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散文的产生与发展一、散文的产生二、散文的起源——甲骨卜辞戊辰卜,及今夕雨?不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三、散文的发展——铜器铭文“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寿无疆!”四、《周易》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五、《尚书》《汉书·艺文志》载:“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怀保小民”,“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六、《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史记》:“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游、子夏之徒,不能措一辞,不能改一字。”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社稷曰“灭”。同样是杀人,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文十六年:“宋人弑其君杵臼”;文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实为太子杀);成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陨——石——宋——五六——鹢——退飞——宋都“闻其陨,视之石,数之五,各随其闻见先后而记之。”“视之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第二节《左传》一、《左传》的成书与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二、《左传》与《春秋》三、《左传》的内容1、表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民本思想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君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僖公19年)“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32年)“臣闻国之将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2、颂扬爱国主义思想曹刿从师(庄公10年)烛之武退师(僖公30年)弦高犒师(僖公33年)申胥乞师(定公4年)3、表彰统治阶级中开明人士4、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贪污受贿以及以人殉葬等丑恶行径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如鲁宣公二年的晋灵公,宣公四年的郑灵公、子公(染指于鼎)、子家。宣公九、十年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夏姬(泄治)乱臣贼子惧不尊王室不避君亲不为君讳显君之恶尚力喜乱,事详而理差不明君臣大义“读《三国》胜读《水浒》,《水浒》文字之真虽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而卒见匠心之难也。”——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晋公子重耳之亡(鲁僖公23、24年)一、流亡原因(略)二、思想意义三、文学成就1、选材恰当,布局合理(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2、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晋楚城濮之战(僖公28年)秦晋崤之战(僖公33年)晋楚邲之战(宣公12年)齐晋鞌之战(成公2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12年)齐鲁长勺之战(庄公10年)秦晋韩原之战(僖公15年)首先,战争的起因、性质其次,在双方力量对比、内部关系上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国语》再次,在对待战争的态度、战略战术的运用上外围描写僖公23年子玉治兵,“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以与子文“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晋“作三军,谋元帅”,以见晋之“尚德”、团结,又与子玉“刚而无礼”“始入而教其民”、“入务利民”、出定襄王以示义、“伐原以示信”、“大蒐以示之礼”,“民听不惑”烛之武退秦师(僖公30年)(一)、故事起因(二)、人物形象(三)、精彩的外交辞令四、《左传》的艺术成就1、叙事技巧,堪称独步(1)精于剪裁(2)长于写战事(3)故事性强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谋杀赵盾、鲁襄公二十八年齐人杀庆舍、鲁昭公二十七年专诸刺吴王僚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名有姓者达三千,数以百计的人有一定个性,几十人的形象相当鲜明。(1)在矛盾冲突中勾勒形象。赵盾“夏日之日”郑庄公阴险狡猾、不孝不友、跋扈不臣(2)以细节描绘人物形象华父督路见孔父之妻“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鲁宣公十二年之战“舟中之,指可掬也”。南宫万“弑闵公于蒙泽(《公羊》“绝其颈”)。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公羊》“碎其首,齿著乎门阖”)”,“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见”(庄公十二年)。3、精彩绝伦的外交辞令鲁僖公4年的《楚使对齐桓公》鲁僖公15年的《阴饴生对秦伯》鲁僖公26年的《展喜犒齐师》鲁僖公33年的《孟明拜赐》鲁宣公3年的《王孙满对楚庄》鲁成公13年的《吕相绝秦》五、《左传》对后世的影响1、它是一部体系完整、内容翔实的史书,而且很有文采,是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散文的开端,在叙事、写人上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注重对历史材料的剪裁与安排,为后世纪传体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的写作奠定了基础。2、其所纪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后世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参考书目杨伯骏《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徐中舒《左传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冯作民《白话左传》岳麓书社1996年版顾颉刚《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三节《国语》一、《国语》成书与作者1、书名:《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2、作者:有三种说法:二、《国语》与《左传》1、从编写体例看:2、从编著者立场、观点看:3、从语言风格、文字水平上看:4、从两书指导思想上看:5、记事时间不同:三、《国语》一书的思想内容白寿彝“从编纂的意图上看,《国语》可以说是第一部《资治同鉴》。