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ContemporaryWorldHistory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本章内容提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印度国大党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朝鲜“三·一运”、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的反美游击战争等。这次民族民主义运动具有广泛性、持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民族民主革命均由民族资产阶级或自由派地主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局面,出现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局面。本章目录•第一节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第二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三节印度的非暴力运动•第四节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第五节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第六节桑地诺的抗美游击战争•第七节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第一节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一、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1、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2、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胜利二、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一)多样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辽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人口、民族、宗教的复杂性,决定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和多类型性。1、政治运动的主要类型●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和政党领导的工农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反帝运动●爱国封建贵族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部落酋长领导2、产生原因★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儒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部族文化的影响★亚非拉社会性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同性决定了它们均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动因社会性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主要矛盾: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儒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二)共同点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即使是取得独立的国家,并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结构性变革。三、领导力量的不同类型①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和政党领导的工农运动1926-1927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的爪哇及西苏门答腊的起义。②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印度的非暴力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埃及的华夫脱运动③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反帝运动桑地诺领导的游击战争④爱国封建贵族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阿富汗的青年阿富汗派⑤部落酋长领导阿卜德·凯里姆四、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1、中东改革运动共同特点:触及伊斯兰文化,世俗化土耳其的凯末尔伊朗的礼萨汗阿富汗的阿马努拉高潮2、北非地区的改革代表:埃及、里夫、埃塞俄比亚等国改革3、拉美地区的墨西哥改革代表:卡德纳斯改革。凯末尔五、民族主义思潮1、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型民族主义基本思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2、苏加诺的综合型民族主义基本思想主张民族团结和各派政治力量平衡苏加诺3、南亚和中东北非的民族主义代表甘地的印度教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宗教和政治相融合,主张非暴力抵抗方式4、阿拉伯民族主义基本思想主张阿拉伯人组成一个单一的国家,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政治实体甘地和其支持者5、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第一派别:小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思潮主张武装斗争方式实现民族独立代表者:巴西的安东尼奥·坎波斯尼加拉瓜的桑地诺第二派别:“民众主义”主张改革方式实现独立代表者: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桑地诺第二节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一、凯末尔革命1、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1)凯末尔其人1919~1923年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1923~1938).凯末尔旧译为基马尔凯末尔(2)凯末尔主义六项原则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2、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摩德洛斯协定》希腊侵略军侵占伊兹美尔《色佛尔条约》伊斯坦布尔是唯一的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城市战胜国与战败国(2)经过第一时期:1919.5-1920.4,政治组织时期成立了以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制定并通过《国民公约》;召开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建立国民议会政府。第二时期:1920.4-1922.9,民族独立战争时期1921年初建立了土耳其国民军,1922年战胜希腊军。第三时期:1922.9-1924.4,外交谈判和共和国建立时期1923年7月24日,《洛桑和约》的签定,是土耳其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但海峡地区的非军事化和国际监督,却损害了土耳其的主权。