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第六节苏俄现代教育制度导学:20世纪前期苏联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大体可以分为: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20年代教育苏联的变化和30-40年代中期教育的调整与改革、战后教育改革等几个阶段。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严密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和国民教育制度,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的教育发展在世界上属于一流的。尽管苏联的教育沿革是曲折的,但发展方向是积极的。苏联教育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学习重点: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学习难点: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成功经验、总结教训苏俄教育发展阶段时间(年)发展阶段教育特点1917-1930苏联教育体制初创时期知识劳动1931-1941社会主义教育调整与巩固时期劳动知识1945-1958战后恢复与发展时期知识与劳动结合1958-1966教育教育大改革时期重视知识1966-1991谋求教育数量与质量共同发展时期1977年知识与劳动结合1984年重视劳动教育知识网络:苏维埃政权建立――改造旧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二战后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知识与劳动教育结合――苏联解体――俄罗斯教育思考题:1.苏联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进行了哪些教育改革?2.战后苏联教育曾有哪些重大改革?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无产阶级教育领导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博学多才的卢那察尔斯基(Луначарский)被任命为教育人民委员原则:民主化、非宗教化的国民教育1917年11月11日《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向全国人民阐明了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卢那察尔斯基像莫斯科红场1917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教育人民委员部关于教育和教养事业从宗教部门移交给人民委员部管理的决定》的法令,初中等教育:将所有堂区学校、教会中学、教会师范学校、神学校、神学院一律转交人民教育委员会,改为普通学校从1918年1月起,苏维埃俄国开始废除旧的国民教育管理体制,撤消学区制,撤消学堂管理处和观察处等机构。为了在社会生活方面彻底消灭封建性,保证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还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据列宁关于苏俄高等学校招生问题的指示精神,取消了入学考试,无条件地招收无产阶级和贫困农民出身的人,并普遍地发给他们助学金。二、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1918年10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又称《统一劳动学校宣言》)。《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取消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完全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不正确地解释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中的地位,宣称“生产劳动应当成为学校生活的基础”等。但它毕竟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立法,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儿童个性,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统一劳动学校”根据《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的规定,凡属教育人民委员部管辖的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切学校(除高等学校外),一律命名为“统一劳动学校”。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学校招收8—13岁的儿童,学习期限5年;第二级学校招收13—17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4年。两级学校均是免费的,并且是相互衔接的,这显然是试图实现党纲规定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但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完全实现的。三、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上课仍然是最流行的形式,但在具体运用上与革命前大不相同。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继续采用教师讲解、谈话等方式以外,还广泛地运用图表演示、实验室作业和参观旅行。在教育工作方面,特别重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四、团结、教育和改造教师教师问题是十月革命初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苏维埃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召开了各种代表大会,举办讲习班和政治学习小组等,组织教师学习和参加各种现实的政治斗争与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教育工作水平。在教育和改造原有教师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新的教师。根据党和列宁指示的精神,苏维埃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大力开办或改组了各种类型的师范学校,为各级学校培养师资。第二节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921—1930)一、学校制度的调整1920年底,俄共(布)召开了有关国民教育问题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学制改革的决议,把七年制学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主要类型,允许在七年制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修业年限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列宁和克鲁普斯卡雅一贯坚持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克鲁普斯卡雅认为,如果能在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不但能使学生迅速而熟练地掌握某种职业技能,而且还能使他们获得适应现代化生产特点的能力。克鲁普斯卡娅像设立四种学校制度4年制小学7年制学校(4、3分段)9年制学校(4、3、2分段)中等技术学校(3-4年)经验教训:调整后的新学制的优点是灵活多样,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但也出现了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之间在年龄和培养水平上不协调的现象,破坏了统一学校的原则。二、综合教学大纲的试行及其经验教训1921—1925年间正式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大纲,它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形式来编排,而以劳动为中心。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所谓劳动的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三、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由于统一劳动学校制度的实施,特别是由于列宁和克鲁普斯卡雅的积极提倡,这一时期苏联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大大地加强了。克鲁普斯卡雅是劳动教育的积极的拥护者。克鲁普斯卡雅还非常重视综合技术教育。在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923年的教学大纲规定,劳动是学校生活的组成部分,研究人类的劳动活动乃是整个教学大纲的基础和核心。为了便于进行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学校普遍建立了各种小型工场或车间(如细木工、钳工、锻工等)和学校生产博物馆。这一时期,由于广泛开展了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学校与实际生活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力图使学习最近的生产部门和本地区的生产成为各学科的中心,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和各门学科内容的破坏,使学校的综合技术教育脱离了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往往流于形式主义。四、高等教育的改革(一)改进招生制度,逐步恢复新生入学考试。1926年开始在部分高校恢复。(二)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三)加强教学与生产的联系改革的成绩与问题: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这一时期苏联在培养新专家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培养专家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提高,确立了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会成分,加强了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新专家的速度慢于农业发展的速度,教学工作不够完善,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新的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等。第三节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1931—1941)从1929年开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形势,向国民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从1931年开始,掀起了一场新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浪潮。一、联共(布)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决定1931年8月25日颁布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个决定可以说是30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劳动教育知识教育《决定》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评价:《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对克服苏联普通学校中存在的缺点,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更加适合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被认为是“党的最重要的决定”,“它使全党的注意力转向了学校问题”。但在实际执行这一决定的过程中,却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结果导致学校工作走上了另一极端,即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二、改革学校制度,延长学习年限从1934年起形成了以下学制:小学4年,不完全中学7年,完全中学10年;技工、铁路学校2-3年;工厂学校和工厂艺徒学校:6-12个月;中等专业技术学校4年;高等学校4-6年(综合大学4年,专业学院6年);苏联第二个完整统一的学制三、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与普通学校的调整、整顿直接相联系的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问题。1930年8月14日苏联通过《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的法令。到1934年苏联便基本上完成了小学(四年)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在工业城市、工厂区和工人居住地区完成了七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总的说来,这一时期苏联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方面进展很顺利,成绩很显着,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七年义务教育。四、改进普通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联共(布)中央在《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中强调指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基本知识、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乃是普通学校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废除单元教学大纲。2、采用长期稳定的教科书,停止发行“工作手册”和“活页课本”3、恢复班级授课制度,取消“分组实验室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4、整顿学校纪律,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共产主义教育。五、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从30年代起,苏联就开始重视师范教育,重视各级学校师资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大量合乎条件的教师。苏联的师范教育到30年代末已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师范学校,学习期限3年,负责培养中学5—7年级的教师;师范学院,学习期限4年,负责培养中学8—10年级和师范学校的教师。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除了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以外,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1、规定凡是没有受过七年制中等教育、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无一例外地要在不迟于1938—1939年度获得相应的教育。2、授予教师个人称号3、实行严格的任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制度,绝对禁止无故调动教师。六、继续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1932年月,联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苏联政府从30年代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一)调整专业设置和学校网(二)改革招生制度(三)改进教学工作,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四)加强学校管理30年代评价成就:30年代是苏联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期间,苏联人民通过对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与调整,基本上克服了前一时期教育工作的重大缺点,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问题: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改革中也产生了某些问题,如教学大纲的内容越来越庞杂,使学生负担过重;过分强调课堂内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因而导致学生对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缺乏思想准备和实际训练。小结经过最初几年对旧教育的根本改造、20年代对新教育的探索和30年代对教育的全面调整,终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主的学校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