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核能风险的公众认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核能风险的公众认知周燕核能的公众认知与接受性Ⅰ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Ⅱ影响核能风险认知的因素分析Ⅲ如何构建有效的风险沟通ⅣI、核能的公众认知与接受性1、公众对核能的认知状况调查2、核能公众接受性的特点中国煤电链与核电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不同学历的人群对辐射的了解程度不同学历的人群对核电站是否安全不同距离的人群对核电站是否会损害身体健康的认知对当前各国的核电站数量是否清楚?各国依靠核电占发电量的情况当前建立核电站的技术水平如何?现在建立核电站对我们的未来影响是好还是坏?核电站对我们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何核电站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政府是否应该出相关措施来控制核电站的建立?公众对核能的认知我国公众对核电的认知程度非常低,甚至出现公众对核电存在有某些误解的现象。虽然民众支持国家发展核电,但这并不是建立在了解核电的真正意义的基础上,这样的支持是不稳固的。2、核能公众接受性的特点事故发生率低而事故影响大公众关注程度高公众评价的主观性和非理性化如果比较煤电与核电,你觉得哪种风险更高?为什么?如果核能风险与吸烟、道路交通的风险相比,你认为核能风险是更高还是更低?为什么?Ⅱ、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Ⅱ、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1、核电与煤电产生的影响及其风险对比2、核能风险与其他类型风险的对比3、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中国煤电和核电燃料链归一化健康风险比较(死亡(GWa)-1)数据来源:李红等,中国煤电和核电的环境影响与健康风险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6):42.煤电链与核电链的比较影响煤电链核电链倍数公众健康辐射照射420人·Sv(GW·a)-18.39人·Sv(GW·a)-150非辐射危害12人(GW·a)-10.67人(GW·a)-11个数量级环境影响正常排放SO2和Nox对农作物有明显影响除切尔诺贝利、福岛事故等重大事故外,未发现明显可察觉的影响固体废物占地面积2.1×104m2(GW·a)-11×104m2(GW·a)-1地表塌陷1×106m2(GW·a)-11.6×102m2(GW·a)-1工作人员健康辐射照射90人·Sv(GW·a)-18.91人·Sv(GW·a)-110尘肺煤矿:21.6例(GW·a)-1铀矿:4.4例(GW·a)-15急性事故死亡率35人(GW·a)-10.6人(GW·a)-160温室气体排放系数1.3×103g(CO2)/kW·h13.7g(CO2)/kW·h1001999-2006年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伤害程度统计表数据来源:根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7年)、《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7年)整理得到。2009年6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份《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称全球每年有至少127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每年全世界有490万人死于吸烟。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吸烟是第二大死亡因素,是最大的可预防的死亡因素。核电事故发生率美国三里岛事故后,新建核电站的反应堆堆芯熔化概率降低到10-5/(堆·年),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的概率低于10-7/(堆·年)美国三里岛事故没有造成任何人员死亡,也仅仅只有很少数的几个受害者今后有患癌的可能联合国公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辐射事故的辐射后果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2000年5月2日至11日在维也纳举行第49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评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4年来的辐射后果。该委员会的结论是:核电站事故造成30人死亡,其中28人死于过量照射,死者均为电站工作人员或消防人员。开始被检查有急性放射病症状的工作人员共237人,最后诊断为急性放射病的为134人,其他人没有确诊。134人中包括辐射照射致死的28人。Ⅱ、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四个不同团体:妇女投票人联盟、大学生、商业和职业俱乐部的人员以及专家人士,按照风险大小来排列30种知名风险对照大学生和专家的答案,他们发现:-大学生把核能对公众的威胁列在第1位,而专家则将其列在第20位。-专家把机动车列为第1位,而学生把它列在第5位。核电厂周围居民与核电厂员工对比群体认知核电厂附近居民(327人)核电厂员工(153人)赞成兴建核电厂39%93%可接受核电厂的距住家的平均距离204.55公里58.02公里核能风险排序高于抽烟、搭国内线飞机、骑摩托车及食物中毒的风险核能风险是最不危险的风险对于核电厂最担心的项目核废料、核能事故、长期低剂量游离辐射、癌症、环境破坏与不确定的健康影响核废料,核能事故,民众抗争造成社会不安及战争时受破坏认为核电风险造成的影响降低生活品质及需求,影响身体健康,对社会、环境与下一代产生影响认为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巴鲁克(Baruch)等学者共列举30种危险,对被测试者进行测试。他们概括出9组,共18项风险特性,然后运用因子分析,将这些具有联系的特性浓缩成两组基本的因子——即“恐慌”和“非恐慌”以及“不为人所知”和“为人所知”。通过心理技术分析后,他们发现那些假想的结果具有无法控制、潜在的灾难、致命的后果等特性危险的风险,比如核武器、核辐射、航天器爆炸等危险的风险,人们的认知结果是“恐慌”。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在后来的一项扩展性研究中,心理学家保罗·斯洛威克(PaulSlovic)共列举了81种危险,对被测试者进行了测试。他概括了15组,共30项风险特性。同样运用因子分析,发现自己研究结论与早期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像核反应堆事故、核战争爆发、航天飞机事故、辐射性的垃圾等危险的风险,人们的认知结果是不可知的恐慌性风险。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研究发现:那些具有不为人所知、潜在的重大灾难、难以控制、致命等特性的风险,会产生社会放大效应。