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隋唐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要求紧扣教材注重基础全面系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整体感知隋唐时期概况(581—907)朝代更替:隋朝: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唐朝: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隋朝疆域图疆域:唐朝疆域图阶段特征:隋唐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本国内)对外关系(国与国)思想开明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南移中华文明鼎盛(封建社会的繁荣)思想:佛、道、儒三教合一;文化:全面繁荣。开放政策,加强与亚、欧联系;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隋唐:中华文明的高峰•知识链接:•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经济:•农业:均田制推行,南方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曲辕犁和筒车)。江南地区进一部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外销。丝织业。•商业繁荣:唐后期坊市制度被打破。柜房和飞钱出现;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对外贸易港口:广州,设有市舶使。•经济格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素质。•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思想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1、思想:“三教合归儒”。•2、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3、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的发明•对外:国力强盛产生巨大吸引力,中外交往频繁,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总特征: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时期原因:A.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B.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C.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D.国内各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表现:唐代农业的发展①农具的改进曲辕犁(又名江东犁)——长江下游一带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②灌溉的发展---出现筒车一.隋唐时期的经济曲辕犁模型曲辕犁构造示意图曲辕犁将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犁架也变小,更加轻便灵活。曲辕犁还增设了犁评,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能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筒车模型筒车应用古代灌溉工具2.手工业A.制瓷:①隋唐时期,陶瓷工业臻于成熟,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②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远达欧、非,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陶瓷之路。B.丝织业:丝织技术高,以轻盈著称,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C.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民间手工业也发达,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唐三彩唐秘色瓷八棱瓶唐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盘唐代越窑秘色釉葵花式瓷碗瓷法门寺出土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⑴商业贸易蓬勃发展:①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民族间和对外交往的频繁。②表现: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商业繁荣;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的集市贸易发展起来—“草市”商业服务机构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柜坊—银行的雏形)对外贸易: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广通渠三点洛阳涿郡(北京)余杭(杭州)四段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江都(扬州)长安广通渠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观察商业大都市的布局,你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对唐商业的繁荣有何影响?⑵城市的发展:①宋朝以前的城市—唐代长安※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坊市分开。※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市场的交易有时间限制。②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扬州、成都等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③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西市东市唐都长安唐长安城西市唐代及之前的城市有何特点?1、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但经济功能不断增强2、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3、工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市”之内,在时间上也受到限制4、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直接控制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三国时期D、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3.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④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旧唐书》卷88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唐会要》卷86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13分)(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12分)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便利;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总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素质。•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2.隋唐的政治:●重点阐释1.三省六部制结构职权: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沿革: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完善。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历史作用:•2、(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3、(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4、(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20.唐朝初年,唐太宗善于任用能人为之服务,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一次他与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如果让你给房、杜二人安排官职,你认为哪种组合最理想?()A.中书省、尚书省B.尚书省、门下省C.门下省、中书省D.中书省、门下省A•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①背景原因:A.封建经济发展B.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庶族地主要求取得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应的政治地位②目的: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是以杨氏为首的关陇汉族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贵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整顿官僚机构,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盛唐知识阶层因为科举而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丧失了独立的批判能力,为专制主义的发展扑平了道路。2.科举制度●重点阐释③创立与完善:隋文帝——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④认识:本质: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从根本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积极影响: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形成有重要影响。公平公正科举制——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演变:开创→完善→改革→僵化→改造→废除→隋朝唐朝王安石明清戊戌变法1905积极见上消极1、束缚思想2、不求实际,阻碍科学进步3、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特点官位世袭以官举士考试选拔形成发展先秦西汉形成、魏晋发展为九品中正制隋创立、唐完善。以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朝发展为八股取士。影响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层,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清)贵族子弟继承祖权官吏察访推举品评官评定授官考试选官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到以学识才能为标准。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科举考试逐渐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有重要影响。•5、(10年全国卷2)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