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第一节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及主要作用•一、从比较中认识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1、新闻评论标题具有彰显主体诉求的突出特点•2、新闻评论标题的结构相对简单,拟制手法灵活多样•3、新闻评论标题“虚题”较多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的区别区别新闻标题评论标题标题任务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注意的事实标明论题范围或传达作者态度、见解拟题手法观点态度蕴含于事实的概括、叙述中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标题结构结构较复杂,常常由主题和辅题组成结构较简单,通常是单行题写作要求具体、确定,句式较完整,常用实题概括、抽象,句式较灵活,常用虚题二、新闻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作用•1、提示论题,概括评论内容•2、昭示倾向,表明立场态度•3、展现亮点,标出主要观点•4、释放魅力,激发公众兴趣评论标题功能的运用功能功能释义优势提示论题明确告知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议论的问题有利于突出论题的时效性或针对性体现论点直接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或主要看法有利于突出鲜明的观点或独到的见解表明态度直接表明对事件或问题的立场、态度或倾向有利于突出作者或媒介明确的态度引发兴趣运用新鲜的事例、手法或语言引发受众兴趣有利于突出评论的新鲜感和趣味性1、提示论题,概括评论内容•《回答一个问题——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1982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1993年7月16日《经济日报》署名评论•《劳动者,该有怎样的就业观?——二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1997年7月18日《工人日报》评论•《近水缘何难救近火》2003年10月27日吉林电视台“纪实”•《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2004年4月18日新华网2、昭示倾向,表明立场态度•《千万不可忽视农业》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不能搞有偿新闻》1993年5月27日《解放日报》评论•《“道德点评板”不设为好》2004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拜金主义要不得》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述评•《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2003年月22日陕西电视台《经济生活点评说》3、展现亮点,标出主要观点•《“大锅饭”养懒汉——四论不能再吃“大锅饭”》198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对策也可以当镜子》1985年6月4日《新华日报》“新华论坛”•《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1991年8月15日《经济日报》述评•《人祸不除矿难不已》2004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2004年6月30日人民网“强国论坛4、释放魅力,激发公众兴趣•《和尚就是和尚》1986年11月21日《工人日报》评论•《牛毛出在羊身上》1993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吹牛”也犯法》1996年11月11日《法制日报》“法制论坛”•《谁掏了患者的腰包——直击医药回扣》2001年7月12日江苏电视台《大写真》•《“红包”为什么这样“红”?》2004年4月11日央视国际“央视网评”第二节新闻评论标题的要求与制作技巧•一、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1、题文一致1、题文一致•分析《为九龄童“盗马”辩》(节选)的标题一则新闻:某日晚11时左右,几位巡逻民警行至某地立交桥,发现一小男孩牵着一匹小白马悠然独行。上前询问,男孩答道:“爸爸给我买的。”民警把他带到派出所,问了两个小时,男孩才讲出原委。原来这位小朋友看到公园的小白马长得漂亮,晚上便偷偷地从公园牵出。文章继而又写道:“后据了解,小男孩名叫xxx,因从小顽劣,小学一年级即被学校除名。”从爱护这位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我在摘录原文时,将他的姓名隐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警深夜巡逻发现小孩牵马引起怀疑上前询问是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将他送回家或通知小孩的父母,不应在小孩的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深夜询问达两小时之久,更不能在报刊上将他的“历史材料”通过新闻媒介传播。课堂讨论:•该评论为何事而“辩”?•“盗马”是否应加引号?•“九龄童”的提法是否恰当?•这一标题问题何在?注意:避免文不对题、题文不符2、意向鲜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脱困不等于脱险》2000年11月辽宁电视台电视述评•《危险的开端》1998年10月13日新华社述评•课堂讨论:分析评论标题《没有中立的裁判就只有“听证秀”》(2004年《新京报》)和《谁胜谁负》(1999年2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的不足注意:避免题义含混、令人费解鲜明: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脱困不等于脱险》2000年11月辽宁电视台电视述评•《有理也不能取闹》1984年10月16日《广西日报》思考:《新一轮民工荒对中小企业的警示》2009月9月9日燕赵都市报网络版《多点“··”吧》《有话则短,无话则免》注意:避免不痛不痒、令人费解3、言简意赅《不要蛮干》1956年9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质量无“小节”》1991年1月28日《经济日报》“经济漫笔”•《人祸》1998年7月24日《南方周末》时评•课堂讨论:分析评论标题《法律不必“最好”,但必须“最不坏”》和《市政府专题会议责成搞打砸抢的企业深刻反思?》(《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注意:避免句式冗长、文字罗嗦4、生动引人•(1)句式变化•变陈述句为假设句•《假如都像徐永山》1980年4月20日《中国农民报》社论•《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1983年3月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假如俺是名人》1993年3月9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假如多一些王海》1996年1月13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变陈述句为感叹句•《莫教孩子当“看客”》1988年11月3日湖南长沙市东区广播站•《久违了,国学!》199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造伪劣工程:罚!》1996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法霸”比“法盲”更可怕》2003年2月12日红网•变陈述句为疑问句•《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1982年2月7日《福建日报〉社论•《“及时雨”为何落不到田里头》1987年6月19日福建浦城县广播电台•《何必拷问捐献者动机》2002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中山舰还要沉睡多久?》2003年12月27日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一号文件:还有多少农民不知道?》2004年3月5日新华网•(