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史和对外关系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及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各民族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1.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1)秦时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传入珠江流域。(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打通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3)隋炀帝曾派人去西域,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4)唐时渤海郡派人到长安学习;汉族工匠把手工技术传到南诏;文成公主入吐蕃。(5)宋代①契丹的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贸易和技术文化交流加强。②夏帝元昊依照宋朝制度,任用汉族人担任官职。宋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6)明朝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明政府在边境开设互市。2.民族间的战争(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发动对百越的战争。(2)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汉出击北匈奴。(3)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在其旧地建都督府。(4)两宋时期的辽宋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5)明朝与后金的战争。(6)清朝平叛战争:康熙帝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易混易错(1)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冲突,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区分的根本标准在于战争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对民族征服战争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有些民族战争的征服过程是非正义的,带有很强的掠夺性和破坏性(如蒙古灭南宋和清军入关),这种征服对中原文明产生了破坏作用。但从征服的结果来看,则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3.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方式和途径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贸易等)。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⑤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设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议和”)、互市等政策促进民族融合。⑥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2)民族融合高潮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吴注重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氏、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③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3)民族融合的特点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④民族大融合与国家的统一是相互促进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⑥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4)民族融合的作用①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4.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东北地区唐朝设渤海、黑水都督府;明朝设奴尔干都司;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2)西北地区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3)南部地区秦朝统一珠江流域,设三郡;清朝南海诸岛归属广东琼州府万州。(4)西南地区汉武帝时设郡县;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的行政区域;明末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清朝确立了对宗教领袖的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等。(5)台湾的管辖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附:主要王朝疆域的变化细节点拨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到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友好交往(1)秦汉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技术交流等方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2)隋唐对外交通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3)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进入最频繁时期,对外贸易发达使节络绎不绝。(4)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经济交流两汉: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铸铜和制漆工艺等通过丝绸之路都传入欧亚地区。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欧亚商人往来频繁,物产交流丰富。②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瓷受到各国欢迎,但以不计效益的贡赐贸易为主。(2)文化交流①中国文化的外传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外传并影响着世界,建筑技术、数学对东亚影响很大,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生产技术:冶铸技术、制漆工艺、水利技术、纺织技术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欧亚。文学、艺术、体育都对欧亚文明产生了影响。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外来佛教汉代传入日本。②外国文化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种、生产技术、科技、艺术、宗教等对中华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①秦汉:以陆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海上丝绸之路已开辟。②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③两宋:陆地丝路中断,但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的发达。④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有广州一地通商,海上丝路不畅。思维升华中外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途径(1)目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2)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3)渠道和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古代中外交往中作出贡献的代表人物(1)张骞:西汉时期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方交通的新纪元,推动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2)甘英:公元97年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了解了沿途的地理情况和风俗习惯,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3)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在日本留居十年,传播唐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4)吉备真备:年轻时随遣唐使到中国留学,归国后,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文化。(5)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曾去印度研究学习佛经,并奉命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到印度,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6)义净:在唐高宗时渡海到印度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他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状况。(7)郑和:明朝前期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8)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明朝后期来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细节点拨(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总体上以对外开放为主,但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2)秦汉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代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统一安定是影响变化的因素。(3)对外交往存在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以和平为主要交往形式等特点。热点考向预测命题思想一主干知识时考时新中央政权的边疆政策,民族间的融合,不同时期的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统一中华文明的形成等主干知识历来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命题设计1(民族政策)2011年9月,经新疆霍果尔口岸出入境人口已达45万人,新疆的稳定意义重大,历史上稳定新疆否定分裂行为的史实有()①秦朝设置郡县制进行管辖②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③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④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新疆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秦朝疆土不包括新疆,北庭都护府由武则天设立,故①③不对,答案为B。答案B命题设计2(对外关系)2011年7月11日为《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50周年,胡主席在纪念活动时说“中朝两民族几千年来血脉相通,文化共同”,这种文化交流可上朔至()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南北朝时期解析由辰韩引进中国文化,在嫁娶、语言、称谓方面与秦相似而被称为“秦韩”可知A项正确。A命题思想二向概念错误说道别蕃汉分治、少数民族封建化、民族融合、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丝绸之路等重要概念是本讲知识的重点,也是易错点。命题设计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解析本题易误选A项,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闭关锁国”政策这一历史概念。当时允许广州一地与外通商,并不是禁绝外贸。B命题思想三一样的历史不同的史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应关注。命题设计4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一直证明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古代史上同中国有过密切交流的文明区域先后排列顺序是()A.阿拉伯—大秦—东非—印度B.大秦—印度—阿拉伯—东非C.印度—阿拉伯—大秦—东非D.东非—印度—阿拉伯—大秦解析大秦、安息是两汉时期的交往对象,与印度交往最早在魏晋时期,阿拉伯、东非分别在宋元和明代,故B项正确。B命题思想四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是由50多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从分散的区域文明发展为统一的中华文明并向周边辐射影响力,是高考命题常见的切入点。命题设计5下图为2011年7月20号,十一世班禅在致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政府时刻重视和关注西藏的建设,那么,最早赐“班禅额尔德尼”称号的清朝皇帝是()A.顺治帝B.康煕帝C.雍正帝D.乾隆帝解析清朝关于西藏的“达赖制度”、“班禅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分别为顺治帝、康煕帝、雍正帝、乾隆帝时确立,故选B。答案B解题能力提升选择题易错分析例1(2011·重庆卷,15)《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已厌兵,屈意抚纳”。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①重开边境贸易②割让幽云十六州③约为兄弟之国④封元昊为夏国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变式2011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额达1418亿美元,中国为非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强化了中非传统友谊。古代历史上中非最大规模的直接交流发生于()A.汉代B.唐代C.明代D.清代解析符合“最大规模”、“直接交流”两大条件最佳的是郑和下西洋,故选C。C非选择题审题突破主题:准确把握“问题”例2读下图:丝绸之路请回答:(1)汉代西域包括哪些地方?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2)说出汉代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答案(1)西域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包括新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的设置使汉政权能够有效地对西域行使军事、政治管理职能,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同时,有利于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有利条件:汉代丝织业的发展;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政府奉行开放政策。审题解秘第(1)问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