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麻和骨关节损伤的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2005年5月基本知识脊髓灰质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胸腰段多见90%发生于下肢目前我国基本消灭病因与症状表现小儿麻痹症是病毒感染性传染病病毒从患者鼻咽分泌物及粪便中排出,再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给他人临床症状表现:急性期先出现高热、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数日后则出现肢体肌肉迟缓性瘫痪。发病超过2年,瘫痪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挛缩,肌力低下,骨关节变形,患肢短缩,负重力线异常,肢体发生畸形,不同程度的丧失功能,为后遗症期。常见畸形马蹄足畸形:主要是因小腿后部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挛缩,足背屈肌力减弱所引起。内翻足畸形:主要是因足内侧的肌力较强,足外侧的肌力较弱,失去平衡所引起。外翻足畸形:主要是因足外侧的肌力较强,足内侧的肌力较弱所引起。高弓足畸形:是因足内在的肌瘫痪、跖筋膜(足底)挛缩所致。锤状趾(爪形趾)畸形:因足内在肌挛缩所引起。跟行足(仰趾足)畸形:因小腿后部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瘫痪,足背屈肌力较强引起。髋、膝部畸形髋关节屈曲畸形:因臀肌瘫痪,髂腰肌(髋关节前部肌)肌力强所致。膝关节屈曲畸形:因伸膝肌(股四头肌)瘫痪,屈膝肌(腘绳肌)肌力较强所引起。膝关节反张畸形:因屈膝肌瘫痪所引起。膝外翻畸形:由于骼胫束(位于大腿外侧)挛缩所引起。脊柱侧弯:因两侧腹肌、背伸肌肌力不平衡,或一侧下肢短、骨盆倾斜所引起。肢畸形:有肩关节半脱位、肘挛缩、腕下垂、猿手等,较少见。社区康复目标主要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运动功能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应针对患者的年龄、障碍程度、心理状况、主观要求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方案。运动疗法肌力训练股四头肌髂腰肌臀肌胫前肌牵伸练习增加踝背屈增加伸膝增加伸髋步行训练训练前准备平行杠内训练室内行走室外行走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以主动为主;根据病情选择锻炼方式和运动量,运动量应从小到大,逐步适应;做被动运动用力要轻柔、缓慢、忌用力过猛,幅度过大;站立、步行训练应在肢体负重力线正常、关节无明显畸形情况下进行,以免加重畸形。作业治疗为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可选择一些特定的作业活动以增强四肢协调性和灵活性,如采取泥塑、制作手工艺品、踢球等方法训练上、下肢功能,注意要根据患者年龄、职业和兴趣等选择相应的训练方法。矫形手术后训练运动疗法辅助器具固定辅助器具的应用由于残疾的部位、程度不同,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环境和目的要求不同,辅助器的结构、名称也各不相同。主要有支具、矫形器、固定器、助行器和轮椅等,所用材料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石膏、木材、皮革、金属和各种塑料等。辅助器具的应用原则选用辅助器具前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计和制作。配戴某些辅助器具前要进行有关训练,如应用拐杖前须进行上肢肌力训练。使用过程中密切指导,发现问题即时修改。随着患者生长发育即时更换辅助器具。训练评估在小儿麻痹症患者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定期进行功能评估。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康复训练后,功能的改善情况,并针对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前一阶段训练的总结,也是开始下阶段训练的基础。Workwithhimasapartner,notapatient!骨关节损伤的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骨关节病伤社区中较多见,主要由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以及骨折引起。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训练,有利于减轻、避免或延迟残疾的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患,以腕、指(趾)最为常见,全身关节均可受累。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病因较复杂,与受凉、受潮、过敏、遗传、内分泌失调和免疫等有关。症状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个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曲伸不便,特别是对于肩、肘、髋、膝等大关节,由于其疼痛剧烈可导致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进一步发展,可造成关节变形、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受累关节越多,运动障碍的程度就越重,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也就越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是由关节滑膜炎开始,继而发生腱鞘炎、关节软骨面及软骨下骨制质破坏、韧带断裂、关节强直、脱位和关节畸形等,还可有关节外的变化,如心、肺病变和肝脾肿大等。