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引用法:把成语、古语、谚语、俗语直接引入评论的标题,借助其本身特有的词义和人们通常的理解表达评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意向•《闻鸡起舞》1981年1月《人民日报》社论•《四十而不惑》1989年10月1日《经济日报》社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996年12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化用法:对成语、古语、谚语、俗语做细微改动后,变化使用,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表达评论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易字法:通过改变个别字,或对个别字做顺序上的调整,使其变化词义,旧词新解•《“杞人”忧“地”》1981年8月2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近墨不黑》1990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大地”•《车祸猛于虎》2004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谐音法:易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使所易之字与原字谐音,使旧词新意或一词多义•《恭喜发“才”》1982年2月《人民日报》春节社论•《以“职”论价》198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岂有此“礼”》1995年7月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形式”逼人》1998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3)巧用修辞手法•比喻法: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以此物描绘或表现彼物•《“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1987年6月18日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既折“莲蓬”又挖“藕”》1987年8月28日《新华日报》“细流集”•《怎样把“蛋糕”做大》1990年10月31日《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会议缘何出“虫子”》1999年4月1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比拟法:借助于想像力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述•《莫让牛肉面拉了后腿》1993年5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奥斯维辛醒着》1996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国际札记”•《“愤怒”的彩管》1999年5月27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京城是被暴雨“灌瘫”的吗?》2004年7月11日新华网•借代法:借用事物内部或外部不可分离的相关联系,以与事物相关的部分名称代替事物的本体•《多交“毡帽朋友”》199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茶碗”能否与“麦克”嫁接》1992年4月25日《经济日报》的《星期话题》•《屋檐下的忧思》1992年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飞去“乌纱”又飞来》1998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双关法:在遣词用字时表面是一个意思,而暗中又隐含着另一个意思,一语双关•《一“孔”之见》1985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市场随笔”•《当心有“坑”》1985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巨额粮款化为水》1996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还企业一条“出路”》1997年11月5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对照法:把两种相互矛盾或悬殊巨大的事物、现象、思想、做法等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分辨是非、善恶、大小、远近、美丑等•《慷慨与吝啬》1993年11月22日《中国物资报》“新视角”•《山绿了,眼红了》1998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2002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以罚促管”还是只罚不管》2003年8月6日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回环法:把词语或句子在组合过程中颠倒重复,使其首尾呼应,形成回环,亦称“回文”或“连珠”•《“官钓”与“钓官”》1989年1月7日《人民日报》“漫话”•《专家鉴定与鉴定专家》1991年1月6日《健康报》署名评论•《“如意”不如意》1995年7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珍稀动物当珍惜》1996年4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二、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技巧•1、抓住评说议论对象的独特之处来拟制标题•2、展示评论观点、见解中的“亮点”“卖点”,使标题光彩照人•3、巧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活泼,形象可感,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4、字斟句酌,简洁凝练第三节各类媒介新闻评论标题的差异及其制作方法一、各类媒介评论标题的区别1、所用的传播符号有所不同•报刊及网络评论标题:以文字符号为传播手段文字符号所特有的内涵丰富,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和纸媒体可反复阅读的传播优势,使其在拟题方式、词语运用和题义开掘上有较大的空间•广播评论标题:以声音符号为传播手段有声语言的感染力、易受性强的特点,使其容易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稍纵即逝,不易留存•电视评论标题:以文字符号为主,可辅之以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标题一般以文字符号的形式播出;有时为了增强标题的传播效果,配以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制成的片头,在节目中重复播放。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手法的立体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不少电视评论的标题只是标明论题范围。示例:•《中国粮食》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目击医药回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二)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报刊及网络评论标题:评论的标题在版面编排时一般位于正文前面或最为显要的位置,以引人注目;“看报先看题”也是大多数受众通常的阅读习惯。•广播评论标题:标题一般在正文之前播报;为满足受众收听需要及增强传播效果,有时在节目结束后重播评论的标题;谈话类节目经常不设标题。•电视评论标题:在节目中出现一次或数次,除起到标题的一般作用外,还可以起到调整评论节奏、划分节目层次、强调评论重点、调节受众情绪等作用标题出现的时机,停留时间的长短,所用的字体、字号、颜色、出屏方式及特技手法等,都是一种发言的方式,成为电视评论表情达意、启承转合有机的组成部分。示例:•《人情猛于虎》1996年12月18日黑龙江电视台•《喜中别添忧》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