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从水体到陆地的自然过渡地带,是地表经常和季节性积水、生长和栖息喜湿生物的地段,主要包括沼泽地、河湖滩地、泥炭地、海滨滩涂、内陆盐沼和其他沼泽化土地。多水(积水或过湿)的环境、独特的土壤和适水的生物是湿地的主要特征。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其他系统所不可替代的作用。1.什么是湿地(wetland)?2.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Cairns,1997)。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2.1.调节气候一方面,湿地的热容量大,异热性差,使湿地地区的气温变幅小;另一方面,湿地积水面积大,特殊地热学性质使湿地源源不断地为大气提供充沛的水分,增加大气湿度,调节降水。例如,三江平原沼泽,一个生长季总蒸发量达86亿吨水,其日平均相对湿度比开垦后地耕地到7~13%。2.2.调节空气湿地有机残体分解缓慢且分解度低,分解耗氧量小,而湿地植物繁茂,放氧量大,因此,湿地像大气层释放大量的氧气。有人计算,仅地球上的沼泽植物每年就向大气层释放1.6亿吨氧气。2.3.调蓄水量湿地一般位于本地区的低凹处,含有大量持水性良好的泥炭土、植物及质地粘重的不透水层使其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它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用较长的时间将水排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被大片湿地所环绕,可蓄积江西省每年洪水总量的1/3。2.4.涵养水源稳定地下水位。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地下水位由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大城市的地下水位降得更为明显,而湿地水源充足,可源源不断地补给地下水。2.5.净化水体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湿地的理化、生物作用的综合效应,包括了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反应、硝化、反硝化、营养元素的生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过程。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对BOD5、TSS(TotalSuspendedSolids总悬浮固体)和TN的平均去除率效率可达77.1%、82.5%和85.9%。2.6.保持水土湿地地势低平,湿地中的植物和有机残体又有阻滞水流,从而降低流速,减少流水携沙能力,使泥沙沉积,或者减弱流水侵蚀作用。2.7.物质生产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特殊的水、光、热等条件,其初级生产力高,能量积累快。据报道,每年每平方米湿地平均生产9克蛋白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有的湿地植物生产量比小麦的平均生产量高8倍。湿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2.8.生物多样性湿地物种十分丰富。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760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约156科、437属、1380多种;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其中淡水鱼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2.9.生物栖息地湿地生态环境复杂,适于各类生物的生存、繁衍。在我国湿地生活的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1/3左右。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约有一半在湿地生活。湿地还是许多名贵鱼类、贝类的产区,以及重要造纸原料芦苇及其它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生长区,如辽河三角洲和博斯腾湖地区就是世界著名的芦苇产地。2.10.休闲旅游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景观,为人类提供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例如,冬季,洞庭湖栖息着2万多只各种水禽,其中不少是国际级或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对象,它们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2.11.科研和教育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由于其多样性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而备受人们的重视。目前湿地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学科的科研投入逐年增长,许多地区成为环境教育和野外科研实践的基地。根据《拉姆萨公约》中湿地的定义,全世界湿地面积约为2.6×106km2,占陆域总面积的1.4%。3.世界及中国湿地的概况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为许多水禽和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1)沼泽湿地。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2)湖泊湿地。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利用、生态治理的区域特点,中国湖泊划分为东部平原地区、蒙新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东北平原与山区等五个自然区域。(3)河流湿地。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因受地形、气候影响,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其中,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流域总面积的65.2%,其中注入太平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占全国流域总面积的58.2%。在内陆河区内有大片的无流区,不产流的面积共约160万平方公里。(4)河口滨海湿地。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分成杭州湾以北和杭州湾以南的两个部分。杭州湾以北的滨海湿地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基岩质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型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是环渤海的重要滨海湿地区域,其中辽河三角洲有集中分布的世界第二大苇田--盘锦苇田,面积约7万公顷。环渤海滨海湿地总面积约600万公顷。江苏滨海湿地主要由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一部分构成,仅海滩面积就达55万公顷,主要有盐城地区湿地、南通地区湿地和连云港地区湿地。杭州湾以南的滨海湿地以基岩质海滩为主。其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口-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在海湾、河口的淤泥质海滩上分布有红树林,如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滩涂及台湾岛西海岸地区。