社区康复训练目标控制炎症,减轻和消除疼痛,避免发生关节的破坏。保持肌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发生关节挛缩和畸形。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树立康复信心。康复方法休息和轻度活动预防关节挛缩运动训练物理疗法作业活动辅助器具使用生活设施改造传统康复疗法强直性脊椎炎是脊柱的一种风湿性病变,可导致一定程度的背部强直,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韧带、关节囊、肌腱的骨附着点的炎症反应,并可在椎体各面产生新骨和逐渐融合,形成脊拄强直。症状与表现强直性脊椎炎的症状表现不尽相同,初发症状常为髋部和腰髋部疼痛、僵硬感,尤其早上起床时明显,常伴低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及僵硬感自下腰逐渐上移,脊柱活动受限越来越明显,最后整个脊柱僵硬、强直,出现驼背畸形,严重时呼吸功能也受影响,患者甚至卧床不起,行动不便。康复措施休息姿势运动疗法剧烈的运动会使关节受损,不宜采用按摩用滚、按等手法按摩脊椎及两侧肌肉温热疗法可止痛和减少强直,如卧前热水浴和热敷夹板和矫形器可短期使用,但不宜长期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主要针对髋关节功能障碍,进行穿脱鞋袜、裤子、下蹲及行走训练骨关节病骨关节病又称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关节软骨退变、软骨边缘骨质增生。最常侵犯膝、髋、腰、颈等负重关节。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尤其活动后疼痛加剧,可伴有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症状表现关节疼痛由于关节的炎症刺激及软组织肿胀压迫所致。关节活动受限早期是由于疼痛、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引,后期可因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孪缩,骨关节破坏、增生、畸形等原因使之受限。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无力,主要由肌肉废用性萎缩及身体衰弱、体能下降所致。关节承受力下降由于关节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关节面磨损,关节周围肌无力造成。关节畸形晚期骨关节结构及骨质严重破坏,周围软组织孪缩可出现关节畸形。康复方法合理休息热疗冷疗恢复肌力练习减轻关节负担日常生活活动指导四肢骨折后的康复各种类型的骨折,包括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经妥善处理后,均应进行康复训练。骨折后康复治疗一般分两期进行:愈合期(固定期)、恢复期(固定拆除后)愈合期(固定期)骨折经复位后固定或牵引2-3天,损伤反应开始消退,肿胀与疼痛减轻时,应开始康复训练。此期康复的基本方法是以运动疗法为主:伤肢近端与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方向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予助力。在做牵引或被夹板、石膏固定的区域,当骨折端基本稳定,无明显疼痛时,即可开始有节奏的进行肌肉等长性收缩练习,以预防或减轻废用性肌萎缩及肌腱粘连。骨折经用夹板固定后1~2周,即可开始进行带夹板的伤区关节小幅度的、无痛的主动运动,再逐步扩大活动幅度及用力程度。但必须注意避免做与骨折移位方向一致的运动,防止骨折端重新移位。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和运动功能,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床活动。恢复期(固定拆除后)此期骨折已基本愈合,外固定去除,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关节活动范围扩大与肌力的迅速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力–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注意:患者若有局部炎症,化脓性骨髓炎、病理性骨折、关节血肿、伤口局部有异物或骨折尚未复位时,应停止功能训练,需由专科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周围神经损伤是指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用而发生损伤,如挤压伤、牵拉伤、挫伤、撕裂伤、火器伤、注射伤等。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有:臂丛损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症状表现运动障碍:迟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局部麻木、灼痛、刺痛、感觉过敏、实体感缺失等;反射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局部皮肤温度降低或增高,色泽发红或紫绀,无汗、少汗或多汗,指(趾)甲粗糙脆裂等。康复方法预防与治疗合并症防止和减轻肌萎缩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使用夹板和矫形器,预防肢体变形和挛缩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康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