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方法引入社会保障制度总是嵌套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我们需要将制度本身结合这些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比较。第一节社会保障“模式”与“体制”一、社会保障模式划分按照社会保障范围、实施方式、原则取向、制度安排等不同标准对社会保障进行不同分类。1、从制度化程度角度划分:①残补模式:早期模式②制度模式③工业成就模式(蒂特马斯增添):指原苏联模式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国家要采取这种制度,忽视了市场的作用2、从国家干预程度划分①A模型:社会服务,包括公共援助、公共补贴和社会保险等项目②B模型:通过减免税等方式鼓励自置产业、人寿保险等个人行为③C模型: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包括公共交通、治安和文化教育等工作3、从对福利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划分①积极的国家(美国):市场②社会保障国家(西欧):全面保障,充分就业③福利国家(北欧):收入均等化,充分就业,福利第一位4、从保障的方式划分①收入型保障:现金、实物补偿②服务型保障5、从社会保障的内容和性质划分①就业/收入关联型(美、德):保障水平取决于受雇年限或缴费长短,工薪层通常强制加入②普遍保障制度(北欧、西欧):全民性,资金来源——财政或征税③社会救助制度:大多数国家采用,财政,扶贫④储蓄型保障制度⑤雇主责任型保障制度:补助、津贴、费用;或为雇员投保。主要是工伤保险,大多被社保所取代6、从资金筹集和供给方式划分①社会保险型(美、德、日):不同保险标准,劳动者为核心,三方责任②国家福利型: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主要雇主纳税③国家保障型(原苏联):劳保制度包含于计划经济制度中,保费由国家和企业承担④个人储蓄型(新加坡、智利):强调个人自助型7、从待遇支付划分①供款基准型(definedcontribution,DC):受益标准取决于供款量,个人账户,积累制,先积累后受益。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但保值增值压力大②受益基准型(definedbenefit,DB):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失业时间等标准确定受益的水平。现收现付制,再分配性质强。强调受益条件的公平性不注重受益人的贡献,因此缺乏激励。“模式”划分总结:主要依据:社会保障功能、保障内容、保障方式等微观层面的制度特征优点:清晰明了,能够揭示某些方面特征不足:停留在特定的福利政策或方案层次之上,尚未深入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结构的层次二、“福利体制”(welfareregime)的提出1990年,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首次使用了“福利体制”。以前,“模式”和“体制”之间的界限很模糊,经常互换使用。安德森首次区分了这两者,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可以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来综合研究各国社会保障。什么是“福利体制”?①“福利体制”不仅仅指各种具体政策的总和,而是指总体上的社会政治方案。②“福利体制”不局限于政府的公共福利,更不限于单一、特定的福利政策与方案,而是包括政府、市场与家庭的总体社会福利。③“福利体制”不仅从公共支出规模、范围或福利资格进行比较,而且进一步从决策过程、阶层形成的潜在模式与政治结构来剖析各国福利。“福利体制”是对各福利国家的福利方案、福利水平和福利成效的综合概括。三、“体制”的特征1、“体制”的分析框架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受福利路径依赖的影响。2、社会保障体制不仅是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维持、加强国家价值的制度,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紧密的联系。社会保障体制应被视为制度综合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一国经济、政治运行,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组织和分层的根本力量”。3、社会保障“体制”更宏观、综合,涵盖“模式”概念第二节社会保障体制的两个维度艾斯平.安德森没有以通常的福利支出规模作为依据,而是选取了非商品化和分层化两个维度作为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的主要标准。一、非商品化——福利水平的测量1、安德森的研究方法深受马克思的影响“前商品化”时期——封建时期、古代商品化时期(特别是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的商品化被马克思视为人的异化,导致阶级分化,由此,人在市场之外的生存权利岌岌可危。2、“非商品化”概念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商品化是最重要的制度标志,工人唯一收入来源就是出售劳动力。退休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政策能够减少劳动力商品化的程度,因此他使用了“非商品化”来衡量社会福利的水平。非商品化:指个人福利相对地独立于其市场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3、非商品化与社会权利的关系:社会权利是按公民身份而非市场购买能力所确定的,社会权利减弱了公民作为“商品”的地位。两者关系:社会权利越宽泛,非商品化程度就越高;社会权利受到限制,非商品化程度也就会低一些。4、非商品化的三组分析因子①进入权利的规则,即获得资格标准。易于“进入”——与就业记录、工作业绩、需求检验或缴费挂钩程度低,非商品化程度高。容易“退出”,期限短,非商品化程度弱②收入替代水平高低③资格授权范围:即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如失业、伤残、年老、疾病等方面。5、根据这三组因子,安德森划分了三种体制:体制一:盎格鲁-撒克逊济贫法传统所确立的,资格授权主要针对的是那些被家计调查或收入证明的贫困者。公民权利未扩展,仅满足贫困者最基本的需要。体制二:欧洲大陆国家,以工业业绩为基础给与资格权利,前提是参与市场和缴费,非商品化程度取决于精算放宽程度,即工作期限和参保期限体制三:北欧国家,只要是国民或长期居民就有资格享受国家福利,定额给付原则,非商品化强安德森根据对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项综合评比得出18个国家的非商品程度。测量变量:①资格条件②接近正常收入程度③内在限制(等待期、持续期)。二、分层化——福利效果的度量福利制度的直接效果——提供服务和收入保障,规避社会风险。分层化——对社会结构的间接效果。福利通常也是一种社会分层体系,是阶级和社会等级形成的重要制度,它反映了社会责任、阶级分化、身份差别。