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醛和酮(Aldehydesandketones)掌握:醛、酮的结构特征以及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亲核加成反应,并应注意醛和酮在反应中的差异;酮式-烯醇式的互变异构和α-H的酸性;醛、酮的α-卤代反应和醇醛缩合反应。熟悉:醛、酮的命名方法;醛、酮的物理性质以及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了解:醛、酮的分类;一些在医学上常见的醛、酮化合物,如甲醛的功能和毒性等。醛(aldehyde)和酮(ketone)都是含有羰基(carbonylgroup)官能团的化合物。醛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分别与氢原子及烃基相连(甲醛例外,其羰基碳与两个氢原子相连),其通式为R-CHO,-CHO为醛基。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与两个烃基相连,其通式为RCOR’,酮分子中的羰基常称为酮基。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尤其是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不少醛、酮广泛应用于临床,例如,戊二醛由于具有较强广谱杀菌作用,临床用于灭菌或消毒医疗器械,如膀胱镜、支气管镜、橡胶和塑料制品等。再如中药麝香的有效成分之一就是含十五个碳的环酮-麝香酮。第一节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一、醛、酮的分类1、按照烃基结构的不同,醛、酮可分为脂肪族醛、酮和芳香族醛、酮。芳香族醛、酮的羰基碳直接连在芳香环上;2、根据分子中羰基的数目分为一元醛、酮和多元醛、酮。二、醛、酮的命名1、简单的醛、酮可用普通命名法命名。2、结构复杂的醛、酮主要用系统命名法命名:(1)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从醛基一端或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编号。醛基因处在链端,编号总是1,可以省略,而酮羰基的位次必须标出。(2)命名不饱和醛、酮时,除羰基的编号应尽可能小以外,还要表示出不饱和键所在的位置。(3)含有芳香环的醛、酮,可把芳基作为取代基来命名。(4)多元醛、酮命名时,应选取含羰基尽可能多的碳链为主链,并注明羰基的位置和羰基的数目。(5)脂环酮命名时,编号从羰基碳原子开始,仅在名称前多加一个“环”字。3、许多天然醛、酮都有俗名。第二节醛酮的物理性质二、沸点一、相态在室温下,除甲醛外,其它醛酮都为液体和固体。许多低级醛有刺鼻臭味。某些天然醛、酮具有特殊芳香气味,可用于化妆品及食品工业。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其沸点比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羧酸要低,但由于醛、酮一般为极性分子,所以沸点比相应的烷烃和醚类要高。三、溶解性由于醛酮的羰基氧原子能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所以低级醛、酮易溶于水,例如,甲醛、乙醛、丙醛和丙酮都可与水混溶。随着醛、酮中烃基的比例增大,水溶性迅速降低,含6个碳以上的醛、酮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乙醚、甲苯等有机溶剂中。第三节醛酮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醛、酮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发生多种反应。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羰基是醛、酮的官能团,在学习醛、酮的化学性质之前,掌握羰基的结构是十分必要的。一、羰基的结构和反应的基本特征醛和酮的羰基碳与氧均为sp2杂化,碳原子的3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氧及其它2个原子形成3个σ键。羰基碳和氧各剩下1个未杂化的p轨道,且彼此平行重叠,形成π键。因此,羰基的碳氧键是由1个σ键和1个π键构成的。羰基氧原子上还有两对孤对电子,它们分布在另外两个sp2杂化轨道上。为什么羰基具有较高反应活性?1、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三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平面构型对试剂进攻的位阻较小。2、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大,成键电子,特别是π电子偏向于氧原子一边,所以羰基具有较大的极性。羰基作为一种不饱和键,与碳碳双键一样,主要的化学反应是加成。但羰基C=O与C=C在结构上有两个重要的差别:1、氧原子带有孤对电子;2、氧的电负性比碳强。