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康德哲学•康德的生平及其哲学特点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身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家庭。他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在那里上了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作了九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到哥尼斯堡大学任教四十年,1797年退休。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海涅对康德及康德哲学作出评价。他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康德晚年的平淡而安定的有规律的生活。他说:康德在一定的时间起床,喝咖啡,上课堂,写文章,吃饭,散步。当康德穿着灰色的上装,拿着手杖从他的住宅出来,到一条植着菩提树的小径上散步的时候,他的邻居们就知道准是下午三点半钟了。海涅在评价康德哲学时说:康德的哲学比刽子手的屠刀还厉害。刽子手的屠刀只能砍下人头,但康德的哲学却能在思想的领域中起一种毁灭一切的作用。康德理论研究的两个时期学术界一般把康德的理论研究活动分为两个时期:1770年以前和1770以后。以前叫“前批判时期”,以后叫“批判时期”。1770年以前,他特别注重研究自然科学问题,具有较多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在认识论上虽有一些怀疑论的因素,但主要方面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界。•1770年以后,康德提出了他的完整的先验唯心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观点。其基本观点是在这一年他接受教授职务时的论文《感觉界和精神界的形式和原理》中提出来的。以后又发表了三本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知识的来源与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形成的问题。他认为知识是先天的形式与感性材料结合而成,这构成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讲的哲学。《实践理性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去研究人的道德行为原则,说明道德原则为什么是先天的、先验的。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说的伦理学。《判断力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去研究“美”的问题,说明为什么“美”是先天的、先验的,并且认为“美的艺术”必须要有天然禀赋的人才能创造出来。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讲的美学。1.康德哲学的问题•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其实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了他的全部哲学思考。•哲学家们为了解释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和范围等认识论问题而分成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两派。他们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休谟的怀疑论最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困境。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成了问题。•不过对于近代哲学来说,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启蒙主义内部发生了矛盾,这就是理性与自由之间的冲突。•由于近代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性主要是一种科学理性,这就使哲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种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的鼓舞之下,哲学家们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他们相信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自己统统服从于统一的法则,那就是自然的因果律,一切事物都可以由此而得到合理的说明。•人与自然万物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服从于共同的自然法则,人不过是一架更精密更复杂的机器而已。结果,启蒙主义的两大支柱——理性与自由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当哲学家们把科学理性贯彻于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的时候,不仅自由而且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都成了问题。•对康德来说,无论知识问题还是自由问题,其实都与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相关,那就是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是古典哲学的核心部分,它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统一的基础、本质和根据的问题,因而被人们看作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形而上学一向标榜科学,或者说它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科学乃至“科学之科学”,因而对许多哲学家来说,如果形而上学不能被证明是科学,那么人类知识的大厦就面临着失去基础的危险,现在哲学家们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危险。•我们实在无法在形而上学中找到一丝一毫科学知识的特征。更严重的是,正是形而上学企图成为科学的理想,缔造了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并且形成了科学万能的观念,尽管这种“科学世界观”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它亦有可能使我们陷入丧失自由、泯灭人性的困境之中。•这就是康德所面对的哲学问题,我们可以把他的问题概括为“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都与知识有关,所以康德便从知识问题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2.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的经验论原则,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的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先天的”与“后天的”是一对基本概念。•“后天的”意即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先天的”意即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康德在此意义上亦称之为“客观的”。•显然,如若我们承认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是存在的,它就必须同时具有经验和先天这两方面的因素,然而看起来后天的经验与先天的普遍必然性水火不能相容。