有的国家根据职业来安排社会保障体系,旨在维护既有的地位和等级;有的国家奉行普遍式福利,以此消除等级分化;而救助式国家则针对真正有需要的人,但客观上造成穷人和中产阶层的二元状态1、社会保障体制分层化的测量(三个方面)①衡量保守主义分层化特征:第一,阶层隔阂的程度或合作主义(以职别养老金计划的数量来测量)第二,国家主义的程度(以政府雇员的养老金占GDP比例来度量)②辨析自由主义分层化特征:第一,家计调查式福利给付比例(由它占全部社会公共支出的比重测量)第二,私人部门在养老金计划中的比重;第三,私人保健部门在保健服务中的相对分量③衡量社会主义分层化:第一,普救主义程度(16—64岁有资格享受医疗、失业和养老金的人口平均比例度量)第二,给付结构的平等程度(以养老、失业、医疗基本给付水平与最高合法额之比测量)根据以上七种衡量福利分层化特征的标准,艾斯平.安德森也对18个工业化国家进行了分析,结果见下页:3、结果分析:保守主义指数高的国家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指标上得分中等或较低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国家在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得分中等或较低社会主义特征强的国家在另外两个方面中等或较低4、结合非商品化测量,区分为三种类型国家:高度非商品化=强势普救主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社会主义特征国家低度非商品化=强势个人主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自由主义特征国家中度非商品化=合作主义、国家主义(欧陆)——保守主义特征国家第三节三种社会保障体制艾斯平.安德森把福利理解为一种支持社会公民权的概念,并延伸到两个维度——“非商品化”(de-commodity)和“分层化”(stratification)根据这两个标准,他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分为三种体制: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体制一、自由主义(liberalregime)社会保障体制1、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盎格鲁-撒克逊)2、支配地位的是经济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资格审查苛刻通常有羞辱性,数额很少,少量普救式的转移支付及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3、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福利问题:①消极手段:最低限度的给付②积极手段:对私人福利部门补贴,培训和教育③福利改革受到自由主义劳动道德的强大制约,认为福利过多将取代工作4、非商品化程度低,分层化明显,社会权利受到有力地制约①缺乏稳定的跨阶级联盟,劳工运动较强大。社会观念:福利不应降低收入,强调个人的市场权利,认为国家介入越少越好②不鼓励退出劳动力市场,也不鼓励女性就业(自由);商业服务、休闲服务,好工作和坏工作并存;职业品味、工资和福利不平等程度较高③政府、市场、家庭三方关系中,以市场为核心;社会权利主要是个人式的,个人在市场中获得福利与服务自由主义总体特征:高就业率,低税赋,低社会支出规模,高工资差异,所得不平等二、保守主义(conservativeregime)体制1、代表国家:合作主义和家长式权威主义国家,如意大利、德国、法国、奥地利2、社会福利权利以工作业绩为基础,以参与市场和缴费为前提,如参保年限、过去的表现等。3、劳动力中等程度非商品化,力求维护既有的阶级分化:①社会权利为公民权一部分;宗教和传统信念强,天主教政党、传统权威结构及合作主义影响大②福利目的是为了确保劳工阶级的忠诚及中产阶层的支持,希望实施社会政策稳定社会结构(阶级、地位和职业结构分化)③强调国家组织福利供应(公共年金和社会保险),重视家庭提供福利的作用——大家庭主义④大力扶持退出劳动力市场,限制女性就业,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业结构保持稳定,“从业人”和“局外人”划分阶层存在潜在的社会冲突⑤家庭角色最重要,国家扮演辅助性角色,市场是边际性的保守主义总体特征:高失业率,低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度税赋,中度社会支出规模及所得不均和工资差异,高替代率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人民福利模式)1、主要国家: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2、源于贝弗里奇普遍公民权原则,福利获得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排斥个人阶级和中产阶层的分化,追求平等化。3、非商品化程度高,福利项目高度制度化,给付慷慨,分层化程度低。“福利橱窗”:①左翼劳工组织及小农联盟强大,确保政府承诺充分就业和全面性给付,再分配性质强②去家庭化:家庭关系的成本社会化,提供机会满足妇女就业;男女市场参与率都比较高③就业结构:专业化程度高,卑微职业不断减少,但性别和部门分隔存在④以国家的角色为核心,家庭和市场是边际性的;社会团结通过普遍式福利与服务达成。社会民主主义总体特征:高就业率,高女性参与率,高税率,工会组织强,社会支出规模大,慷慨社会福利,低度所得不均与工资差异,社会民主党扮演支配性角色第四节福利体制的评价及争论一、优缺点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划分已经成为引用最多的社会保障类型区分方法优点:1、包含了“路径依赖”和制度性影响两个核心内容,这是社会保障模式划分所欠缺的2、这种比较框架提升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研究领域的理论层次不足:只包括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没有涵盖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这些方法和标准未必适合研究和分析这些国家二、福利体制的“南欧”争论90年代,Abrahamson提出南欧属于合作主义福利国家的一个不太完善的“版本”,也就是说在保守主义体制中,还包含一种“次体制”。由于南欧的家庭化倾向,它没有完全偏离保守主义。三、北欧国家争论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北欧存在两种类型,有本质区别:一类是丹麦和芬兰;另一类是挪威和瑞典,后一类社会民主才真正发挥较强作用四、“东亚”争论东亚群: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Holliday在艾斯平-安德森的基础上,提出东亚属于生产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福利体制是生产性的,社会政策服务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压倒一切原因:①左翼政党及劳工力量薄弱;②家庭式福利;③儒家文化影响深厚Kawn:①政府在福利中主要是规范者、鼓励者,而非提供者;②分散而零碎,非整合性;③再分配效果不明显;④保守政治Wilding:低政府福利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福利;政府敌视福利;残补概念;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