体将自己对某人或某事的不良情绪反应转移到其他人或事物身上加以发泄。否认,即对那些曾经引起自己痛苦体验的事实予以否认,以逃避现实。认同,即个体因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就将自己比拟为其他成功人士或幻想中的强者,在心理上体验其成就,从而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退行,即个体以不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当前紧张的困难情境,以引起他人的同情或注意,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升华,即将原有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所认可的比较崇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所不同的是,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不取决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本能,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追求优越”和“自卑”是阿德勒整个心理学体系的两个核心概念。拓展了“里比多”概念的外延;人格是由“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所构成;人总是在不断地创造性地追求着某种目标的,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四、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派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则重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三节人本主义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1、社会历史背景2、哲学基础将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这七种需要是具有层次性的,但这种层次的顺序并不固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顺序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个人的七种需要都得到满足,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什么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二)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1、自我实现理论2、高峰体验什么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的关系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罗杰斯核心理论是“人格自我理论”和“患者中心疗法”。个体所有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驱力,它是个体的一种基本动机,其他的动机都是“自我实现”动机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人格的自我理论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把“自我”从环境中区分出来,这就产生了经验的“自我”,即个人的独特的思想观念、知觉以及对事物的态度;而个体最愿意具有的自我概念,罗杰斯称之为理想自我。当自我概念水平略低于理想自我水平时,个体就会产生自尊,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态度;若自我概念的水平距理想自我太远,则会产生自卑感。(二)患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患者中心疗法主张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患者的行为(现在的和过去的)做出分析性的解释或对患者的诉说进行任何指导,治疗者所要做的只是对患者的诉说做同情式的倾听,并作简单而适当的重复,帮助患者澄清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减少内心冲突,更好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更好地适应生活,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第四节认知心理学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1、心理学本身发展的产物2、信息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3、实际应用的需要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的认识活动的研究,揭示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心理机制、探讨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实现机器的自动化控制。(二)研究方法1、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条件或创设一定情境,以引起被试的特定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2、观察法观察法又分为外部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外部观察法即通过对正在从事认知活动的个体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而间接推知人的行为发生的内部机制;自我观察法即让个体在进行某项智能活动时,把自己的想法大声地如实地报告出来,这样研究者就可以直接了解人的内部思维过程,以利于研究。3、计算机模拟将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成计算机程序输入计算机,并以此来验证这些假设的研究方法。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把人看作一种符号信息加工系统(二)强调知识经验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作用(三)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认为各种认知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人脑中原有的知识之间、已有知识与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四)对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批判(五)在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四、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主张,其中有许多流派,主要有三个:认知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一)认知建构主义知识是外部现实的内化及建构(或重构)的结果,是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并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认为外部现实可能存在,但它对个体来说是不可知的,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性质是适应;知识不是客观“真理”,内部知识不是与外部现实相匹配的,而是一个生存的经验模式。(二)激进建构主义(三)社会建构主义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知识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构建的,因而知识必定是因时因地而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