热带珊瑚礁主要分布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及台湾、海南沿海,其北缘可达北回归线附近。(5)人工湿地。中国的稻田广布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稻田约占全国稻田总面积的90%。近年来北方稻区不断发展,稻田面积有所扩大。全国现有大中型水库2903座,蓄水总量1805亿立方米。另外,人工湿地还包括渠道、塘堰、精养鱼池等5.我国湿地资源问题目前,我国湿地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据统计,近几十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海滨滩涂湿地面积约200×104hm2以上,相当于沿海湿地面积的50%。湖泊面积的萎缩和数量的减少更为突出,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目前只剩下326个湖泊,面积由原来的83.3×104hm2减少至现在的23.6×104hm2,水面减少71.6%。红树林面积在50年代为4×104hm2,目前锐减到仅有1.7×104hm2。西部玛纳斯湖、罗布泊、居延海已变成盐碱荒漠!由于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受损,一些珍稀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和灭绝。(1)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愈演愈烈,同时,湿地水污染日益加重,湿地实际上已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的承泄区。全国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如鄱阳湖每年有104×108吨工业废水排入湖区;被称为“高原明珠”的滇池,其水体已因污染变得恶臭难闻;素有“鱼米之乡”的太湖,也已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沿海城市每年向海洋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80×108吨以上,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湿地水资源的减少及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将使湿地丧失其生态系统的功能。(2)湿地水污染日益加重(3)泥沙淤积日益严重根据水利部门全国实测河流泥沙资料分析,平均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量瘀积在外流区下游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库中,或被引入灌区以及分洪区内。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5亿吨之多。长江近50年的年平均输沙量约5.2亿吨,在七大江河的输沙量中,长江流域仅次于黄河流域,列第二位。海河也是多泥沙的河流,多年来平均输沙量多达1.6亿吨。湖南洞庭湖,1951-1987年间,瘀积在湖内的总沙量高达35.23亿立方米,每年入湖沙量约1.3亿立方米,出湖沙量仅0.34亿立方米,湖盆年瘀积量近1亿立方米;1949-1987年,纯粹因瘀积损失的容积为47亿立方米,整个水面面积由原来的43万公顷萎缩到现在的24万公顷。江西鄱阳湖在1956-1985年间,湖盆瘀积总量27.89亿立方米,年均湖盆瘀积量0.93亿立方米。1956-1994年间因瘀积损失总容积3.63亿立方米。(4)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和湿地功能的丧失。(5)有效湿地面积的丧失,造成海岸侵蚀的加剧和盐水入侵。水库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其泥沙淤积的状况也已令人担忧。自1949年以来,中国已建成8.4万座大中小型水库,库容在4600亿立方米以上,现已淤死1000多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00-300亿元,如果把造成发电、灌溉、养殖、航运等损失计算在内,损失更加惊人。从生态系统来说,湿地具有调节洪水、降低洪峰、补充地下含水层、改善水环境、改善水质等作用,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维护我国水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我国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开始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但目前主要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境以及珍稀动植物为主,尚未对湿地的核心--水环境进行关注。水是湿地的必须条件与资源,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素。水生植物依赖水,水生动物离不开水,水鸟又靠从水中获得食物,湿地物种多样性是以水为条件存在的。水环境决定了湿地的生存及其功能,加强对湿地水环境的保护和规划是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的关键所在,对全国重点湿地水环境进行研究,对保护我国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湿地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上世纪末期,我国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但由于湿地的多种功能和综合价值仍未被公众以及一些管理者认知,近年来,湿地仍被视为荒地、各类湿地资源是原始性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因围垦、污染、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破坏不断增加,导致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及其特性已是刻不容缓。湿地资源保护的迫切性中国湿地的保护现状虽然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展了泥沼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真正将湿地作为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生态系统加以管理和研究,则始于1992年中国政府加入《拉姆萨公约》以后。由于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自然保护区建设到1999年底,已建立各种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260处,保护面积约1600万公顷。推行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湿地水环境保护是维持湿地功能的重要保证,对于湿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法制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法规,仅在一些相关法律和条例以及地方法规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如《森林法》(1983年)、《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年)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3)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外许多先进技术和方法在中国湿地保护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促进了中国湿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