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概论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煤矿地质基本知识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应该明确的两个问题:地壳是煤及各种矿产资源形成的地方,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地壳的物质运动及演变有密切关系。地球表面生物的生长、发育及死亡的整个过程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各种元素和矿物的分布,使某些元素离散或集中形成有价值的矿产。(生物遗体变为煤和石油等)这两个方面都是地壳物质在地质作用下运动和演变的结果,因此,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在地质作用下的地壳物质运动,是掌握矿床形成和埋藏规律的基础。2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一、地壳的组成与岩石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其全球地壳平均厚度为16km,大陆地壳平均约33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km。岩石是一些矿物颗粒的集合体。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常见矿物:石英、正长石、白云母、橄榄石、蒙脱石、方解石、白云石、褐铁矿、石膏、滑石、石墨等。岩石的分类:1、岩浆岩岩浆岩是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岩浆是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中的具有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沿岩石裂缝或薄弱带上升,侵入到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便冷凝固结成坚硬的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环境中形成的岩石。主要是由暴露于地表的岩石,经受外力地质作用,即先经风化和剥蚀,搬运,沉积,再经受紧压、脱水、胶结,变成坚硬的岩石,如页岩、砂岩、石灰岩等。沉积岩分布最广,它覆盖的面积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5%。3、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各种不同的原有岩石,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性流体的作用,使原岩改变其成分、结构和构造而变成新的岩石,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等。煤是一种沉积岩。在煤矿生产中遇到的也几乎全是沉积岩。3二、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风化和剥蚀搬运和沉积固结成岩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按能源及作用场所分)地质作用4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1.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1)地壳运动—即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地壳运动对煤矿床的形成及赋存条件有着重要影响。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运动时,表现为地壳的缓慢上升或下降(海陆变迁),称为升降运动。地球物质沿地球切线方向运动时,呈水平运动。表现为激烈的造山运动。2)岩浆活动—是地下的岩浆沿地壳的裂缝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在上升过程与围岩相互作用,不断改变自身的成分和状态直至冷凝的全部过程。岩浆喷出地表——火山作用岩浆未达地表——岩浆侵入活动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海拔8848.13米,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在藏族神话中被认为是五位仙女中的第三女神。她是万山之尊、地球之巅。秦岭5夏威夷冒纳咯火山意大利埃特纳火山6中国西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夏威夷普乌哈鲁鲁喷发形成的岩浆河火山口底部,可以见到红色的岩浆裂隙式火山73)变质作用—地壳深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作用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化学成分产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4)地震作用—地震是地壳的快速颤动,是岩石能量积累突然释放的结果。在上述地质作用中,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是地壳运动。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8神戶大地震破壞(高速公路倒塌)美國加州聖安德烈斯斷層9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引起的地质作用。它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和地壳表层化学元素产生迁移、分散和富集。按作用方式分为:1)风化和剥蚀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风化—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氧气)、水溶液以及生物的作用,使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剥蚀—以风雨、流水等流动物质为动力,对岩石进行破坏并把破坏的产物剥离开的过程称为剥蚀作用。风化和剥蚀风化和剥蚀往往是彼此促进的,岩石遭受风化变得松软就易于剥蚀,剥蚀后暴露上来新鲜的岩石重新又受到风化。10风化作用的类型机械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风化作用,称为机械风化作用。它是由于温度变化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引起的,作用方式主要有:1.岩石的热胀冷缩2.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的变化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11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空气中的氧和水溶液不仅使岩石和矿物化學成分发生变化,而且使一部分被溶液帶走,或使稳定的矿物变为不稳定的矿物,这种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1.氧化作用氧气与各种矿物混合,产生新的矿物。黄铁矿FeS2(++)氧化成褐铁矿Fe2O3.H2O(3+),由铜黄色变为褐红色,颜色变深,结构变疏松。在地表称铁帽,地下连着矿床。2.溶解作用任何矿物都溶于水,只是溶解度有大有小。CaCO3+CO2+H2O--Ca(HCO3)2方解石(重碳酸钙)3.水解作用水和矿物相结合的一种化学反应。正长石+H2O--高岭石+。.4.水合作用有些矿物吸引一定数量的水。石膏+H2O--硬石膏12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有机械和化学两种方式:1.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植物根对岩石的破坏,蚯蚓等钻洞,人类活动如挖洞、采矿等对岩石进行破碎。2.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生物死亡后,腐烂分解形成一种腐植质(胶状的物质),是一种有机酸,对岩石起腐蚀作用.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破碎,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再经过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增加了有机物质---腐殖质,这种具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叫做土壤。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13叶状剥落(果洲群島)块状崩解(石澳)蜂窝状风化(長洲人頭石)蜂窝风化(長洲)块状崩解(石澳)蜂窝状风化(長洲)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142)搬运和沉积最主要的沉积区是内陆胡泊、沼泽和海洋。