这类事件的例子有印度博帕尔的化学工厂事故,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美国强生公司的泰诺药片的负面影响,埃克森瓦尔迪兹石油泄漏事件以及“9·11”恐怖事件等等。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知1、一方面,核事故发生的概率、核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率低于其他风险——公众将核能风险理解为:恐慌性风险,不可知的恐慌性风险2、专家在风险评估中,核能风险并不处于高风险前列——公众在评估核能风险时,通常高估核能风险的水平,将其放在高风险前列Why?Ⅲ、影响核能风险认知的因素分析1、风险具有主观建构的特征2、公众在获取核能风险信息过程中的选择与感知3、环境因素4、公众对机构团体和专家的信任为什么很多风险的实际损害很小却导致了公众的极度不安?传统风险一些有致命可能的风险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警觉?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x特定后果的规模大小一种物理性的、更为实际有形的、可被量化的部分更新风险概念一种精神性的、被建构的部分Risk=Hazard+Outrage风险概念的主观建构风险的存在及其大小与人们的感受和认知有关公众对核能风险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风险的主观特征的影响。风险的主观特征美国心理学家Slovic和Fischhoff(1982)的研究,将风险主观特征归因为“熟悉性”和“忧虑性”两个维度。-“熟悉性”维度:它影响人们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主观估计(主观概率)-“忧虑性”维度:影响人们对风险后果严重性的估计影响风险认知的特征维度资料来源:SlovicP,FischhoffB,LichtensteinS.FactsandFears:UnderstandingPerceivedRisk.SocietalRiskAssessment.NewYork:PlenumPress,1980美国风险学者BarkeRothman和Lichter等人调查发现,随着对核电熟悉程度的提高,认为核电安全的人数比例也越高风险的主观特征美国阿瑞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人们对核电和其他类型的发电站的看法,结果表明,和其他类型的发电站相比,公众心目中的核电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不自愿、灾难性、恐怖、致命性、未知、滞后和不可控制。核电风险的这些负向主观特征,使其风险水平往往被公众高估。2、公众在获取核能风险信息中的选择与感知(1)公众在核能风险信息选择上,采用的认知策略影响了公众该风险的认知(2)公众对核能风险的感知受到个体偏好的影响(1)认知策略易得性策略对于许多人来说,对风险的反应是迅捷的、直觉评估的结果,而不是建立在对接触风险的后果的仔细分类的基础上的。这就使得一些引人注目和具有轰动性的风险被高估,而不引人关注的风险被低估。代表性策略个体总是依据某些主要特征对事件进行知觉。研究发现人们对事物象征性信息比基础率信息更为敏感,也就是说,人们对描述事物是否相似的信息更容易重视,而预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基础率信息则更容易被忽视。(2)个体偏好个体在情感和价值取向等倾向都会自然地影响公众对核能风险认知,特别是在存在分歧的时候,公众可能表现出某种偏好个体偏好负向信息导向损失规避情绪因素加强对核能风险负面特征的注意,体现为后果严重性的信息最能增加公众的风险感知拒绝计算风险,反对冒险部分风险事件会对个体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形成个体的心理噪音,影响其风险识别、判断3、环境因素(1)传播环境-媒介传播营造风险传播的情境-建构公众的风险认知,通过如信息的表达方式,传播频率、信息连锁效应等方式(2)文化、社会环境风险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状态相互作用,其方式会加强或降低对风险的感知并塑造风险行为新闻媒介对风险的解释是决定性的,美国不管怎样是一个民主社会,我们是从叫嚷声音的大小来判断事物的重要性的B.L.Cohen曾对1974到1978年间《纽约时报》资料库中有关意外事故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每年对车祸死亡的报道有120条,对工业意外事故的报道有25条,对与辐射有关的事故的报道有200条。但是从死亡人数上看,每年有5万人和0·45万人分别因车祸和工业意外事故死亡,而没有人因辐射相关事故死亡。可是媒体报道却给人们留下了“辐射非常危险”的印象,也影响了人们对核能风险的认知信息传播频率的影响信息连锁效应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风险事件经过多重的转介机制而传播给多元的接受群体,并通过反复的反馈呼应与影响,从而产生一个放大化的效果,如非典事件。群体极化指群体谈论后,会得到极端的决策。换言之,群体谈论会增强参与者对原有观点的认同。韩国超市货架上的海带产品被抢购一空在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10周年的一次报道中,美国著名的科技新闻记者马歇尔·斯贝克特(MichaelSpecter)曾经意味深长地指出:“最糟糕的疾病不是因核辐射而产生的疾病。真相却是,由核事故造成的恐慌所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于该事故本身。”(2)文化、社会环境文化作为一个超级变量,在风险认知的形成过程能够放大或是缩小人们对风险的判断,因而拥有不同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应用不同的价值观去评价和接受各种风险。4、公众对机构团体与专家的信任(1)核技术自身发展的困境(2)机构团体、专家所处的社会、利益背景(1)核技术自身发展的困境实验逻辑与核能风险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也不可调和的深层次矛盾:理论与实验无法完全检验核反应堆的安全性核技术开发的实验室研究局限人类可以把核反应的安全性放到实验室试管中进行试验吗?传统的研究逻辑核反应堆的实验室研究成功批量生产投入应用先建造核反应堆进行反应堆的安全性和内在特征研究这一过程被完全颠倒科学研究之逻辑规律,彻底抹去实验室与社会的界线,整个社会将与实验室没有区别(KohnandWeyer,1989;Beck,1995)。人为生产的放射性物质所带来的辐射危害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公众所能忍耐和必须接受的?如何划分这一界线,由谁来划分这一界线,这一界线符合谁的利益?(2)机构团体、专家所处的社会、利益背景以德国分析为例由谁划分界线?由所谓的德国原子反应堆安全委员会划分界线如何划分界线?按照“技术王国”的内在要求划分界线如此划分符合谁的利益?如此划分符合德国各核能源集团公司的利益Ⅳ、如何构建有效的风险沟通1、营造理性的风险传播情境,降低冲突2、建构理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信任体系合理看待公众与专家的认知差异3、从“单向告知”到“公共参与”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