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发展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90年)隋、唐时期(公元590—906年)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1280年)元、明、清时期(公元1280—1912年)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中国建筑史分期史前及先秦建筑史前及先秦建筑史前建筑南方史前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北方史前建筑半坡遗址殷商及西周建筑偃师二里头殷代宫殿遗址春秋战国建筑城市我国史前时期的建筑,“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南方多为巢居,北方多为穴居(营窟)。我国史前建筑特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我国的古建筑,最早的要数浙江余姚的河姆渡的史前建筑了。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木构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在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桩和板桩,这是一种底层架空的长屋,即干栏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许多木构件上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技术,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半坡遗址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一明两暗”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邑于涿鹿之阿。迁陟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至尧之时,则“堂崇三尺,茅茨不剪”,后世虽以此颂尧之俭德,实亦可解为当时技术之简拙。至舜所居,则“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期之都市已开始形成。“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可以“卑”之。殷商及西周建筑特点至殷代末年,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然周武王革命之后,已全部被毁。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其后约三千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予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有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柱础之上,且有覆以铜櫍者。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除殿基外,尚有门屋,水沟等遗址在。其全部布置颇有条理。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为一院之布置,已可确考矣。殷商及西周建筑特点都市之制:天子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盖自三代以降,我国都市设计已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偃师二里头殷代宫殿遗址位于河南北部的偃师二里头的殷代宫殿遗址,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完整的殷代宫殿遗址。当时盛游猎之风,故喜园囿。其中最常见之建筑物厥为台。台多方形,以土筑垒,其上或有亭榭之类,可以登临远眺。台之纪录,史籍中可稽者甚多。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苏秦且说齐涽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简朴。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之一例。今日燕故都巍然之台址,犹有三十余所。春秋战国建筑特点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秦代建筑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两汉建筑宫殿未央宫长乐宫阙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宫殿寺庙石窟秦代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在建筑上也有比较宏大的成就: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如今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以及壮丽雄伟的阿房宫。秦代建筑特点秦长城秦长城现在基本上已消失,尚有一些残基。秦长城秦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北方一些民族的侵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一座由人工用土堆成的山陵,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它的高度还有近50米。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的做法,后来影响到汉代乃至历朝历代。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两汉建筑特点到两汉时期止,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基础的处理上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主要表现在:1、基础的处理方式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要和形态差别分别采取相应的形式。2、基础墙体的处理已有了收分的概念,增强了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3、基础夯土直接打破生土,说明汉代人们对地层耐力及土的物理性质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4、砂垫层的使用,是古人对长期建筑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地层土壤性质尤其是砂的性质进一步认识的结果,进而也说明当时人们对地层应力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开始有所研究。5、柱和墙结合使用,是对原始木骨泥墙建筑结构的发展,也是后代砖木混合——“墙倒屋不塌”结构的基础。柱础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承重柱在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也减轻了地下土壤中的水分对柱根部的侵蚀。两汉建筑特点未央宫据文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殿和天禄、石渠两阁等,共40余座。未央宫遗址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居全宫正中,其它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未央宫遗址汉阙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汉阙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大下小之石块承檐者。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砖石结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建高数十米的塔;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云冈石窟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四门塔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四门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隋、唐、五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成熟。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木结构在南北朝基础上,经隋及唐前期发展,已进入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成熟时期。砖石结构发展,隋唐砖石结构主要是地上的佛塔、桥梁和地下的墓室。隋、唐、五代建筑特点佛塔以材料而言,有石塔、砖塔;以形式而言,有单层多层之别,多层中又分楼阁型和密檐型。隋、唐、五代建筑特点隋唐时期在建筑艺术上也有重要发展,表现在:不仅单体建筑的艺术处理手法更为细腻而有特色,在建筑组合体、群组布局乃至城市规划上都更为成熟,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唐代风格。隋、唐、五代建筑特点大明宫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位于城东北龙首原,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的大殿,宽34米,深17.66米。它属于木构架中的殿堂型构架,由柱网、铺作层、屋架三层上下叠架而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大殿所用斗拱十分规矩和严整,东大殿的表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被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两宋建筑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两宋建筑特点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两宋建筑特点鱼沼飞梁鱼沼飞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的晋祠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鱼沼飞梁鱼沼飞梁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在方形沼内,置34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栱与梁枋,承石头桥板与石栏杆,石桥面中高两侧面低,木斗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正定隆兴寺摩尼殿隆兴寺内的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十年(公元1052年),建筑平面比较特别,略呈方形,四面均出抱厦,为出入口,其他均为实墙。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四面抱厦为单檐歇山顶,所以外形变化较多,但又很统一。河北定县料敌塔高84米,是我国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相当于如今的28层高楼。此塔的建造除了佛教的原因外还有瞭望敌情的功能。此塔砖砌,平面八角,高十一层,塔形简洁秀丽,比例和谐。清明上河图两宋时期的住宅建筑留存至今的原物已基本无存,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住宅,表现出许多宋代住宅的外形。清明上河图宋朝农村住宅比较简陋,有些是墙身很矮的茅屋,有的以茅屋和瓦屋结合,构成一组房屋;城市的小型住宅多使用长方形平面,屋顶多用悬山或歇山顶。辽、金、西夏及元代建筑一是汉化。由于这些民族的文化比起汉地文化来,还显得比较落后,所以他们往往学习汉地文化,因此在建筑上也形成与汉地建筑十分相似的情况。二是由于民族文化上的差异。相对来说,这些民族的建筑要比汉地的建筑来得简约、粗犷。三是尚未脱离本民族的某种习俗。四是不论辽、金、西夏和元,其建筑文化都统一在同一类型之下,形成中国统一的建筑文化。辽、金、西夏和元的建筑特点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天津蓟县独乐寺最早建于初唐,辽代重建,观音阁为主体建筑,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式建筑,但外面看上去只有两层,因为中间一层是夹层,特点是中空,周围上部设两层回廊。北京天宁寺塔位于今北京市广安门外,始建于辽代重熙年间(公元1032年-公元1054年),总高57.8米,密檐式实心砖塔,平面八角,共13层。山西永乐宫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北京居庸关云台建于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云台用大理石砌成,平面为矩形,台身倾斜,台中开一个半六角形的石券门,券洞两壁四端刻四大天王像,这种由石块拼接的大幅浮雕在我国古代雕刻中甚为少见。明清建筑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明清建筑特点北京城,今日北京市之规模,实明太祖以下诸帝所陆续经营,而有系统之计划,则定自成祖之时。盖明之北京本元故都。大同城楼山西大同东南西三门城楼与城同为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所建,为现存明代木构之最古者,诸楼平面均为凸字形,后部广五间,其前突出部分广三间,全部周以回廊。飞虹塔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木构殿堂,其前殿之前,正中线上之琉璃塔,则为佛塔中之极特殊者。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部砖砌,而壁之柱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