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浙江大学郁建栋电子邮箱:yjdhzzjwy@163.com第四章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日本出版的《资本论》封面德文版《资本论》封面第一节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其产生途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封建社会的后期,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二)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及其途径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有两个的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英国的“羊吃人”表现得最为典型);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即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产阶级在革命的成功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支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克伦威尔驱散议会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将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注意:商品经济不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通过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因此,商品经济可以与各种社会经济制度相结合。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与雇佣劳动制度结合的产物)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三)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价值量劳动量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可见,货币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货币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货币是固定、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具体商品代表商品的使用价值,货币代表商品的价值。由此,商品内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货币与货币的矛盾。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基本职能其他职能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用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叫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即充当交换的媒介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必须是现实货币或货币符号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了惟一一位中国人的名字,他就是清代徽州人、曾任户部右侍郎的王茂荫。1851年9月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1854年他还建议发明纸币,并规定最高发行额,遭到咸丰皇帝训斥。王茂荫在北京故居(五)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长期高于或低于价值价格上涨供大于求扩大生产有利可图供不应求价格下跌无利可图缩小生产价格价值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双重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科学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六)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这对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其次,这对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再次,,这对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私有制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一旦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由此应运而生。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包括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理论在内的完整体系。它揭示了劳动转化为价值、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劳动的社会性转化为商品生产者相对立的社会关系的必然性。(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亚当斯密马克思(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力领域,价值分配属于生产关系领域。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基础。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注意: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不是劳动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正是看到了劳动力商品的这一特点,才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当货币购买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是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而货币只是简单的商品媒介。思考题: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内涵有什么区别?二、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所有制与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或核心概念。所有制有经济的和法律的两种形式。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人们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围绕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占有关系,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所有权,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力的界限。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石。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的过程,即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是有区别的。所谓价值形成过程,是指工人创造的价值正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生产过程。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指工人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而且创造了比这更多的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剩余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2、资本的本质以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其意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即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有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划分意义:第一,它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生产出来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生产出来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第二,它对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M'=M/V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或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第三,它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