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动力制作人:王安汀李康刘畅霍扬帆宣讲人:张文静《自然辩证法概论》本章内容1、技术的本质2、技术的特征3、技术分类4、技术的构成5、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1、“技术”的词源及变迁technetechniquetechnology2、在技术本质上的多种观点:“方法技能说”“知识应用说”“劳动手段说”古代的“技术”——方法技能认为技术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完成某项科研和生产任务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在西方,“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原意是指技能、技巧和能力等,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技”。例如“黔驴技穷”中的“技”就是这个意思,“技能比赛”中的“技”也是这个意思。在这里,“技”或“技术”是指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以后而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巧,它明显带有主观性特征,与客观性的工具、器械等没有多大关系。近代的“技术”——知识应用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技术对科学理论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了,最终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使得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科学、知识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始视技术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在生产实践中有意识的运用,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在这里,“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工艺学”,即知识的应用。现代的“技术”——物质手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能够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被制造出来了。以前单靠经验、技能不能办到的事,现在由于机器的工作而能够容易地办到了。机器作为一种劳动手段,扩大了人的体力,仿佛延长了人体的四肢器官,补充和强化了人的技能、技巧。由此,机器,包括它的初级形式——工具,在人类劳动活动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在使用“技术”一词的时候,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机器和工具等物质手段包括进去,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是人类活动手段的总和,是所有劳动手段和工艺的总和。•3、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技术的定义: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这个技术定义至少包含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当代“技术”(知识、能力、手段的总和)的综合性整体性(1)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2)技术涉及物质装置;(3)技术涉及技艺;(4)技术涉及知识;(5)技术涉及目的;(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4、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一、联系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价值的进一步实现。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会研究技术提出的问题,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也会研究科学提出的问题,应用一定的科学知识。现代科学与技术日趋一体化。科学日趋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化。二、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物活动的性质不同:实践活动,认识活动追求的目标不同:追求效益,追求真理成果的形式不同:新产品,新知识评价的标准不同:获利程度,求真程度更新的速度不同:更新很快,更新很慢作用的形式不同:直接生产力一般或间接生产力•从科学是创建人化自然和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本质出发,可以得出科学和技术的划界如下:•1、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科学是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工自然的基础和条件。•2、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是按照人所需要的目的,运用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借助人可能利用的物质手段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使自然界人工化的动态系统或过程。技术是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工自然的现实性和关键。二、技术的特征•1.自然性和社会性•2.中立性与价值性•3.自主性和建构性•4.主体性和客体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6.国际性与民族性•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人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也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创造出来,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2、技术的中立性(工具性)与价值性•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对技术的工具性的强调,导致一种技术中性论的观点,这就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前哈佛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项目主任梅塞纳(E.Mesthene)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曾这样说道,“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从技术中性论出发,技术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伦理与政治问题,因为技术仅仅是实现价值的手段,而价值却另有其它的基础。•但把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并进而认为技术与伦理、政治无涉的技术中性论虽然符合直观,并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但却并不全面,技术更具有价值负载性的特性。技术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是负载价值的。首先,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现。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如终止妊娠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宗教信仰•如斯塔迪梅尔(J.Staudenmaier)所说的,“……脱离了它的人类背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装着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的确,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例如,中世纪寺院中机械钟表的发明必须追溯到当时僧侣的有规则的祈祷生活。福特公司对简单便宜的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IBM把个人电脑推向市场都反映了美国人对个体自由、隐私权与便利的偏爱与选择。•其次,技术是一种影响社会价值的实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以往传统的和现存的制度、体制、文化、人际交往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人类创造了技术,但同时也为技术所创造。•②随着技术与科学、工业研究和工业利用结合成一个整体,技术与科学已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纳入到经济与政治系统之中。技术已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③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在现代工业社会,技术与科学已经取代传统的神话和宗教而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一种一切社会活动赖以合法化的基础。•④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价值的崩溃与断裂。•⑤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分裂。•3、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技术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甚至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仅仅屈就于人类的目的。如埃吕尔(J.Ellul)所说,“在技术与它的使用之间不存在什么差别。个体面临着一种唯一的选择,或者按照技术规则所要求的去使用技术,或者根本就不使用技术。”这就是说,一旦技术系统被使用,它们就需要高度的一致性,而不管使用者的意图如何。它们也统治着使用者的生活,即使使用者没有直接控制他所使用的机器。在这个意义上,技术的后果与影响是内在于技术的,他们被设计在技术之中,而不管设计者是否完全意思到它。对技术的这种相对自主性的夸大是技术决定论等思潮的根源。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或自主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的逻辑规律发展并以此塑造社会、影响社会发展的。持这种观点者很多,如法国学者埃吕尔、美国学者奥格本、德国学者海德格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H.Marcuse)等。技术决定论可以依照对技术决定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程度划分为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硬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绝对自主独立的,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软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相对自主和独立并受社会影响的,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从一开始,技术决定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的确,人并不是完全泯灭在技术之中。•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的确,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技术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个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因此,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例如,中世纪寺院中机械钟表的发明必须追溯到当时僧侣的有规则的祈祷生活。福特公司对简单便宜的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IBM把个人电脑推向市场都反映了美国人对个体自由、隐私权与便利的偏爱与选择。•对技术的这种社会建构性的夸大是各种形式的社会决定论思潮的根源。社会决定论主张社会是决定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决定论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社会建构论”,它主张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社会全体的解释框架,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选择作用,技术的发展在整体上是处于社会的控制之下的,技术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建构论又根据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建构程度或力度的强弱,分别被划分为强社会建构论和弱社会建构论。•4.技术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同时,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包含了各种课题要素,如工具、机器设备等。•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5.技术的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同时,技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经过一个扬弃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6.技术的国际性与民族性•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特性。•技术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受其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技术形式的选择。三、技术分类•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天然自然的演化生成历程是:宇宙演化→恒星演化→地球演化→生物演化。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先从生物圈开始的,然后再逐渐深入到地球圈和恒星圈,最后到达了宇宙圈,并最终达到全面彻底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这就决定了人类人工自然引入方式演进的基本历程必然是:生物人工自然形成——地球人工自然形成——恒星物理人工自然形成——宇宙人工自然形成等等。因此可按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对技术进行分类:把技术分为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化学技术和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是创建生物人工自然的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生物运动规律的生物学方法,改变生命活动过程与形态的技术。如传统农业技术,以及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