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多种文化交融的楚文化。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生活着芈(mǐ)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集部落集团。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楚文化也有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1、民神杂糅,巫风独盛。(楚)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谷永说上曰:“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汉书·郊祀志下》)2、服饰、官制,别具一格。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按:韦昭注::“南冠,楚冠也。”)(《国语·周语中》)令尹,宰也。……楚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令,善也。尹,正也。言用善人正此官也。楚官多以尹为名,皆取其正直也。(《论语·公冶长》刑昺疏)3、语言、音乐,异于中原。晋人观于军府,见钟仪。……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左传·襄公十八年》)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战国中期,楚国是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当时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外则见欺于秦国,内则政治黑暗。屈原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屈原,名平,字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主要史料,另外《史记·楚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篇亦有所记述。他的生卒年代,由于记载不详,很难确定,大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即公元前340年,死于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7年。《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二、“楚辞”的含义“楚辞”之名,西汉武帝、宣帝时已经流行。《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云:“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又《汉书》卷六十器下《王褒传》云:“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当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且为帝王所喜爱,并与“六经”并重,可见“楚辞”地位之高。那么,什么叫“楚辞”?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楚辞类》引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放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佗、傺者,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chǎi)、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屈创创作辞赋,可能是采用“赋”特有的调子,又吸收了“南音”而完成的。屈原之前,楚地之风谣叫做“南音”。如《吕氏春秋》卷六《季夏纪·音初》记载了涂山氏之女作歌,“实始作为南音”;又《诗经·国风》之《周南》《召南》即南方之音;再如《左传·成公九年》记载锺南音“操南音”,所谓“土风”也。“南音”之广义为“南方之音”,其狭义为“楚声”。“楚声”之名,始见于汉代。《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记载,高祖“乐楚声”;又汉有三调,其一即“楚调”。“楚声”之特点,从音调上看,即黄伯思所谓“悲壮顿挫,或韵或否”;从语言上看,即惯用“兮”字,如项羽之《垓下歌》、刘邦之《大风歌》者是。屈原之作品也惯用“兮”字,证明屈原是以“赋”调歌之,又吸取了“南音”的。“楚辞”之作,实本于楚地风谣,而由屈原扩为长篇巨制。其直接渊源应是《九歌》。《九歌》之来源甚古,相传夏代已经出现了,当时还只是神话性质的。流传到战国,由于楚地巫风极盛,便沾染有浓厚的巫术色彩,成为祭祀时之巫歌。屈原即根据这类巫歌修改、加工成为现存之《九歌》。王逸在《楚辞章句》卷二《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在《楚辞集注》卷二《九歌序》中说:“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漫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他更明确地说明屈原因民间祭歌“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所以“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因此,屈原采取楚地之声调,将民间祭歌加工、修润成《九歌》,又由《九歌》演变成《离骚》、《天问》等宏篇巨幅。由此可见,楚辞是我国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文体,在汉代被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汉代,刘向把屈原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整理,最终定名为《楚辞》,因此,它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三、楚辞的编辑和屈原作品的真伪。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持两可的态度;《招魂》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现在可以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第三节《离骚》一、《离骚》解题。诗题“离骚”二字,历来有多种解释:一者认为是遭受忧患。如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又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把“离”释为“遭”,是因为“离”通“罹”,即遭受的意思。二者认为是离别的忧愁。东汉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序》)认为离骚即离别的忧愁之意。可知释《离骚》为别忧或别愁,还是符合全诗的思想内容的。三者认为是牢骚。据《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曾摹仿《离骚》作了一篇《反离骚》,又摹仿《九章》各篇作了《畔牢愁》。“畔”与“叛”通用,“牢愁”即“牢骚”。所以《畔牢愁》亦即《反离骚》,也就是自我宽解,不要牢骚不平之意。四者认为是歌曲之名称。如游国恩《楚辞概论》云:“按《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古音劳在‘宵’部,商在‘阳’部,离在‘歌’部,骚在‘幽’部,‘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离骚’之为楚曲,犹后世‘齐讴’‘吴趋’之类。”在此四种解释中,以第一种说法最可信。一是司马迁上距屈原的时代最近,二是在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其他旁证。如《离骚》中的“进不入以离尤兮”,《九歌·山鬼》中的“思公子兮徒离忧”,《九章·思美人》中的“独历年而离愍兮”等。这些“离尤”“离忧”“离愍”等在原句中都不能解释为“别愁”、“牢骚”和楚国之歌曲。(姚小鸥在《离别之痛:离骚的意旨与篇题》中归纳为六种解释:1、“遭忧”说;2、“别愁”说;3、“隔骚”说;4、“抒忧”说;5、“牢骚”说;6、“古曲”说。可以参见。)二、《离骚》的主题思想。(一)、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屈原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黑暗的现实、腐败的政治使他壮志难酬,他只能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其具体内容是:向往一统天下,关心同情人民,渴求举贤授能,冀望修明法度。(二)、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屈原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在朝之时,他竭忠尽智,辅佐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他仍系心君国,不弃存君兴国之志。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楚国容不下他,他却不离不弃,宁肯以身殉国。如此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何等坚贞、纯洁!屈原的爱国是与忠君连在一起的。在诗人心目中,君国一体,密不可分,忠君和爱国是二而一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可厚非。(三)、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在《离骚》中,诗人满怀悲愤,责数楚王之昏惑,揭露世俗之混浊,痛斥群小之谗邪,表现出可贵的批判精神。(四)、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屈原志洁行廉,既怀内美,又重修能。他在长期的参政实践中,正道直行,屡经风波,养成了忠于理想、坚贞不屈、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格情操。三、《离骚》的结构层次关于《离骚》的结构层次,历来有多种划分方法。萧东海在《回顾、反思、求索、徘徊、出游——离骚的分段及其叙事与幻想》一文中将全诗分为五段,供大家参考。第一段:自开篇至“因前圣之所厚”,共104句,为回顾。诗篇开头先写家世、生日、名字等与生俱来的“内美”,然后写只争朝夕地“重之以修能”。这一段,诗人回顾了自己有生以来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不悔的态度。第二段:自“悔相道之不察兮”至“沾余襟之浪浪”,共76句,为反思。诗人以“悔”领起,先以“复修吾初服”一般地表现自己的反思,但仅如此则缺乏波澜,且难以深入,故而借“女嬃”这个人物从反面来责备、劝说,以逼出“就重华而陈词”一节,既深化了反思,又强化了情感。反思的结果,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第三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共76句,为求索。诗人写自己的“上下而求索”,这是在遭谗遇谤之后的重新努力,但无论叩“帝阍”还是求女,皆以失败而告终。第四段:自“索藑茅以筳篿兮”至“周流观乎上下”,共76句,为徘徊。诗人写自己思想上的徘徊,上下求索的重新努力再遭失败,究竟何去何从,诗人陷入思想深处的极度彷徨,经过反复审慎的思索,最终决定“远逝以自疏”,离开楚国。第五段:自“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至篇末,共41句,为出游。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的出游。出游的路途当然“修远以多艰”,而出游的前景却无限光明,但诗人“忽临睨夫旧乡”之际,终究“顾而不行”。抑扬顿挫,情牵魂绕,“虽放流,眷顾楚国”之情,油然而彰显。在五大段的基础上,全诗也可以分为份量相当的前后两部分,即第一、二大段共180句为前半部分,写诗人有生以来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以及遭失败之后所引发的检视与思考。第三、四、五段共193句为后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