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王卫华E-mail:wwh200340226@hotmail.com第一讲从教育到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2.教育学EducationPedagogy(二)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1.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57)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创立了教育学理论体系首创了人本主义的逻辑起点自然适应性原则3.康德:演绎推理的方法4.特拉普:实验心理学方法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他建构了被后人竞相模仿的理论教育学体系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赫尔巴特学派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四段教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6.西方教育学的主要类型(1)思辨哲学的教育学代表人物:[德]纳托普《社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哲学与教育学》主要观点:教育学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2)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与以往不同。(3)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德]狄尔泰、斯普朗格主要观点:与自然科学相对。(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了解与引进西方教育科学(1901-1919)日本:赫尔巴特学说2.转向学习欧美(1919-1949)美国:杜威其他国家:《大教学论》、《教育漫话》、《教育论》、《爱弥儿》国内学者:介绍、翻译、评述为主3.批判杜威,学习苏联(1949-1957)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4.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和政治化(1957-1966)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5.毁灭性破坏(1966-1976)6.在恢复重建中走向独立化(1977-至今)(四)教育学中的中外问题1.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2.反对简单化思维3.反对“脱离本土的思维”第二讲当代教育转型与教育改革(一)教育的发展历程1.非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2.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3.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1.全球化的特征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向外部世界开放全球化所引发的教育矛盾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与反传统2.信息化的特征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从“文字人”到“图像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慕课,翻转课堂(三)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1.当代社会转型的趋势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社会的多元与断裂2.从近代型学校到现代型学校近代型学校的特色:工业化现代型学校的特色:全球化和信息化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终身教育第三讲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1.当代中国时代变迁对儿童的影响•社会整体的角度•社会运行方式的角度•城市、农村的差异性•社会核心价值的变化2.社区、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城市、农村社区对儿童的影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过度关注;缺乏关注(二)教育视野中学生观的更新1.国外教育理论中的学生观•儿童就是小大人•文艺复兴对“儿童生而有罪”的批判•卢梭认为儿童生来就是好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上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杜威认为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应: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派博尔诺夫: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人的未完成性•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苏联的教育理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2.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中的学生观•学生是人•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3.学校中须建立的学生观•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认识学生的具体性•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认识学生成长的复杂性(三)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改革1.总体要求•学生是具体的,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综合性•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2.具体要求(1)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身体发育相对平缓•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快速积累•有强烈的求知欲•活泼、天真,有交往的积极性•交往能力并不高•打基础,形成良好的习惯(2)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生理方面,青春期到来•叛逆期•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学习是核心任务•视野扩大,有社区和国家意识(3)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生理方面,成熟已缓慢下来•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发展•追求个人独立性•开始形成一生的价值观•学习压力大,为缓解压力,有强烈地情感抚慰需要第四讲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一)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1.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培养价值的自觉选择。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基于明确的价值取向,在宏观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导下,自主确立自己学校所要培养的学生的目标类型,以直接指导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价值取向的例子不同时间的教案:课前教案与课后反思•培养目标《湖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1.在品德结构上,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从组织安排,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在知、能结构上,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应用外国语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比较熟练地阅读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3.在素质结构上,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学原理)1.培养硕士生开放的社会视野、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重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培养。2.通过拓展教育学基本理论基础、强化教育理论研究,培养硕士生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素养与能力;注重培养硕士生的分析与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强调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3.注重硕士生的信息素养,提高硕士生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二)教育价值取向透析1.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工作者的自觉选择2.不存在没有价值取向的、中性的教育活动(三)学校培养目标透析1.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2.认识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性•学校培养目标综合渗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渗透着具体区域发展的需要•渗透着对各学段特殊性的认识•体现了一所所学校的具体办学中•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四)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当代更新1.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基本层面的结合层面•社会价值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的层面•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更高层面的结合2.对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片面化(一与多)•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当下化、直接化•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凝固化3.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更新的可能性•当代社会转型的需要•当代中国个体成长的需要•当代中国学校变革实验的推进4.当前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以“自我”的身份承担自身的时代责任。•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动方式。•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主动健康发展的个体为己任。•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五)学校培养目标的当代重建1.我国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2.我国教育改革实验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探索•开始时是对知识技能的关注•然后转向非智力因素的提出3.当代中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创生性的行为方式第五讲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一)教学的概念及其存在背景1.对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先教后学,先学后教•教——学2.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大教学观与大课程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大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拓展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对学校的整体变革与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教师教学的应对课堂教学需要走向新的“有序”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要作出调整教师个人素质在开放、民主课堂上受到考验(教学机智)目录前言第一章教学机智概述第二章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第三章教学机智的发生过程第四章教学机智的可能引发3.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影响•某教师上课,遇到电脑坏了,他说自己无法上课了。你怎么看这件事?4.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人的大脑怎样学习•利用学习理论的成果促进教学(二)教学观的演变与更新1.什么是教学观2.教学观的构成内容/主题教师学生侧重实践侧重传授侧重交往3.教学观的演变•关注知识与能力•主“知”与主“行”•崇尚理性与崇尚非理性(三)课堂教学观的系统重建1.克服分离的简单思维•对立思维•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思维2.重建的具体实践•从备课到教学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范畴(四)教学过程的展开1.预设与生成2.多项互动与动态生成(五)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任务型策略•综合型策略2.教学策略的近期探索•着眼于自主、合作与探索的教学策略•着眼于理解、解释和体验的对话教学策略•着眼于反思性实践的教学策略•着眼于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教学策略•着眼于专题性教学策略研究(六)教学评价1.多元化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价值多元化2.评价的目的•发现、诊断与改进的作用•甄别、选拔的作用第六讲教学四境界与脉络第七讲教师成为研究者主要参考文献:[1]孙俊三、雷小波.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