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改善民生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讲改善民生一、“民生”一词探究(一)“民生”一词涵义“民”在汉语字典里有“人民”、“人或人群”等多种解释。在人类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以后,“民”则是相对于“官”的百姓。“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是指百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意思,就是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勤劳,只要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事情。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这个角度来立论的。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从社会层面着眼,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我们现在使用的民生概念即属于此。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3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具体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第二层次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等。第三层次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侧重点是“生活质量”问题。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二)“民生”问题的亘古与年轻民生问题的亘古性在于民生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共始终的问题。民生问题年轻性在于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有新的民生问题的产生。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一)改善民生:人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改善民生,亦即让生活条件、生活状况变得好一些、更好一些;就是不断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现人的动态发展中的利益。能否改善民生,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人的需要和能否实现人的利益的问题。(二)改善民生:人的美好愿景和希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客观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改善民生: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1、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利益问题。党代表人民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抓住了密切党群关系的牛鼻子。2、中国共产党历史证明近代中国,“各种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也都破灭了;各种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也都碰壁了;各种组织和政党都登台了,也都退出了。”(1)民主革命时期,党把争取民主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在民主革命的各个阶段,在根据地分别采取“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政策,“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特别是党的七大郑重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进党章,进一步鲜明地回答了“为什么人”这一党的根本的、原则的问题.党与民贴心,民与党同心。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中,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于是便有革命的燎原之势和革命的最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与国民党失去政权是民心得失的结果,归根结底,在于国共两党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宗旨。我们的军队每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中较好的房屋,就一定被我们军队占领,借了人民的东西不归还,损坏了人民的器具不赔偿。这样,当然使人民对我们发生反感,而不愿帮助我们。”——引自蒋介石:《关于本党改造之说明》(2)新中国建立后,面对历经战乱,“一穷二白”,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建国后的第一个3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绩仍然是主流,民生得到一定的改善。“到改革开放之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建立起了为工业化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3)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得到较大改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以人为本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利益标准,人民利益思想,人民利益为本。三、当下改善民生新举措当下,我国的民生诉求换代升级,由产品短缺时代的主要解决饥寒交迫的“衣”和“食”问题,变为除少部分地区、少部分人尚需解决温饱问题之外,大多数人追求衣着漂亮、饮食健康、食品安全、住所宽敞、出行便捷,教育公平、环境优美、社会治安、平等权益、公平正义等等。顺应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新期待,执政党必须花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