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二)方法与过程: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概述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鉴赏技法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先秦散文卜辞(殷商、巫师)片段散文甲骨文《尚书》(商周、史官)记言史料的汇编诸子散文:寓理于形(说理)历史散文(记事)(春秋战国哲学家、史学家)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代表:儒家《论语》(语录体)《孟子》(对话式论辩)《荀子》;道家《老子》老子1老子2、《庄子》(寓言故事、想象力);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杂家有《吕氏春秋》等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墨子》讲究逻辑《孟子》言辞雄辩《庄子》想象奇特《荀子》论证缜密《韩非子》犀利峻峭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尚书》以记言为主有编年体的《左传》(左丘明)【标准叙事散文初步成熟】,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记言,议论纵横)等,《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比较简约。其中的褒贬是通过一字一句来显示的。《晋公子重耳出亡》《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淆之战》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其中的意义很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后来就有解说、补充它的书出来。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汉代散文政论文:西汉贾谊《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东汉王充《论衡》史传文: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汉赋:司马相如、扬雄、枚乘、班固、张衡等《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纪”“传”是纪传散文。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元23)共229年的断代历史。赋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赋的特点: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西汉赋家有司马相如、杨雄、枚乘;东汉赋家有班固、张衡。登徒子好色赋…….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汉赋的发展大赋京都赋小赋(抒情)代表作家、作品: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赋体的流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魏晋南北朝散文文学的自觉时期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代表作家:魏曹氏父子魏晋阮籍、嵇康东晋王羲之、陶渊明南朝鲍照曹丕《与吴质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大人先生传》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刘义庆《世说新语》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圭《北山移文》陶弘景《与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丘迟《与陈伯之书》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向秀《思旧赋》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盛行于六朝。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踰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唐宋散文一方面扬六朝余波,有讲究辞采的骈文另一方面革六朝旧习,有散行流畅的古文代表作家:唐宋八大家王勃《滕王阁序》韩愈《师说》《进学解》《杂说》《送李原归盘古序》《祭十二郎文》《送孟冬野序》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僮区寄传》《三戒》《永州八记》《蝜蝂传》欧阳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丰乐亭记》杜牧《阿房宫赋》《秋声赋》苏轼《石钟山记》《超然亭记》《喜雨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洵《六国论》曾巩《墨池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唐宋八大家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柳宗元字子厚,反对六朝以来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谥文忠,后人也称为苏文忠公。王安石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後人称王荆公。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曾巩字子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明代的散文取材较为广泛,后期散文的表现手法也较为多样,尤其是晚明小品文。清代散文,包括古文和骈文。小品文具体指篇幅短小精悍,格调清新自然,抒写性灵,情趣盎然的散文。袁中郎《满井游记》,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元明清散文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卖柑者言》《郁离子》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前七子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归有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公安派、竟陵派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桐城派”方苞、姚鼐注重“义理”和“考据”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在“桐城派”极盛时期,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与“桐城派”不同的有袁枚、沈复等人袁枚提倡“性灵”,反对模古。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