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关于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综述牛军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1990年以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后十年来美国外交研究的成果。文章包括三个部分,即:(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故本文不再将其包括在内。(一)十年来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的概况和成绩。1990以来,研究界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和磨练,研究队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从纵向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结构。老一代学者和研究人员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年一代挑起了骨干的重任,年轻一代则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横向看整个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研究人员中有较高学历、学位的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回国的研究人员参加到研究队伍中。上述变化使研究队伍从总体上看,素质大幅度的提高,将这些研究人员的经验、理论、锐气和实干综合起来,理应取得超过以往的成绩。2,研究成果涵盖面比较广。从现有的两百多篇(包括学位论文)论文和几十部专著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到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所有方面,包括美国对各个地区的政策,对主要国家的政策和对许多功能性问题的政策。其涵盖范围之广泛、涉及问题之多,都是空前的。3,研究的理论色彩与思辨性明显加强。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中正规化和基本理论教育的持续提高,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理论色彩与思辨性越来越强。不少研究将美国外交思想、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等等作为选题。即使一些个案研究,也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和方法的应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将应用方法的阐释和运用作为基本规范,这将有力地推动有关研究的理论发展。可以预期,长期以来研究缺乏理论规范的状况将会较快地发生变化。上述特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以下将做大致的评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二)冷战后美国外交研究综述。一,美国的全球战略。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但是根据学术界“纲举目张”的论述习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差不多都是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研究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全球战略又是被涉及最多的问题。1,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性质。有关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定义多种多样。不过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即美国的全球战略就是要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维护或追求美国的霸权。进一步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追求霸权与追求领导地位基本上是回事,没有根本的区别。1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少论著中,美国的“全球战略”与诸如“安全战略”、“对外战略”、“外交战略”‘“对外政策”等等,似乎是可以通用的,并没有多少论著注意概念使用的定义与规范。不过也有一些论著试图对多少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概念进行区分。如有论证明确指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支柱”,自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表现了典型的全球战略性质”,等等。2倪世雄等明确批评了有关研究中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不少论著“仍倾向于把美国的对外战略简单地一概归结为霸权主义战略了事,至于为什么美国采取霸权战略则缺乏分析”。文章提出应该运用美国“大战略”的概念,从大战略和均势的视角,深入探讨美国全球战略的特征。3俞正梁等认为,美国在冷战后面临着四种战略选择,即孤立主义、多边主义、均势和优势等。美国的选择是由它面临的国内政治情况和国际环境决定的,它的战略选择包含了上述四种选择中的后三种成分,其中“优势战略”是主体,概括地说就是“通过有重点、有选择地介入国际事务,力图保持美国首要地位的战略”。4宋雪峰的文章着重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美国安全战略的目标、特征和本质,认为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既体现了“传统的地缘观,又体现出新形势下新的地缘特点”,遏制欧亚强国的崛起,保持边缘地带的稳定,防止地区力量失衡,是美国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5一些学者认为,在美国全球战略的题目下,除了大的地区性战略外,还存在着针对不同问题的特殊战略。例如李力提出,存在着一项“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安全战略”,这项战略涵盖的国家包括“除西方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美国这项战略的主要实施手段是军事干预,等等。6再如王晓德认为,冷战后美国有一个“对外‘输出民主’战略”。根据他的论述,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大致可以理解为是“冷战后美国政府把传播美国价值观和促进国外民主在其全球战略中提到非常高度”,其目的是“迫不得已地梦想一个统一在美国价值观下之下的‘民主’世界早日到来”。7有些学者通过同冷战时期美国安全战略的比较,对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初步的看法。例如王缉思论著认为:“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更1徐鹤鸣、王海涵:“试析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政策趋向”,《国际问题研究》,1997年第3期,第26页;叶自成:“北约东扩与美俄中的地缘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第49页;楚树龙:“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5期,第60页;周余云:“克林顿第二任期的拉美政策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7期,第53页;王传剑:“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第32页;钟振明:“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国际论坛》,1999年第3期,第19页;时殷弘:“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1期。2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3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第9——10页。4俞正梁等:《大国战略研究—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2页。5宋雪峰:“从地缘角度看美国的安全战略”,《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4期。6李力:“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安全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2期。7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12期。