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指标:1.刚度比1)控制参数——0.72)规范出处——《抗规》3.4.3条表3.4.3-2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紧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高规》3.5.2条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2可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千古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2.刚重比1)控制参数——仅在《高规》中有此规定,《钢规》、《抗规》以及《高钢规》中没有刚重比限值的直接要求。2)规范出处——《高规》5.4.1条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刚重比大于2.7;框架结构刚重比大于20),弹性计算分析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高规》5.4.4条高层建筑结构的中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应满足刚重比不小于1.4;2框架结构应符合刚重比不小于103.受剪承载力之比1)控制参数——A级不宜小于0.8,不应小于0.65;B级不应小于0.752)规范出处——《抗规》3.4.3条表3.4.3-2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3.4.4-2-3)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高规》3.5.3条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4.周期比1)控制参数——A级0.92)计算要求——刚性楼板假定3)规范出处——《高规》3.4.5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5.剪重比1)控制参数——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类别6度7度8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0.008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0.0060.012(0.018)0.024(0.036)0.0482)规范出处——《抗规》5.2.5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力应符合要求;《高规》4.3.12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要求;6.有效质量系数1)控制参数——90%2)规范出处——《高规》的5.1.13-2条要求B级高度的建筑和复杂的高层建筑“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少于塔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少于总质量的90%《抗规》5.2.2条文说明振型个数一半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7.位移角1)控制参数——框架结构1/550;剪力墙结构1/8002)计算要求——刚性楼板假定、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3)规范出处——《抗规》5.5.1表5.5.1所列各类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高规》3.7.3看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宜符合下列规定;注:抗震设计时,本条规定的楼层位移计算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8.位移比1)控制参数——A级高度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1.52)计算要求——刚性楼板假定、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3)规范出处——《高规》3.4.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抗规》3.4.4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