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应避免的问题《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而观察正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为了便于分析,教师通常要将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观察与记录现已成为教师每日必做的功课。如何写好观察记录,也是教师们普遍关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教师在做观察记录时应尽量避免以下问题:一、记录中缺少幼儿的学习过程〔例1〕康康(小班幼儿)选择了带插座的圆柱体,邀请我和他一起玩,我答应了。我坐在他的旁边,先给他示范,他一边看一边主动提出问题,我一点一点帮他解答。示范后,康康自己玩,他左手拿圆柱体,用右手两个手指去触摸圆柱体的边缘,然后将圆柱体放进插座里,并用双手去摸圆柱体的边缘。康康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说明他在积极思考,这是一件令教师感到兴奋的事情。然而,非常遗憾,这位教师在记录中缺失了对康康所提问题的说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言语表达了解幼儿的思维水平与心理特征。康康在教师示范时到底想到了什么,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哪些内容,以上信息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还要关注幼儿提出怎样的问题,记录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从而深入地了解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与学习需要。〔例2〕东东(小班幼儿)现在吃饭有进步了。他刚来幼儿园时不喜欢吃菜,每次吃饭时都要老师哄着喂他。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东开始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了,也不用老师喂饭。虽然刚开始时吃得有些慢,但东东可以独立完成了。从记录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对东东进步的欣喜,这说明当初东东的吃饭问题的确很让教师头痛和费心。现在东东有进步了,他是怎么逐渐转变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尝试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而从这篇记录中我们无法了解这些问题。如果教师把该幼儿从入园到现在每天吃饭的情况和自己采取的措施都一一记录下来,我们就会看到该幼儿的发展过程,从中总结出教育经验。像幼儿入园适应、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内容都适宜做跟踪式的个案记录。二、记录中缺少教师指导幼儿的具体策略〔例1〕玉玉(大班幼儿)选择了一张写有“蛇形加法”练习题的纸。开始做第一道题时,玉玉用手指着题中的数字,看了好长时间说:“哎呀,好烦呀!怎么那么烦呀!”我这才发现她一道题都没做出来。于是我请她取来彩色串珠,帮助她。一会儿,她就把三道题都做完了,而且都正确。幼儿从烦躁、无助到完成任务,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可见这位教师在其中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只用“帮助她”三个字就概括了。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可知道“帮助她”包含三层含义:首先,为何要帮助她,即该幼儿在做练习题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她现有的活动状况与水平如何;其次,教师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幼儿;再次,幼儿在教师介入后有何反应,教师接下来需要如何做。这几点都是围绕幼儿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的,只有把“教”与“学”两个过程都搞清楚,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观察记录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详细的记录。〔例2〕区域活动中,明明(小班幼儿)来到美工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剪纸。别的小朋友拿起纸和剪刀就剪,而明明拿着剪刀一直没有动手。过了一会儿,他走过来对我说:“我不会,我怕我剪不好。”我说:“不要怕,大胆剪,你一定会剪得很棒的。我们先一起分析一下你要剪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明明拿起剪刀开始剪,不一会儿就剪好了。幼儿出现“我不会、我做不好”的问题,多半是缺乏自信,所以教师一般总是先鼓励幼儿,但对于需要技术支持的剪纸活动,幼儿除了要有自信心,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与方法。虽然教师在指导中有很明确的教育意识,但没能把如何启发、指导的方法具体地写出来。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或指导策略是非常有价值的。三、记录中的分析与记录内容不匹配例1宝宝(中班幼儿)用笔在纸上画了个椭圆形,他在下面分别画了4根线条和4个线条较粗的小圆,他对我说:“老师,你看,公共汽车。”“嘿!这辆公共汽车上一定能坐好多人,如果车轮再大一些,即使人多也会开得很快。”听完我的话,宝宝拿起笔在4个小圆外又画了更大一些的圆,并用油画棒给车涂上颜色。“这次公共汽车变得这么漂亮,我也要坐上去。那司机叔叔坐在哪儿开车呀?”这次宝宝听完我的话没有动笔,而是小声地叫“老师”,并用双手摇着我的胳膊。我问他:“你是需要我帮助吗?”宝宝点点头。我说:“需要帮助可以,但你要跟我说,我才会知道。”分析:宝宝的性格有些内向,虽然知道可以用语言请求别人的帮助,但在实际情景中往往不会表达,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引导。这位教师开始表现出很强的指导意识,而且指导得很巧妙,即通过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丰富画面。然而,教师第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幼儿感到了困难,教师的教育点也随之转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通过这位教师的分析不难发现,原来她最关注的不是与宝宝一起画画,而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这样的“分析”显然是与“记录内容”相脱节的。我认为这位教师的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是没能抓住主要矛盾,即没有看到在这一学习情境中什么对于幼儿最重要。。〔例2〕乐乐(小班幼儿)一直在看大班小朋友用金属嵌板绘画,之后她也拿来一个圆形嵌板在纸上画起来。这是她第一次用笔沿着嵌板的外沿描画。她很快就把右边的半个圆描画出来了,因为左手按着嵌板,所以左侧的半个圆画起来比较困难,描画时笔总是贴不住嵌板的外沿,描画出的圆不是很完整。乐乐又看了看旁边正在用嵌板描画圆的大班小朋友,然后继续画。这次乐乐在画左侧的半个圆时,身体开始往左边倾斜,按着嵌板的左手也往旁边挪了挪,比较顺畅地画出了左半边的圆。就这样,乐乐一共在纸上画了五个圆,最后高兴地说:“你看我画的是奥运五环。”分析:教师适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引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从这位教师的分析中,我们能了解到现在班中正围绕“奥运”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但只是间接地有所反映。而这篇观察记录体现的主要是幼儿主动模仿学习的内容,幼儿通过观察同伴的活动,产生了自己活动的想法,从而主动选择材料,遇到问题时又再次观察同伴,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反映了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同伴的相互学习。四、记录中的分析不到位〔例1〕露露(小班幼儿)在夹珠子,手里拿着镊子将珠子从一个碗往另一个碗中夹,一边夹一边数数“1、2、3、4、5……10”,然后将珠子又全部夹回原来的碗中。露露一直在低头做,其他幼儿从她身边经过,她都没有抬头。露露接连做了三遍,然后面带微笑地说:“我做完了。”分析:露露很喜欢生活区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力量。生活区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具备发展幼儿生活能力和小肌肉力量的作用,但这样的分析没能清晰地反映露露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特能力和水平。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描述看到,露露一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专注力、兴趣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另一方面表现出对10以内数序的掌握和较好的点数能力。〔例2〕小班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开始集体分享,丽丽却趴在地上。我对她说:“我们大家要坐在一起分享了。”丽丽说:“我在捡掉在地上的珠子。”不一会儿,丽丽手里攥着3颗珠子来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把掉在地上的珠子都捡起来了,我要把它们送回家了。”分析:幼儿个头小,视线范围小,所以能发现很多细节。在这篇观察记录中,教师仅仅关注到幼儿的关注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忽略了幼儿对事物的态度以及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其实,在这个片段中,丽丽不仅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她观察到散落在地上的珠子),而且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她能自觉地去捡拾珠子)。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解幼儿的阶段性特征,凭借这些真实的材料,教师能更准确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课程设计的意识更强了。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记录,调整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发现幼儿的个体优势、智力特征,调整区域环境和材料,为家长提供孩子发展的有效资料,更有利于每个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