具积极进攻性质”。8也有论著提出了多少有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在克林顿政府的“温和国际主义”指导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继“尼克松主义”之后“进一步收缩”。9此外有些论著对美国安全战略的一些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10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总而言之,上述研究成果的出现表明,对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分析也越来越具体、细致。2,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调整。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战略有一个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或者说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就在不断地调整。有关论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调整时期的划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学术的规范,特别是整个有关美国全球战略的研究都存在学术性不突出的特点,有关的争论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基本上是各说各话。王传剑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克林顿第二任期最终完成”,其标志是克林顿连任的总统就职演说。11钟振明则倾向于认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就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它有一个逐充实发展的过程,不过实质并没有变化。12王缉思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他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他认为美国的安全战略大致相当于美国的国家战略,可以说安全战略的调整也就是全球战略的调整。1989年布什执政后不久,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调整;克林顿执政后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是第二次战略调整;克林顿连任后于1997年提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在军事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标志着第三次战略调整的完成,“面向21世纪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八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基本完成”。13除了论述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调整之外,还有一些论著分别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安全战略的变化。例如郗润昌认为,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不久,就开始将“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亚太,主要是向东亚转移”。14邴金伏指出,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微妙变化”,即“把相当一部分注意力投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对各地区的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153,关于霸权主义。霸权主义之所以需要作为一个专题予以介绍,一方面是因为几乎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所有论著中,都在经常使用这个概念来定义美国的全球战略;另一方面近年来有些论著直接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称为“霸权战略”,而且提出了“新霸权”的概念。这些研究成果有可能对今后研究的发展产生影响。倪世雄等认为,美国的“霸权均势战略”是美国大战略的主要表现形式,所8《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207页。9楚树龙:“克林顿外交战略和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5期,第60页。10牛军:“美国的安全战略与北约侵略南斯拉夫的战争”,《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5——6期,第38页。石斌:“美国国家安全新战略中的东亚:历史根源与现实需求”,《国际论坛》,1999年第3期。11“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32页。12“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第17页。13《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第191——202页。14郗润昌:“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调整的原因及其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1期,第49页。15邴金伏:“美国调整地区政策”,《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8期,第17页。谓霸权均势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主要是针对可能的挑战国(与美国盟国一起属于‘极化世界’)而采取的新均势战略和主要针对‘未极化世界’并往往运用于各领域如文化、金融等而采取的新霸权战略(制度霸权战略)”。16梁守德对美国“新霸权”的定义要复杂的多。他认为美国新霸权“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恶性膨胀”,“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更新,是霸权史上的大突破”,其主要特征就是“领导霸权”。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决定了它“欺骗性大,危险性更大”,是“战略性战争的策源地,不是所有军事战争的策源地,更未形成世界战争的策源地”。17门洪华从理论上探讨了国际机制与霸权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分析了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的关系,提出了“机制霸权”的概念。他认为“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的建立、维持、衰落乃至重建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国际机制甚至是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机制霸权”。冷战后美国在建立单极霸权的规划中,“国际机制无疑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18楚树龙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美国外交战略近期目标是“建立冷战后新的、美国主导或倡导的、较为松散的国际安全结构、世界经济结构和‘民主’政治结构”。19几乎所有论述美国霸权地位的学者都认为,美国要在当今世界上长期维持其霸权地位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际上美国的“领导地位”或“霸权地位”正日益受到挑战,它“今后能否成为带头解决21世纪世界政治根本问题的领导者,也是颇有疑问的”。一些论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原因。例如王缉思指出,对于美国来说,“战略目标过大与战略能力相对不足的固有矛盾不可克服”,以及美国维持霸权的战略企图根本违背了多极化的客观趋势,等等。20时殷弘则从历史、文化和美国意识形态的特点等四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美国无法承担它所声称的“领导角色”。21不少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论著都对美国国内政治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22这无疑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进步。作为这个进步的突出反映,王缉思等全面研究分析了美国霸权的国内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