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课程纲要设计者:朱鹏程课程名称:小学科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授课时间:共28课时—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一)本册教材体现出的主要学科思想: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二)运用到的主要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三)章节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课程内容:一、内容、课时分配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用具备注第一周1、温度计的秘密2、自行车为什么爆裂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烧瓶水温计第二~三周3、认识岩石4、做个岩石百宝箱5、岩石的用途6、岩石的风化探究有关岩石的特征,让学生知道岩石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小刀盐酸岩石标本第四~五周7、土壤里有什么8、土壤的种类9、土壤与植物10、保护土壤让学生了解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土壤铁盒烧杯玻璃棒放大镜水槽酒精灯纱布第六~九周11、认识光12、玩镜子13、筷子“折”了14、彩虹的秘密15、飞旋的陀螺16、光与我们的生活探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合成及光与生活的两面性关系筷子玻璃杯硬币剪刀尺子彩笔手电筒水第十~十三周17、航海家的发现18、地球上有什么19、我在哪里20、苹果为什么落地21、测量重力让学生了解、探究地球,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探究地球的奥秘世界地形图地球仪细线勾码小木块第十四周研究与实践观察了解植物生活;对当地岩石种类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三、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一)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调序。(二)其它资源:网络资源、影视资源书籍:《教师用书》音像制品:教学光盘④教具:图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⑤社区:博物馆、敬老院、道路、公共设施等。二、实施手段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具体措施参考: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三、主要教学活动类型:1、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2、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3、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4、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5、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课程评价:1、定性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动力、习惯、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双向活动、在小组交流中能否与他人开展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是否反思自己的学习(如是否经常开展预习、整理笔记等)等。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师生、生生互评等方式(可根据上面涉及以及实际情况设计一个问卷或学生互评的、教师评定的一个量表)2、定量的平价:导学案围绕目标、围绕纲要;作业设置针对性强;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期末测试等。评价方式:根据作业、测验、考试等情况可以有一个简要的学情分析、或试卷分析。3、评价结果的利用:应当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便他们了解自己搜集、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相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