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贝子庙简介: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贝子庙正名为“江龙·班智达·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龙·班第达·葛根索木”,即以此庙一世称号为名。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龙班第达索木”“班第达·葛根索木”“葛根庙”“贝子庙”的异称。俗称“班第达·葛根索木”,简称“贝子庙”相传,清乾隆七年,一位西藏传教喇嘛,班觉伦布,在草原上展转传教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贝子旗的牧民家。女主人正要给蒙古包内供奉的佛上香,忽见喇嘛登门,忙不迭地一手提桶鲜牛奶,一手举着刚点燃的佛香,走出蒙古包门去迎接来客。班觉伦布喇嘛见状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便决意在此地住下来。他取得贝子(管辖3个旗的王爷)班觉多吉的资助和支持后,便在额尔敦敖包前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小庙,开始传播喇嘛教始建于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贝子庙的西庙亦称活佛仓,是一座规模宏丽壮阔的四合式院落。为全庙建筑的精华。东庙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仓、色木春、新拉卜楞、却日后宫、古力道布图、旺岱哈斯尔。每座建筑都庄严雄伟,彩绘细腻,内外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庙活佛的高级住处或接待尊贵宾客处,如同皇宫般富丽堂皇。建筑形制以清代官式手法为重,且有明代遗风。主要大殿为重檐歇山顶,还在二层置回廊,既可近观又可远取。抱厦为卷朋歇山顶,厢、配殿及山门殿为硬山顶,均为前置檐廊。在主要建筑屋脊上,都饰有藏传佛教特有的法轮、金刹、经锺等鎏金饰物,这些鎏金装饰与建筑的青砖、灰瓦、红墙和绿地相互映衬,显示出草原佛教建筑别有一格的风韵与气势在重要大殿的额枋、廊架等显要位置,都绘有“龙凤合玺”样式的彩绘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七珍”、“八宝”吉祥寓意的彩绘。其他显眼位置,则绘有卷草缠枝的“旋子彩绘”以及花鸟、人物、山水为内容的“苏式彩绘”。建筑的天花井格,普遍绘有梵文“六字真言”的彩绘装饰。大木梁架多以青绿色为衬底,金漆勾画,其青绿之鲜亮、金黄之耀眼、施金量之大超过了一般庙宇的彩绘,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艺术感染力。贝子庙历经苍桑,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几天之内庙顶被砸、塑像捣毁、堆积如山的经卷图书付之一炬。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庙遭到惨重的破坏,宗教活动完全停止。据调查报告,其全部损失折合当时人民币八千万元。2006年05月25日,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目前,贝子庙的常规法会有:正月祈求会、神变会(正月十五)。二月大祈愿会、伊若乐会、却日殿念诵会。三月祈祷会、吐义姆齐图会。四月农乃读经会。五月祭祀额尔敦敖包诵经会。六月嘛呢读经会、亚日乃(安居)读经会(要求念万遍)。七月桑奇图默朗木(传大召)诵经会。八月却日殿诵经大会。九月甘珠尔经会、丹珠尔经会,纪念天降节(九月廿二)。十月献灯读经会。十一月大经堂读经会、桑托木读经会。十二月岁末除灾读经会,祭火经会等。贝子庙坐落在额尔敦敖包山下,额尔敦(汉语意为宝地)敖包,建于清乾隆年间。历史上曾由13个敖包组成。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敖包;左边的第一个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其余9个敖包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9个佐的敖包(佐,就是现在的苏木)祭敖包Mong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