从编纂的性质看,《国语》可以说是第一部《经世文编》。”(《国语散论》)1.最可贵的是对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的重视。《鲁语》上里革论君之过:“夫为人君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被杀,其过多矣。”(鲁成公)《周语》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语》下“民之所曹好,鲜其不济。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2、对明君贤臣进行热情赞扬,对昏君佞臣进行严厉批判齐桓之“三衅三沐之,亲逆之于郊”;勾践:卧薪尝胆;郤克之分谤于人。周厉王之弭谤杀人;晋平公之滥杀无辜;楚灵王之筑台为观,“国民疲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伯嚭之贪财误国;露睹父之斤斤计较等。3、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典章制度和哲学思想《鲁语》上:“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鲁语》下“敬姜论劳逸”《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楚语》上:“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4、书中有浓厚的宿命论和愚忠愚孝思想如《晋语》八叔鱼子之“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厌也,必以贿死。”杨食我之“其声,豺狼之声也,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杜原款、申生之愚。四、《国语》的文学价值1.人物描写方面敬姜荀息、丕郑、里克2、故事情节方面《晋语》一“骊姬夜半而泣”,《晋语》五“鉏麑刺赵盾”《晋语》四“重耳以戈逐子犯”、《晋语》九“董叔将娶于范氏”等。3、语言艺术方面(1)通俗化、口语化,能传达出说话人的神态。《周语》上襄王问内史过:“今是何神也?”“若由是而观之,不过五年,虢必亡。”《鲁语》下“居,吾语女”。(2)《国语》中的优秀谏对之辞、外交辞令,并不亚于《左传》。如《鲁语》上“乙喜犒齐师”、《晋语》三“吕甥对秦伯”与《左传》大同小异,伯仲之间,《周语》上“邵公谏弭谤”、《晋语》八“叔向谏杀竖襄”、《晋语》九“阎没、叔宽谏赵简子贿”、“史黯谏赵简子田于娄”(3)《国语》中的一些长篇议论,说理细密,分析透辟,层次清晰,章法谨严,向来为古文家称道。如《晋语》八“韩宣子忧贫(武桓怀)”《鲁语》下“敬姜论劳逸”明王世贞:“即寥寥数语,靡不悉张驰之义,畅彼我治怀,极组织之工,鼓陶铸之巧,学者稍稍掇拾,其芬艳犹足以文藻群流,黼黻当代,信文章之巨丽也。参考书目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李维琦《白话国语》岳麓书社1996年版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四节战国策一、书名与作者《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史书,是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共33卷、杂记东西周、齐、秦、楚、韩、赵、魏、宋、卫、燕、中山等12国史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220)。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汉代刘向整理,始称《战国策》。二、《国策》与《国语》相同处:(1)分国记事(2)以记言为主不同处:前者以记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辞说为主——策士之言,后者以记对答、外交辞令为主——多谏对之辞。三、《战国策》思想倾向《战》的主要内容是记录纵横家言行,则真正代表纵横家思想的,才是《战》的主要思想倾向。1、即公然追求功名利达,扬弃传统的忠孝信廉。忠信孝廉乃“自完之术,非进取之道”;“妾所以笞者,忠信也。”如《秦策·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燕策·苏秦说燕王谋齐》2、反映人民渴望安定生活,厌恶战乱频仍。“陈轸止昭阳攻齐”“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攻齐,”“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圭。”“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苏代谏赵王伐燕”(燕策)。3、《战》中有些文章表现出鲜明的民本思想:《齐策·赵威后向齐使》《冯谖市义》4、对于那些“残民以逞”,杀戮忠良,荒淫无耻的统治者,书中毫不留情地进行揭露和批判,如宋康王、齐闵王、郑袖5、《战国策》有明显的“贵士”倾向,把“士”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如《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颜大胆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隗为师,礼贤下士,“士争凑燕”(乐毅、邹衍、剧辛)6、《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语,虽然主要是针对某些统治者的规劝,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触龙说赵太后”公牟对应侯(范雎):“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赵三)。唐且向信陵君建议:“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对于锐意革新,励精图治的国君,《战国策》给予了充分肯定。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冯谖客孟尝君著名的四公子:齐之孟尝君田文、魏之信陵无忌、赵之平原君赵胜、楚之春申君黄歇1、故事情节跌宕起伏2、形象塑造手法别致3、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较高的,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特定环境。苏秦始将连横1、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1)行动描写(2)语言描写(3)内心独白:揭示其人追求及社会原因2、细节描写非常传神《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用自己的体会设喻劝说齐王纳谏《赵威后向齐使》陈述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鲁仲连义不帝秦》刻画了鲁仲连见义勇为,刚正不阿、功成身退、不求名利的形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游说之辞,铺陈排比、夸张渲染、纵横驰骋、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大王信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癞),被发而为狂,不足以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