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留学,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任教。●1930年,左冀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冀文学运动的主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华盖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热风》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无花的蔷薇》,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背景介绍“女师大”风潮发生于一九二五年。当时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依附反动的军阀政府,积极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化教育,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一九二五年一月,学生派代表赴教育部申诉自一九二四年杨荫榆任校长以来校内的种种黑暗情形,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她为校长。但由于她有靠山,又有一批反动文人为她帮腔,气焰十分嚣张。五月七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日子。这天,杨荫榆以校长身份布置和主持了一个讲演会,她的阴谋是:如果学生有反对她的举动,即以破坏“国耻纪念”治罪。但当她一登上主席台,全场立即起哄,齐声把她轰走了。当天下午,她便在某饭店纠集她的党羽,阴谋策划迫害学生。又令私党威胁学生自治会代表刘和珍和许广平,叫她们两人代表学生们向杨荫榆认错,遭到刘,许的严厉拒绝。九日,杨即借学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了许广平,刘和珍等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女师大事件鲁迅当时正在女师大兼课,目睹了杨荫榆迫害学生的种种事实,忍无可忍,奋起支持学生,并写了许多杂文,和杨荫榆及其支持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正在这时,爆发了“五卅”爱国反帝运动。女师大学生出于爱国热情,组织护士训练班,支援工人斗争。杨荫榆为了瓦解学生的反帝斗争,一面借口暑假要修建校舍,不准学生住宿;一面阻止医生来校给训练班上课,并以切断电路、关闭伙房相威胁。不久,段棋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立“女子大学”;同时,又令专门教育司司长刘百昭率领军警,雇佣流氓,闯进女师大,把学生强拖出校。一部分被迫出校的进步学生,在鲁迅等一些教师支持下,在宗帽胡同另租房屋,继续上课。“女师大”风潮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在广大的社会力量的声援下,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学生终于获得了胜利。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十日,反动政府终于将杨荫榆革职,女子大学取消,女子师范大学宣告复校,学生们仍回到原校址上课。风潮至此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和“三一八”相关的人和事:①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士兵用棍棒打伤;②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的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③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④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⑤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⑥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⑦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⑧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⑨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思考]有这样多的文化名人投入或是高度关注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这一天历史上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刘和珍烈士遗像•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一、听录音,了解大意。(注意字音)长歌当哭(dàng)菲薄(fěi)桀骜不驯(jiéào)租赁(lìn)不惮(dàn)喋血(dié)创伤(chuāng)尸骸(hái)殒身不恤(yǔn/xù)二、理清思路(在文中找到情感线索的语句)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5、“我还有要说的话”6、“呜呼,我说不出话”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愤怒的控诉深沉的思索热烈的讴歌痛心的回忆(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把握全文的整体思路交代写作的缘由(1、2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3、4、5节)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6、7节)以“记念”为中心表达技巧: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1~2)记念的缘由爱恨逻辑顺序追述生平事迹概写遇难经过详写遇难细节(3~5)追忆刘生平生前遇害时间顺序劝戒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6~7)教训和意义否定肯定逻辑顺序三、分析结构记念刘和珍君记念的目的一、写作缘由——悲哀愤怒二、写的必要——唤起民众记念的内容三、交往始末——暗自诧异四、遇害事实刘:微笑和蔼敌:下劣凶残五、遇害经过——从容辗转记念的意义六、经验教训——选择战法七、死难意义——奋然前行沉痛的悼念、愤怒的控诉第一部分:记念的缘由问题:阅读课文第一、二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纪念文章?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死者,揭露罪行警醒庸人,勿忘血债激励人们,学习猛士记念的缘由写作目的:悲痛悼念;愤怒揭露;沉痛总结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程度副词,更加愤怒到了极点深深地体味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表示对死者的尊敬语段赏析(一)记念的缘由语段赏析(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真正的革命者直接面对,不回避直接面对,不回避为国家、民族的不幸而哀痛以永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有是非观,但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记念的缘由•“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不是不抱希望的。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部分:刘和珍的生与死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全年《莽原》周刊•“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参加学潮斗争•对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嫉恶如仇、勇于斗争有思想,有远见,责任感强烈敢于斗争、热忱爱国和蔼善良可爱的青年•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语段赏析(三)刘和珍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