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摘要]关于冷战的起源,东西方各国学者对此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实际上,冷战不仅仅是美苏两大集团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同时也是一场意识形态斗争。美国的意识形态是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改造世界的使命感、自由民主理念以及东方主义偏见等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美国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关键词]冷战意识形态美国苏联[Abstract]SchoalarsintheEastandtheWesthavedifferentdegreesofresearchabouttheoriginoftheColdWar.Actuallyl,theColdWarisnotonlyagroundsourceofconflictbeweentheSovietUnionandAmerica,butalsoisanimportantfactortotheoriginoftheColdWar.Amerilanideology,ssenseofcommissionofchangingtheworld,freeanddemocraticnotions,andtheprejudiceagainstideasoforientalcountrieshavetheintensecontradicationwithshesocialistcampinwhichtheSovietUnionplaysaleadingrole.Tosomeextent,AmericanideologyleadstotheburstofColdWar.[KeyWords]TheColdWarideologyAmericaTheSovietUnion“冷战”是相对于战争的行动而定义的。它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和较量[1]。其中包括政治上的对抗,经济上的封锁,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等等。目前,学术界围绕着在冷战起源中各大国应负何种责任,起了何种作用;谁是主动挑起者,谁是被动应战者,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综合作用论等1。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基于意识形态上。本文试1主要观点参见:张宏毅、董宝才:《也谈二战后期冷战的责任者问题》,《历史教学》(天津)1990年第9期。[美]塞谬尔沃克:《历史学家与冷战起源》,《世界史研究动态》(北京)1985年第2期。白建才:《论冷战的起源》,《陕西师大学报》(西安)1995年第4期。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2图从美国的意识形态这一角度出发来讨论和分析冷战的起源。美国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改造世界的使命感、自由民主理念和东方主义的偏见三个方面。一、“上帝的选民”必须肩负起改造世界的使命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美国的历史仅有两百多年,但美国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它在秉承欧洲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18世纪初,英国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样一个由移民构成的社会就是最初的美国。这些移民多数为基督教徒,他们肩负着上帝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来到这个上帝特别恩赐的地方,要建立一座“山巅之城”,这就造就了美国人民的使命观,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论何时都以“上帝的选民”自居,从而很自然的产生以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的使命感[2]。在处理世界事务的方式上,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的观念作为普世的标准,这就是美国改造和拯救世界的使命感。美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得他们错误地认为美国最有能力充当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和世界的领导者,不应该用衡量其他国家的标准来衡量美国,美国完全有理由超越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法,崇高的外交目的可以允许其使用不道德的手段;美国人自认为美国的发展模式属全世界最好,理应成为世界效仿的对象[3]。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倘若一个民族认为自己拥有上天所赋予的一种优于其他民族的特性或能力,就必然得出拯救和统治落后民族是它的责任的结论,进而采取外交和军事行动去履行这种特殊责任和天赋使命,这就使得美国时常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以当权者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4]。美国将这种使命观近乎完美地运用在本国的外交政策上。在这种使命观的引导下,延伸出了一系列的扩张主义思想。早在19世纪,美国就在拉美地区实行扩张战略。在1823年门罗总统宣布了“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很显然,美国已开始筹划将拉美地区划分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1898年9月,美国吞并了夏威夷。1899年,占领威克岛,与德国瓜分萨摩群岛,得到了具有军事价值的东萨摩亚的土地伊拉岛及位于该岛的帕果——帕果港[5]。夏威夷、萨摩亚、菲律宾就像一级级踏脚石一样,把美国引向远东和太平洋扩张的时代。进入20世纪,美国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在门户开放、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等一套海外扩张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美国力求控制加勒比海、中南美洲、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并且第一次介入欧洲事务。一战期间,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和国际联盟计划,这是威尔逊总统在外交辞令的掩饰下要求主导世界的宣言。它将美国的具体战争目标以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总构想公开3化,勾画出一幅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蓝图。虽然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但这毕竟是美国争夺世界领袖地位而进行的第一次完整尝试,为以后美国的扩张奠定了基础。二战之后,美国的进一步崛起更是刺激了美国的民族主义抱负,那就是依照美国的形象和意志去改造世界,在全世界实现自由和引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6]。二、自由民主理念早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自由民主理念就开始在北美大陆萌生了。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自觉也日益增长。由于长期受到殖民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殖民地人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渴望得到自由和民主。在战争期间发表的《独立宣言》中就已经充分地阐释了自由和民主的真理性。即人一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平等的,这些权利不是救世主或权威的恩赐,而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因此是不可剥夺和割让的。