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与西汉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骚体赋及“九体”•一、关于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它既如诗歌,讲究押韵和整齐的形式,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适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兼有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赋之本义来源于《诗经》六义中的赋,原为敷陈(将事物展开)之义,后指以铺陈、描绘为主要特征的文体。•以赋名篇,始于荀子的《赋篇》,分别咏礼、知、云、蚕、箴,成为后来说理咏物赋的开端。•汉代赋体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代;西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散体大赋(新体赋)的时代;东汉中后期,则是汉赋走向抒情化、小品化的时代。二、汉初骚体赋及九体•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汉初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汉书·艺文志》著录他有赋7篇,今存4篇。其中以《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为最有名。•“鸾凤伏窜兮,鸱鸮(一种鸟)翱翔。阘茸(tàróng卑贱之人)尊贤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作者描述出一个善恶颠倒、错乱反常的昏暗社会,流露出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恨心情。•《鵩鸟赋》作于谪居长沙时,作者因鵩鸟入宅以为不祥而发出感慨。赋中据老庄“万物变化”之理,说明祸福荣辱皆不足介意。这是作者遭贬后哀伤情绪的自我排遣,自我宽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强调万物变化,以老庄齐生死、等祸福的消极思想来自我排遣。•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多有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作品,如庄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以“九”命名者,九章成篇,主题相似,形成“九体”。•《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群臣赋44篇,今只存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一篇。全赋句式参差不齐,从三字句到八字句,句法灵活,形象诡异雄奇,近似《九歌》中的相关篇章。•司马相如的骚体赋以《大人赋》、《长门赋》、《哀秦二世赋》为代表。•《大人赋》以骚体形式而用大赋手法,讽谏汉武帝好神仙方术,只因过于铺陈辞采,武帝读后反而“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讽谏功能未得展现。•《长门赋》写武帝陈皇后失宠,内心苦闷抑郁,忧伤凄凉,表现了失宠宫人望君不至的复杂心情,对后世宫怨诗的创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哀秦二世赋》哀叹胡亥“持身不谨”、“信谗不悟”而终至“亡国失势”、“宗庙灭绝”,意在劝谏武帝居安思危,谨慎持身。第二节西汉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谕劝谏功能;•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则是成熟之作。一、枚乘和“七体”•汉初诸侯王好养文学与儒学之士,其中,梁孝王刘武最为突出。梁孝王筑有梁园,招揽诸多文学才俊如枚乘、庄忌、邹阳等,形成梁园文学群体。•枚乘(?—前140),字叔,汉初重要辞赋家。主要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濞郎中,后因吴王蓄谋叛乱,劝谏不成而投奔梁孝王。“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9篇,成就最高者为《七发》。•《七发》虚拟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病因,告诫居高位者不要沉迷音乐、饮食、车马、游宴诸事。之后,以畋猎、观涛逐层启发太子,最终归结到让太子听取圣人辩士的“要言妙道”,“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至此,太子汗出病愈。•此赋的劝诫之意甚明,李善在《文选注》中说:“七发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也。”•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说:“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七发》开头即指出楚太子的腐化享乐、安逸懒惰是其病根,需要有道之士启发诱导才可得治,讽谏之意不言自明。•《七发》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张。《文心雕龙·杂文》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在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七发》问世以后,后代模仿者渐多,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的体式——七体。二、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免官游梁,与枚乘等为梁孝王宾客,著《子虚赋》。武帝即位,读《子虚赋》,赞扬有加。后经人推荐,相如赴京城面圣,作《上林赋》。武帝大喜,任为郎。•《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赋中最优秀的作品,二赋皆通过主客问答体式展开。•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相如由藩国而入朝廷,对武帝说,《子虚赋》“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上林赋》由此而产生。•此赋借亡是公之口,批评子虚与乌有先生说:“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二君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之后,亡是公又以更加铺排的形式,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极力描绘天子上林苑的巨丽之美和天子游猎的盛况,由上林苑的规模,写到山水林木、奇禽异兽,离宫别馆、良石美玉,以及天子校猎、游乐之事。最后,写天子游猎归来,若有所悟,感叹过于奢侈的举动,于是解酒罢猎,以仁德治国。讽谏之意不言自明。三、扬雄之赋•扬雄是西汉末期最著名的辞赋家,年轻时即模拟司马相如之赋,后人有扬、马之并称。•其辞赋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之作有《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后期则有《解嘲》、《逐贫赋》等。《蜀都赋》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其文描绘蜀地山川风物、农业生产,手工技艺,很有地方特色。其状画城市风貌的文字,数量倒不多。•《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赋皆因事而作,虽多颂扬之辞,但所言戒佚猎、绝奢侈、惜民力、崇国防,故讽谏之意较司马相如更进一步。四赋末尾都寄托有讽喻之旨。•《解嘲》指出统治者用刑罚、诗书礼乐、举士制度来束缚士人,而士人只图仕进,结果庸夫充斥,奇异之士不见容。•“当途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事则为匹夫。”作者纵横驰骋,善为排比,词锋锐利,对文人的历史命运作了更深刻的思考。•扬雄晚年鄙视辞赋创作,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无补于规谏,又“非法度所存”,因此“壮夫不为”。他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观点,看到了赋“丽”的特点,但反对“极丽靡之辞”,强调准则。四、西汉其他赋家之作•在武帝时期的赋家中,东方朔的辞赋亦较有成就。其《答客难》、《七谏》大抵抒发牢骚,别有寄托。•“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同胞之徒,无所容居”。•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文人的遇与不遇,因时势而异,非自己所能主宰,虽处太平盛世但怀才不遇者大有人在。•这是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后人对此赋竞相模仿,如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韩愈的《进学解》等皆源于此。•王褒(约前88—约前55),蜀郡资中人,宣帝时屡上赋颂,为其时成就最突出的赋家。其代表作品《洞箫赋》为咏物赋名篇,赋从制造洞箫的原材料竹子入手去表现这种乐器艺术魅力的由来。作者描写音乐时融入悲凄哀怨的情调,体现出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