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基础现代服务与管理系2011年10月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上篇经济学基础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1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22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导学: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就是要说明,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如何通过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分析方法: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逻辑框架:3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最大化原则消费者剩余MU1/P1=MU2/P2=……分析工具消费者均衡条件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线既定预算线与某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恩格尔定律4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效用的概念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JeremyBentham,1748-1832)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每个有理性的人都为自身谋求最大幸福是人性的某种规定性。边沁的这一功利主义思想为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5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效用的特征:完全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大小:满足程度高,效用大;满足程度低,效用小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已。只能自我比较,不能相互比较。6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家普遍使用基数效用的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为效用单位到了20世纪30年代,序数效用的概念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使用。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个有点类似于香、臭、美、丑那样的概念,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7基数效用(cardinalutility):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ordinalutility):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8概念:经济学家把所研究的各种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引起变动的量。边际分析就是分析自变量变动与因变量变动的关系。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量称为边际量。在考虑一个决策时,重要的是考虑边际量,因此,要运用边际分析法。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9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基数效用论者将效用区分为总效用(totalutility,TU)和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MU)。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TU=f(Q)。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MU=ΔTU/ΔQ。10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举例冰激凌消费量总效用TU边际效用MU000188(=8-0)2146(=14-8)3173(=17-14)4192(=19-17)5201(=20-19)6200(=20-20)719-1(=19-20)TUTUMUMU00QQ63681202311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TUQTUMUQ当MU0,TU↑;MUPP’当MU0,TU↓;当MU=0,TU最高点,总效应达到最大。处于↑、↓的拐点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12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marginalutility):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13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1)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14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2)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15比如在生命中第一次追求一个女孩子的感觉,其个中美好滋味,酸甜苦辣…难以言述,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谈第二个对象印象就没有第一个那么深刻,第三个没有第二个深刻,依次类推。在这里,感情的效应值随着你所谈朋友数量的增加而在减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对初恋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的原因。尽管第一次谈的对象,不一定是最合适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难忘的。因为第一次,感情难忘值是最高的。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16再比如,有一个地方很好玩,是旅游的好去处,如果你第一次去,就觉得很新鲜新奇,玩得很痛快,觉得收获也不小,但如果去的次数多了,就不觉得新奇好玩了。边际收益递减原理,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中的例子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不胜枚举。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17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正向变动。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数量的多少反向变动。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需求价格。由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人们对于某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就会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多而递减了。由此,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说,产品的边际效用决定需求价格。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由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人们对于某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就会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多而递减了。由此,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说,产品的边际效用决定需求价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特点18消费者均衡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货币也适用。随着货币的不断增加,货币边际效用递减。货币的边际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19消费者均衡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因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消费者会平等地看待每单位货币给他带来的效用,那么,货币的边际效用被认为是一个固定的常数λ。在经济学分析中,一般都假定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既定的,货币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20消费者均衡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是指消费者把既定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21消费者均衡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22消费者均衡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MU1/P1=MU2/P2=…=MUn/Pn=λ含义:即花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以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23消费者均衡(两种商品)条件的解释MU1/P1=MU2/P2说明:对于消费者,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商品1,增加商品2。意味者:总效用会增加。直到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便获得最大效用。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24例证共8人,最初3人到场景1,5人到场景2,因M1/P1=60>M2/P2=12于是场景2的人到场景1…直至P1=6,P2=2时,人均芒果相等(30)时,两场景的人员不再流动,达到均衡,条件是M1/P1=M2/P2。此时,总效用最大。P1=6,P2=2时总效用为60+45+36+30+60+30=261P1=5,P2=3时总效用为60+45+36+60+30+20=251P1=7,P2=1时总效用为60+45+36+30+25.7+60=256.7场景M1:有芒果180个人数P1人均芒果M360445536630725.7场景M2:有芒果60个人数P2人均芒果M16023032041551225例证假定收入共10元,最初2元买商品1,8元买商品2,因:MU1/P1=4.5>MU2/P2=0.75于是减少商品2的购买,增加商品1的购买…直至Q1=3,Q2=2时MU1/P1=MU2/P2=1.5时,两种商品不再调整,达到均衡,此时,总效用最大。Q1=3,Q2=2时总效用为9+4.5+3+6+3=25.5Q1=2,Q2=3时总效用为9+4.5+6+3+2=24.5Q1=4,Q2=1时总效用为9+4.5+3+2.25+6=24.75商品1:P1=2Q1MU11924.53342.2551.8商品2:P2=2Q2MU216233241.551.226★购买两种以上商品的均衡条件推导假定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商品1和商品2,其价格分别为P1、P2,其边际效用分别为MU1、MU2,则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U1/P1=λ;MU2/P2=λ则:MU1/P1=MU2/P2=λ若购买n种商品则:MU1/P1=MU2/P2=…=MUn/Pn=λ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27这意味着消费者要达到最佳满足状态,任何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都应该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换言之,每一单位货币不论购买什么产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均相等,且等于固定的货币的边际效用。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28基数效用论对需求定理的解释根据基数效用论者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知,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为常数的情况下,产品需求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该产品对消费者边际效用的大小,即如果某产品的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而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数量的增加,该产品的边际效用将递减,这样,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将下降。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与需求价格呈反向变动的关系。MU1/P1=λ或者MU1=P1·λP1=MU1/λ商品边际效用货币边际效用29消费者剩余例:你愿意支付200万美金与巴菲特共进晚餐,成交时实际支付了1万美金,省下的199万美金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30消费者剩余的图解Q消费者剩余Q0ABP0OP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3.1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313.2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序数效用与消费者偏好序数效用论的理论假定——效用可以计量,与现实相悖。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不能确切地感知产品效用的绝对数值,因而效用难于计量和加总;消费者只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不同产品的相对效用水平进行排序、比较和选择。所谓序数效用,就是指不可计量和加总,只能像序数(第一、第二……)那样排序比较的效用。32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三点基本假定:第一,完全备性。可以明确比较和排列不同商品的效用水平。要么AB;要么A=B;要么AB。第二,可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第三,非饱和性。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对任何商品,总认为多比少好。“多比少好”原则,即消费者对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的偏好要大于对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的偏好。如对于两种商品的两种组合A(3X,3Y)和B(2X,2Y),则消费者对A的偏好要大于对B的偏好。3.2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33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是指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情况下,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产品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无差异”即“效用相等”的意思,故无差异曲线又称等效用曲线。组合方式X1X2商品a14b23c3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