待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美国便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作为立国之本。自由民主理念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的心目当中。这种自由民主理念支配着一般美国民众的思想,并影响形形色色政党的形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原则和价值观之上并由其塑造而成的。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人对诸多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的基本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会影响美国对外交与国际问题的理解。自由民主理念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就是把理想主义的色彩融入到外交政策中,从而使美国的外交富有道义的色彩[7]。人权外交也好,海外干涉也罢,美国都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其合理性,为了人类的和平事业,为了使当地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的权利,美国必须这么做。这在战后美国对苏联的政策上尤为明显。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利用苏军驻扎在东欧一些国家的有利条件,对各国局势继续施加影响,帮助各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力量,打击反动势力,巩固人民政权,确立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或由多党制过渡到一党制。美国认为苏联在东欧的所作所为已经危及到了东欧国家的安全,紧接着,艾奇逊就攻击苏联在国内和东欧国家实行恐怖统治。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名为《和平抵柱》的演说。丘吉尔成功运用了心理战术,将苏俄和共产主义的负面性夸大后以演说的形式灌输给西方民众,以此号召有共同信仰的基督教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实质上是美国统治当局借别人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的政府咨文中这样解释,不论什么地4方,不论直接或间接破坏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样美国决策们者就以反苏反共意识形态而得到两党支持。正像一个美国官员所承认的,唯一的试图让公众接受的办法是坚定不移地抓住这个主题:共产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对抗[8]。显然这种理念为美国的诸多外交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三、东方主义偏见美国对东方的偏见最初来源于西方的种族等级观念[9]。15世纪以前,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完全处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之中,到了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实现,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当东方还是封建专制政体的时候,西欧已经迈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西方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就在这一时期,较为系统和理论化的种族主义伴随着欧洲的海外扩张出现,并通过白人移民传播到了美洲大陆。美国内战虽然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度,但黑人并没有得到真正地解放,他们依旧受到种族歧视和迫害。美国版种族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身体特征,特别是以肤色为世界各民族划分等级,并把肤色的深浅与身体、心智和道德水平相联系,肤色最亮的白种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最优秀的,能够自治和享受自由的赐福,而其他民族则缺乏这种能力。肤色最暗的黑人是最劣等的,要受白人的统治,理由很简单:优等民族有权教化和统治劣等民族[10]。战后,美国的种族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对非西方国家的东方主义的偏见上。在他们看来,东方始终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因而是不发达的,是低劣的,他们没有能力来界定自己;东方会给西方带来威胁(黄祸、蒙古游牧部落、棕色统治),西方应该将其控制(安抚、研究和开发,可能时直接占领)[11]。战后美国决策者的世界观中大量存在着这种东方主义的偏见。就拿富兰克林·罗斯福来说,虽然他是一位反殖民主义者,但他仍然对东方存在着很大的偏见。他在二战后期发表的讲话中声称不应把印度支那交给法国,但他同时也不同意印度支那独立,他们应该得到美国的照顾直到有一天他们能统治自己。在对待菲律宾的统治上,罗斯福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1900年,美国将菲律宾从西班牙手中解放出来之后,紧接着美国人代替菲律宾人照管公共事务。其结果是美国人同菲律宾人一起坐下来,一致同意确定一个日期,即1945年,到那时菲律宾就可以准备独立了。既然这种发展步骤在菲律宾有效,它就没有理由不能应用到印度支那,甚至是更多的地方[12]。广大的第三世界对美国来说没有自治的能力,缺乏自主性,是脆弱的,可塑的,易受外来的控制,如果不与美国结盟,就会为苏联所控制,成为莫斯科无孔不入的影响的俘虏。总5之,他们不能自治和独立,其民族主义不是源于自身的愿望而是外来的共产主义煽动[13]。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在该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反过来讲,其对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他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世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规范和指南,告诉人们现实应该是什么以及个人和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可以说美国的意识形态对冷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冷战。美国改造世界的使命感、自由民主理念以及东方主义偏见等意识形态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美国向称霸全球、主宰世界的方向一步步迈进。然而这样一个由多个民族和国家居住的星球,绝非美国是强者。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每一个民族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以他特有的方式证明其存在性和合理性,虽然节奏有快有慢,但他们却都在发展前进着。美国在强大,苏联也不赖,亚非各民族也在不同程度的觉醒。美国的意识形态对冷战的爆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把美苏建构成自由与极权主义的斗争和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竞赛,使冷战超越地缘政治争夺变成争夺人心的较量[14]。使两国关系在这一时期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战后苏联的对手不是美国,则战后国际政治的形态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情形。诚然,我们不能将冷战的起源完全归于意识形态,但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应当适当地增进国际交流,增强互信,避免误判,争取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也应当抛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偏见,大胆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