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新诗(上)·概述一、第一个十年诗歌的总体概貌:1.胡适开创的白话体诗歌,刘大白、刘半农、沈尹默的初期实践;湖畔诗人;冰心、宗白华等的小诗;2.20年代郭沫若《女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诗派;3.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格律诗派;4.以李金发、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派。第八章新诗(上)·概述20年代诗歌的诗学主题、诗学策略、诗学意识到诗学语言、诗学体制,从自由放纵到节制自律、从浅尝辄止到深入钻研、从自发的模糊实验到自觉的诗美追求,中国现代诗歌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等著名诗人。第八章新诗(上)·概述二、第二个十年的主要诗歌潮流:1.以殷夫为代表的红色鼓动诗歌。2.以穆木天、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的无产阶级大众化诗歌;3.以臧克家、艾青、田间的左翼现实主义诗歌;4.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5.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6.以施蛰存、徐迟、路易士为代表的都市诗歌。第八章新诗(上)·概述三十年代的主要诗歌刊物有:左联的《萌芽》等、中国诗歌会的《新诗歌》、后期新月派的《新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戴望舒主编的《新诗》、卞之琳的《水星》等。第八章新诗(上)·概述三、第三个十年的诗歌概况:1.艾青的诗歌——四十年代诗歌的代表:时代现实的战斗传统与现代派诗艺的融合、走向大众同时又走向世界。2.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3.冯至的智性诗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和穆旦等人的现代派诗歌。4.解放区、根据地的民间歌谣体诗歌。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竞章《漳河水》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新诗的拓荒者。安徽绩溪人。先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6年开始试作白话诗,1917年《新青年》刊登了他的《朋友》《赠朱经农》等八首诗而引起轰动。1920年3月出版《尝试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显示出开拓者的胆识和勇气。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梦与诗》:“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象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有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尝试集·四版自序》)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胡适的诗歌理论:“作诗如作文”。即形式的“散文化”;内容的“平民化”。“胡适之体”的特点:①客观写实,多用白描或比喻、象征手法;②注重意义,偏于说理;③通俗明白,缺乏飞腾的想象力。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2.其他诗人和诗集:俞平伯:《冬夜》(1922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格律诗的痕迹与欧化文法。康白情:《草儿》(1923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刘半农:《扬鞭集》(1926年北新书局)。《相隔一层纸》:“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1917年10月,北京)另有《叫我如何不想她》等。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早期白话诗的特点:①带有思想解放的鲜明特征;②反对说假话和无病呻吟,提倡表达真实思想感情③体现出一种自由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了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欣赏的快感,而在与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④艺术上的“非诗化”倾向。“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大家努力的是如何摆脱旧诗的藩篱,不是如何建设新诗的根基。”(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1931))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二、湖畔诗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1922年春,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在杭州西湖畔成立诗社。出版四人诗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汪静之单独出版了《蕙的风》和《寂寞的中国》。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三、“小诗”:一种变异的诗歌形式“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刹那间的情绪和感触,寄予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读者的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小诗主要是从外国输入的,受日本俳句和泰戈尔哲理诗的影响。1921年,周作人的《日本的短歌》、《论小诗》等的介绍和引导;1922年,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1921-1923年盛极一时。小诗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新诗坛上的宠儿”。当时被称作“小诗流行的时代”。代表诗集有冰心的《繁星》《春水》(1922年发表,1923年结集出版,宗白华的《流云》(1923年出版),梁宗岱的《晚祷》等。其中以冰心、宗白华影响最大。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四、郭沫若和《女神》1.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3—1923年留学日本,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在日本成立创造社,8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1924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发表《革命与文学》,抛弃早期思想,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27年3月,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2月,迫于通缉,举家赴日,在日本流亡十年,埋头于古文字、古代社会研究;1937年7月,别妇抛雏,只身回国参加抗日;抗战中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充当革命文化的班头”。(建国后略)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2.创作:诗集:《女神》(1921)《星空》(1923)《前茅》(1928)《恢复》(1928)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1942)《孔雀胆》(1943)《蔡文姬》(1959)小说:《残春》《喀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落叶》《叶罗提之墓》《Lobenicht的塔》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3.《女神》:1921年8月,诗集《女神》的问世结束了五四诗坛的“胡适时代”,以其彻底反叛的革命精神,崭新的浪漫主义审美意识,恢宏的诗歌创造才能,开一代诗风。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依风格、形式分为:序诗;第一辑(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雄浑奔放的诗):以《凤凰涅槃》《天狗》《我是个偶像崇拜者》等为代表;第三辑(冲淡清新的诗):以《Venus》《霁月》《死的诱惑》等为代表。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在自我表现,诗人的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诗要出于无心,以自然流露为上乘。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底欢乐底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我所写的一些东西,只不过飞翔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舞罢了。”(《三叶集》)“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论诗三札》)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他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精神。(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如果说“五四时代”是新中国的文艺复兴期,那么,奏着这个时代的黎明前奏曲的,就是诗人郭沫若了。诗人郭沫若的诗歌,是“五四时代”的生命的写照,是“五四时代”的狂风怒浪的表现,而更是“五四时代”的一个极敏感的气压计,在这个气压计里,可以看见“五四时代”的运动的潮汐的起伏,即,“五四运动”的鼓涨和它的没落来。(穆木天《郭沫若的诗歌》)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4、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主题意蕴:①彻底破坏与大胆创造;②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③颂扬新生与眷念祖国;④赞颂科学与现代文明。※艺术风格:①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②激情昂扬的自我形象;③粗暴凌厉的抒情方式;④瑰丽飞腾的艺术想象;⑤自由奔放的诗歌形式。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五、徐志摩和闻一多1.新月诗派的形成:清华文学社(1921)《诗镌》新月诗派新月社(1926)(1926-1933)(1923)新月社:1923年成立,是一个带有文化倾向的社交团体。“新月”来源于泰戈尔的《新月集》。参加活动的主要是北京的上流人物,胡适、陈源、余上沅、凌叔华、林徽因、陆小曼等。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晨报•诗镌》——新月诗派:1926年4月创刊,主编是徐志摩,但主要的作者是闻一多及“清华四子”(子沅朱湘、子离饶孟侃、子惠杨世恩、子潜孙大雨)。它是出自北京大学与清华学校的欧美留学生的某种结合,是两位主导潮流的诗人的共同追求。新月派并不是一个非常严格意义的诗歌流派(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新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只是他们无可争议地有着共同的欧美意识形态和艺术倾向。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2.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20年代中期以来,新诗发展就由向旧诗进攻转向自我建设。新月诗派的“规范化”道路,标志着中国的新诗创作进入了一个“自觉”建设的时期。“使新诗成为诗”,获得自己的独立品格。“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差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陈梦家《新月诗选》)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①“本质的醇正”:诗要回到诗本身,诗必须是诗。“表现自我”“至性至情”;②“情感的节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爱是不能没有的,但不能太热了。情感不能不受理性的相当节制与调剂。”(徐志摩《白朗宁夫人的情诗》)。闻一多视感伤浓重、感情放纵的《红烛》为“不成器的儿子”。③“格律的谨严”:“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徐志摩)。“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新诗格律化”主张,鼓吹“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与梁实秋等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1922年赴美留学。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1925年5月回国。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抗战随校南迁,与学生徒步从长沙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后投身于抗日运动和民主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新诗径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换言之,它不要作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尽量地吸收外洋诗的长处;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女神之地方色彩》)“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对于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做诗得,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诗的格律》)第八章新诗(上)·20年代诗歌“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的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表现出来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音尺)等各方面),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绘画的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