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认同与公民身份一·族群认同理论二·公民身份与族群认同一·族群认同理论1·原生论(根生论)主张: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原生纽带:族群成员相互联系的因素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原则一个基本假说原初主义:把族群看成是亲属关系的一种,一种扩大的亲属群体。即使亲属制度是虚构的,族群成员也把它当成事实去接受。,在新近的社会生物学的影响下被推上极端,学者认为,作为把族群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组群的基础是遗传学评价:能解释族群特征为什么能持续存在,但不能解释族群的起源·变迁,也不能解释族群变迁的动因。2·情境论(工具论)含义:将族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主张:政治·经济结构等族群面临的外部问题引起和决定了集体认同的出现,引起了成员共同立场利益意识制度创建和文化建构。土著斐济人与印裔斐济人的故事3·边界论概念:族群是由本身组成员认定的范畴,族群的形成主要是因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主要是“社会边界”,而不一定是地理边界。也就是说,族群边界通过社会组织这一复杂网络形成的,在这个网络中,族群不仅得以形成,还被约束和定义,而且通过它,个体或包括在内,或排除在外。界定标准:排他性与归属性边界重要性:是族群内涵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边界问题,就不存在族群的内涵·特征,也就谈不上族群的认同与互动。界线属性:坚固确定或渗透有弹性4·融合论概念:综合原生论与情境论,认为只有在可行的根基认同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时,才会产生族群认同。认同基础:血缘·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客观的·天赋的文化因素。认同关键: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场景与利益诉求5·对立论前提:不同族群的对立过程是族群得以维持的首要原因。核心:“持久的认同过程”和“对立过程”实例:圭亚那地区的非洲人与印度人二·公民身份与族群认同关系:对立影响:公民意识的强度较低,而族群意识较高,那么多族群国家的合法性和社会稳定都将受到影响。三角关系国家认同公民身份族群意识国家措施:一方面:国家凭借具有感召力的意识形态·制度化的教育·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公平的法律制度树立社会成员的公民认同,同时相信经济发展的力量,希望凭借经济发展的力量所带来的诸多影响来是社会成员认同国家。另一方面:避免多数注意可能对少数群体造成伤害和权益侵害,通常设立一些针对少数群体的特殊优惠政策来保障他们利益,提高族群意识,协调族群矛盾。族群对国家的认同差异: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作用,主体民族对公民身份认同相对明确,少数民族可能较低。社会整合:建立公民身份认同实例:边疆问题族群认同与族群冲突一·族群认同引起族群冲突二·族群政策一·族群认同引起族群冲突1·语言语言是族群认同的一个强有力的指示器。当一个主体语言(占支配地位的族群所操控的语言)取代了其它语言,附属群体的族群认同就会发生变化。围绕语言政策和语言权利的斗争经常成为族群冲突的主要因素。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族群的语言活力越强,他们的政治和社会的生命力就越强。2·宗教从历史上看,宗教是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宗教行为是家庭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在那些宗教干预公共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里,它就是一个显性因素,成为族群性一个决定因素。宗教因素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交织越多,宗教成为族群性的决定因素的重要意义就越大。绝对主义价值观和激烈的情感因素直接造成人群之间的社会分裂。3·地域地域是经济与政治结构的物质基础,族群生活的基本单元。族群认同某一地域国家或某一地区是自己的地域,对于族群认同与族群连续变得非常重要。为土地而战的例子非常多。4·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赋予族群以连续性的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复杂网络,它超越和超出个体成员的认同。社会组织建立了族群边界,成为族群性的一个基本元素。坚固界线的存在可能阻止也可能导致冲突,而软弱的界限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导致相同的冲突结果5·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构成一个族群不同元素的复合体。一个族群的成员认同自己的文化,把它作为一种重要价值来维护,这也是维护族群存在·激发族群发展的重要动因。但会出现文化优越感,超出一定程度,族群中心主义形成,对其他族群就会进行排斥·甚至是侵害。如日耳曼民族歧视破害犹太族等等二·族群政策1·同化和融入背景:当构成一个民族的模式只有一个主体模式,并且这个模式被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所推动时,以及为了使那些根本不愿意遵循这个模式的不同族群的成融入所谓的“民族”模子而采取某些措施就会发生。工具:学校·职业结构·选举制度·大众传媒·模糊的价值变迁结局:积极与消极利弊:支持与反对2·排斥形式:种族隔离(南非)种姓歧视(南亚)“文化灭绝”最极端的是种族屠杀3·多元主义类型:一是在自由民主框架内族群差异可能与公共政策与政治无关而且族群体没有法律的承认,每一族群赋予相同的权力与义务。二是多样性政策取向包括明确承认各类族群的存在,并相应调整政治制度优惠政策:“协和式民主”:四个特征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广泛的联合了多元社会所有重要部分的政治领袖的政府。其他元素包括相互否决或者同步多数原则这将保护少数族群的关键利益;比例原则作为政治代表·公务员提名以及公共基金分配的标准;给予每一部分高度自治权,使其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综述:与同化主义或排斥主义族群政策相比,多元主义族群政策对于族群中冲突确实好的多。但多元政策具有多种可能的形式,某一特定的政策效果依赖于许多特定的条件。汉化问题1·攻击“汉化”的人2·中国政府态度3·民族政策1·攻击“汉化”的人典型类型:1·西方学者,基于价值立场和研究经费的考虑。2·一边真诚呼吁用本民族语言教学,一边同样真诚的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汉语学校或安排出国。“汉化”本身的问题:用汉化这样一概念去描述自然发生的民族融合是不准确的,少数民族是在寻求有利生存的最有效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文化特性不过是内在适应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2·中国政府的态度法律规定:反对大汉族主义,保障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背后的冲突: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与向族群的回归3·民族政策含义:民族政策体系是向少数民族群体提供权益保障和优惠政策。价值基点:“汉族在历史上伤害过少数民族,现在要向少数民族还债”,但这不合理,同时要考虑特定的少数民族个体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同环境。不平等教育:“义务教育不义务,基础教育不基础”,偏远地区的教育问题。希冀:对于国家对于公民对于少数族群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