•康德认识到,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亦即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之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是经验的条件,从而赋予了知识以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亦即普遍必然的。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批判性:康德给哲学规定的任务就是批判,他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应该服从批判。他写了三大批判。康德所谓的批判是“研讨、分析、审查人们的认识能力,确定认识的范围和限度”——对理性能力的批判。(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先验性:康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先验的哲学,这种先验的东西不是对象,而是关于认识对象的方式的知识。也就是说,认识对象的方式是先验的。这种认识形式的概念系统就是先验哲学。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认识的内容是经验的。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矛盾性:康德的哲学吸收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相关理论;包含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素。–康德哲学包含着重重的矛盾,这种矛盾用康德的话来说是一种理性的或者是思维的矛盾,而不是世界固有的矛盾。先天综合判断•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主词和谓词之间有蕴含的关系,是先天的、必然的。–综合命题:主词和谓词之间没有蕴含的关系,是后天的、偶然的。–除了通过分析和综合方法得到的知识,再没有任何知识,传统形而上学也不是知识。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的、必然的,对经验世界的判断。(新的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最后依据是什么?–经验论的怀疑论和唯理论的独断论。–先天综合判断的三种形式: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一般命题和形而上学命题。此岸与彼岸•“现象”(Phenomena)和“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即所谓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在康德哲学中,感觉不反映对象,现象不表现本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质和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是认识中感性材料的来源,自在之物对感官刺激才能产生感觉。自在之物是已有的、先在的。不同于贝克莱的心外无物。•是本体,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可认识,是认识的一种界限。•是理念。自在之物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却是理论思考的对象。•物自体只能思不能知,对认识起范导的作用。先验感性论•感性与感性直观–感性:意识通过被对象所激发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感性直观: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感性纯直观: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是先天的,不包含经验和感性材料。–质料(后天的)与形式(先天的)共同构成感性直观,形成感性经验。先验感性论•感性纯直观(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间–空间•康德用他的时空观来解释数学。在他看来,数学知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源于人心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先天性。正因为时间观念是先天的,算术命题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正因为空间观念是先天的,几何学公理才具有普遍必然性。(数学成为可能的原因)先验知性论•“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感性提供直观对象,知性则以概念思考对象。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知性的形式如同感性的形式一样是先天的纯形式。•知性:通过规则把现象统一起来的一种能力,是以概念(范畴)思维对象的能力。它的一切作用就在于判断,知性是一种通过规则思维和判断的能力。•知性是能动的,感性是被动的;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判断。先验知性论•知性的纯形式–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样式的范畴统一实在实体与属性可能与不可能多样否定原因与结果存在与非存在整体限制作用与反作用必然与偶然先验知性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解决危机)–哥白尼革命:人不动,从星球动转变为人动,星球不动。–“范畴是这样的概念,它们先天地把法则加诸现象和作为现象全体的自然界之上。”–先验的形式来整理和规范外部世界。–由主观到客观,从原则概念到研究对象,而不是相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先验知性论•知性为自然界立法(人的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遍必然联系不是事物所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这些范畴不能被运用于物自体,只能运用于现象界。–我们经验到的现象都是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整体,即自然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这些规律不是具体的科学规律,而是它们成立的条件。(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先验理性论•理性趋向于先验幻相–趋向:从感性经过知性,思维自然而然的会向理性层面进行,这样理性就具有了把先验理念作为知识的自然禀赋。–幻相:运用知性范畴思考先验理念(做出判断)就会造成先验幻相。–原因:a.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b.范畴被运用于不可认识的理念,从而把先验理念变成了先验幻相。•先验理念:知性理性判断推理知性范畴最高概念灵魂世界上帝先验理性论•结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经验对象,也不是先验形式,而是超验领域,理性运用知性纯范畴对先验理念进行思辨,会在理性内部造成不可避免,不可解决的困惑和矛盾。因而传统形而上学不是知识。先验理性论•理性的正当性:理性是寻求知识最高的统一的综合能力,理性不满足于知性所能达到的范畴、规则的统一,沿着综合的方向继续上升,企图用最高理念和原则把知识的各个部门综合为完整的整体,这是理性的自然倾向,也是合理的、正当的。理性仍然是指引知识和行动的可靠保证。理性作为一种自然禀赋并没有欺骗我们。•感性提供对象,知性进行判断,理性加以最高综合。先验理性论•只要理性对经验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就会有反映理性这种自然倾向的形而上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