3)固结成岩——指松散的沉积物逐步变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从上可见,破坏岩石改变地貌生成新岩石是外力地质作用的整个过程。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搬运作用—风化和剥蚀作用的产物,由风、流水等搬运到别的地方的过程。沉积作用—随着搬运力量的减落或消失,被搬运物在低洼地区逐渐沉积的过程。搬运和沉积153、关系(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壳运动的制约。风化剥蚀过程主要在地壳上升隆起的地区进行,而其进行的强度也与地壳上升隆起的幅度速度有关。沉积、固结成岩过程主要在地壳下降沉陷地区形成,沉积物的物质成分,厚度和分布范围等,都受着地壳沉降的幅度和速度的限制。第一节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16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中,煤和岩层改变了原始埋藏状态所产生的变形或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一、单斜构造在一定的范围内,煤或岩层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的构造形态。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倾角: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二面角。倾角变化在0-90˚之间。煤层按倾角分为三类:缓倾斜煤层〈25˚产量占70%(全国)倾斜煤层25˚-45˚急倾斜煤层〉45˚倾向: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向下的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第二节地质构造17二、褶皱构造褶皱:岩层受水平力的作用被挤压成弯弯曲曲,但保持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构造形态。也可以定义为:岩石中面状构造(层理、劈理、断层面等)的弯曲。又称褶曲。背斜:岩层层面凸起的褶曲向斜:岩层层面凹下的褶曲第二节地质构造褶皱要素18三、断裂构造:岩层受力后遭到破坏,失去了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构造形态。裂隙: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位移。断层: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了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要素:断层面、断盘和断距。(1)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位移时,相对滑动的断裂面。其空间位置可用产状要素来描述。(2)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水平面)的交线。它反映了断层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3)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体。(上盘、下盘)(4)断距:断层的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断距可分为:垂直断距(相对位移的垂直距离)(落差)(ab)演示水平断距(相对位移的水平距离)(bc)第二节地质构造19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可分为:正断层:断层形成后,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相对移动。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相对关系,断层可分为:走向断层:走向一致或近于一致。倾向断层:走向与倾向一致或近于一致。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第二节地质构造20四、岩溶塌陷及岩浆侵入当煤层下部分布有可溶性的石灰岩、白云岩,并且发生岩溶时,岩溶可引起上覆煤层和岩石跨落形成陷落,从而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岩浆侵入煤层时,使煤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第二节地质构造21一、煤的形成煤由植物遗体堆积埋藏后经成煤作用转变而成。据研究,几乎所有的植物遗体,只要具备了成煤的条件,都可以转化成煤。不过,低等植物遗体所形成的煤,分布范围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那些分布广、规模大、利用广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遗体(主要是古代的蕨类、松柏类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遗体)形成的。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的过程,称泥炭化(或腐泥化)作用阶段。这一阶段以生物化学降解作用为主。第二阶段是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沉积盆地基底沉降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再逐渐增高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和无烟煤。由泥炭或腐泥转变成褐煤,以至无烟煤的全过程,称煤化作用。这一阶段以物理化学变化为主。第三节煤的形成与煤层特征22煤的岩石组成和成因类型取决于泥炭或腐泥形成时的成煤植物种类、堆积环境和堆积方式。煤的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质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化作用阶段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即煤级。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条件,是影响成煤作用发生和强度的重要因素。成煤植物群落不同,决定了煤的成因类型。石炭纪开始,富含木质纤维组织的陆生高等植物大量繁殖、堆积形成的煤大多为腐殖煤;富含蛋白质、脂肪的低等菌藻类为主形成的煤为腐泥煤;高等和低等植物混合形成的煤为腐殖腐泥煤。腐泥煤、腐殖腐泥煤在自然界分布量少,常呈薄层或透镜体夹于腐殖煤的煤层中。第三节煤的形成与煤层特征23泥炭历来被认为是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产物。根据近代研究表明,在气候条件中湿度所起的作用比温度更重要。因为现代无论在温暖的低纬度和寒冷的高纬度(50°~70°),只要是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都有较厚的泥炭层堆积,干旱条件显然不利于成煤。有利于成煤作用的地理环境是沼泽。沼泽分布在滨海平原、海湾泻湖、内陆大湖、三角洲平原、河流冲积平原和冲积扇前等环境。成煤作用有利的构造背景是古构造稳定期。地壳缓慢沉降,容易在地表形成积水洼地。造山运动和地壳上升阶段,均不利于泥炭的堆积和保存。第三节煤的形成与煤层特征24芦苇河流树木湿地芦苇沼泽稻田湿地平原湿地湿地是富饶多产的生态体系。湿地的类型繁多,包括:沼泽地、河口三角湾、泥滩、泥沼、水塘、三角洲、珊瑚礁、季节性河流、泻湖、浅海、泥炭地、湖泊、泛滥平原等等。25第三节煤的形成与煤层特征高等植物泥炭褐煤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成煤作用煤化作用变质作用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成岩作用烟煤低等植物腐泥腐泥煤成煤过程划分示意图26上述可见,要形成有开采价值的煤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植物条件:我国的三大聚煤时期(晚古生代的石炭二迭纪、中生代的侏罗纪和新生代的第三纪),分别是植物界的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繁殖的极盛时代。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3、地理环境: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条件。滨海平原、海湾泻湖、河漫滩、河口三角洲等。4、地壳运动:泥炭层的积聚要求地壳缓慢下沉,下沉速度最好为与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大致平衡,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越久,形成的泥炭层越厚。泥炭层形成以后,地壳下降较快,有利于泥炭的保存和转变成煤。第三节煤的形成与煤层特征27第三节煤的形成与煤层特征二、煤系和煤田煤系—是含有煤层的一组沉积岩层(也叫含煤地层)。煤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