希腊军撤退3、凯末尔革命的意义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建立民族国家体系这一趋势的先声,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凯末尔革命胜利二、世俗化改革1、政治改革凯末尔从1922年11月开始到1924年3月,采取了三项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素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总之,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彻底解决了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国家制度问题凯末尔(1881—-1938)2、法制改革核心是法律与宗教分离,表现在:废除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颁布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删去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款颁布了《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条款凯末尔在检阅军队3、教育改革中心问题是教育与宗教的分离,主要内容有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凯末尔在授课4、文化改革主要特点在于抛弃了宗教精神,树立起土耳其的民族精神改革内容文字改革在文化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改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新土耳其把民族主义与历史学相结合,改变了社会和学校轻视土耳其民族史的倾向拉丁字母5、社会生活与经济改革社会生活世俗化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的现代化精神;政府关闭女修道院废除旧历1925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废除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采用姓氏1934年6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经济改革国家主义是凯末尔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修道院的尖顶总评:凯末尔改革是凯末尔主义的全面实践总特点:它是一次以“世俗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革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土耳其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成6、改革评价凯末尔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印度社会带来巨大影响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圣雄”甘地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徳·甘地(1869-1948)被誉为“圣雄”甘地。他早年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家中,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获律师资格。1893-1914年,他在南非的印度侨民中,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方式,进行颇有成效的反种族歧视活动,并形成了甘地主义理论。甘地主义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和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在1918年。分别由阿默达巴德的纺织工人和凯达县农民发起,并且取得了迫使资方增加工资和免缴田赋的胜利。第三次是以“总罢业”(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机关人员停止办公)为内容,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目标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但是最后该运动则演化成了流血冲突事件,违反了甘地所提倡的非暴力原则。1918年,为了反对英国瓜分土耳其的计划,印度著名穆斯林活动家,国大党人穆罕默德·阿里和萨乌卡特·阿里兄弟成立了保卫哈里发运动。1919年11月,甘地应邀在德里同穆斯林代表讨论了联合抵制英国问题。与会者都认为抵制英国布不能奏效,需要有新的思想。在讨论中,甘地提出,“进行不合作原是人民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第一次用“不合作”一词,作为对他的“非暴力抵抗”的新补充。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纲领包括:1.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2.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泛滥;3.拒绝纳税。在不合作运动影响下,农民运动形成了三个中心:旁遮普的锡克教运动,马德拉斯的“摩普拉”(穆斯林农民)起义,奥德的农民起义。文明不服从运动是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在经济危机之前,即1927-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支持中国大革命的群众运动,通过了贾·尼赫鲁的完全独立决议案。当时,还在全国兴起了抵制西门调查团的运动。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给正在兴起的反帝运动以有力的推动。尼赫鲁(1889~1964),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1947~1964)。1889年11月4日生于联合省(今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市一个婆罗门家庭。自幼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905年去英国求学,1912年携律1912年年末参加国大党年会。1916年在国大党勒克瑙年会上首次会见M.K.甘地。甘地的影响以及以及阿姆利则惨案的发生,促使尼赫鲁走上职业政治家的道路,他先后两次担任国大党总书记(1924~1926,1928~1929)。师证书回到印度。为争取印度独立而奋斗。1931年3月初,印度总督欧文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协定宣布: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甘地在领导1932-1934年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中,鉴于国内厌战情绪,不再号召群众斗争,而着力于以个人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把解救“贱民”工作放在首位。1932年11月,旁遮普,孟加拉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代表在阿拉哈巴德举行连心会议,印度教大会和穆斯林联盟的领导者拒绝批准这个协议。结果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挑拨两大宗教群众团结的“分而治之”原则在席位分配问题上固定下来。1938年4月,甘地赴孟买与真纳会谈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问题,毫无结果。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印度总督林里资哥支持穆斯林联盟,反对国大党。这期间有反战“代表性非暴力运动”。1942年-1944年发生了非暴力抵抗最后一幕——“退出印度运动”。1914年12月,英国政府以土尔其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为借口,声明“埃及今后处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之下”,从而取消了奥斯曼对埃及的宗主权,使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其主要内容有:1.控制了埃及“赫底威”的继承权,把国家政权攫为己有;2.对埃及实行军事占领和管制,把埃及变为“兵营国家”;3.掌握了埃及的立法权和司法权;4.使埃及在经济上进一步殖民地化。柴鲁尔(1857-1927年)生于农民家庭,曾在巴黎大学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担任过报纸编辑,参加过奥拉比领导的反英起义。他同埃及首相穆斯塔·法霍米的女儿结婚后,遂进入上层而宦途通达,历任教育大臣,司法大臣,立法议会副议长。但他由于同英国和埃及统治者的矛盾而丢了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飞跃发展。他认为,在政治上埃及必须脱离英国而独立,经济上必须自主,在此前提下,英军可以驻在苏伊士运河区。他的这个立场,得到了当时两个民族政党(民族党和祖国党)的支持。1918年11月23日,柴鲁尔把立法议会的代表和各爱国阶层的代表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组成了“埃及代表团”。“代表团”阿拉伯语为“华夫脱”(al-wafd),因而埃及现代史上称这个新的民族主义政党为“华夫托”。一战期间埃及要求自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大战结束后,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完全独立以柴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组织“代表团”(阿拉伯语音译为“华夫脱”)准备与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