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加成试剂的负性部分总是和羰基碳结合,而正性部分则与氧结合。我们知道,在碳碳双键上的加成是亲电的,即试剂的正性部分(亲电试剂)先进攻π键,与其中一个双键碳(电子密度较高的碳)结合后,形成碳正离子,后者再与试剂的负性部分结合而完成反应。那么试剂对羰基的加成情况如何呢?是亲电的,还是亲核的?可以设想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试剂的负性部分(亲核试剂)先进攻羰基,形成氧负离子中间体;第二种是正性部分先进攻氧,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碳正离子中的碳原子外层只有6个电子,是一种不稳定的粒子。而氧负离子中的氧原子外层有8个电子,是比较稳定的八隅体结构。而且由于氧的电负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容纳负电荷的能力,所以作为反应中间体,氧负离子比碳正离子稳定得多,因此羰基加成是按亲核加成途径进行。羰基是醛、酮化学反应的中心,羰基上的亲核加成是醛、酮化学性质的主要内容。由于羰基的吸电子影响,a-H比较活泼,一些涉及a-H的反应是醛、酮化学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因醛、酮处于氧化还原的中间价态,它们既可以被氧化,又可以被还原,所以氧化还原也是醛、酮的一类重要反应。二、亲核加成反应亲核加成(nucleophilicaddition)反应是羰基的特征反应。亲核试剂一般是含有带负电荷或孤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常见的亲核试剂有:氢氰酸、醇、水及氨的衍生物等。在许多情况下,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是可逆的。醛、酮亲核加成反应的难易除了与亲核试剂的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醛、酮的结构,即取决于羰基碳上连接的原子或基团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醛通常比酮活泼,更容易发生亲核加成。这是因为烷基具有斥电子诱导效应,导致羰基碳正电性减少;同时烷基体积增大,空间位阻也增大,所以与醛相比,酮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1.加氢氰酸氢氰酸与醛或酮作用产生相应的加成产物氰醇(cyanohydrin),也称a-羟腈。芳香酮难与氢氰酸发生反应,原因是:(1)羰基与芳香环共轭,芳香环上的电子向电负性强的羰基转移,使得羰基碳原子正电性减弱;(2)芳香环有较大的空间位阻。如存在碱,可提高HCN加成羰基的反应速率,因为加碱可增加CN-离子浓度。这表明,在与HCN加成中,CN-浓度是决定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证明其反应机制是CN-作为亲核试剂首先向羰基进攻。氢氰酸与醛酮的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地位,因为在这一反应中生成了新的碳碳键,产物比原料增加了一个碳原子,化合物的骨架也发生了变化。由于HCN有剧毒,以上反应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为避免直接使用HCN,可采用以下方法制备氰醇。RCR'ONaHSO3RCOHR'SO3NaKCNCOHRR'CN羟基磺酸钠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亚硫酸氢钠中,以白色晶体析出。用稀酸或稀碱处理,可分解成原来的醛酮,故可用于醛、酮的分离。2.加醇和水在干燥氯化氢存在下,醇与醛的羰基加成生成半缩醛(hemiacetal),半缩醛还可以与另一分子醇反应,失水生成缩醛(acetal)。酮与醇反应生成缩酮(ketal)比较困难。但酮容易与乙二醇作用,生成具有五元环状结构的缩酮。缩醛和缩酮的性质相似,对碱及氧化剂都比较稳定,遇稀酸则分解成原来的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为了保护容易发生化学变化的醛基,常将醛转化为缩醛,待氧化或其他反应完成后,再用酸分解缩醛,把醛基释放出来。多数半缩醛不稳定,但是γ或δ-羟基醛(酮)分子内的羟基与羰基加成形成的环状半缩醛(酮)结构是稳定的。许多单糖分子都含有这种环状半缩醛(酮)结构。硫醇比相应的醇活泼,与羰基加成能力更强。乙二硫醇和酮在室温下就可反应,生成缩硫酮:缩硫酮很难分解成原来的酮,因此用于保护酮的羰基没有什么价值。但缩硫酮在吸附了氢的兰尼镍作用下还原,产物中原来羰基氧原子被两个氢原子取代。水可以与醛、酮的羰基加成形成水合物。由于水是一种较弱的亲核试剂,生成的偕二醇不稳定,容易失水,反应平衡主要偏向反应物一方:当羰基与强吸电子基团连接时,由于羰基碳的正电性增大,可以生成稳定的水合物,其中一些有重要用途。3.加Grignard试剂Grignard试剂容易与羰基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由于Grignard试剂Rδ--Mgδ+X是极性化合物,与Mg相连的碳带有部分负电性,具有很强的亲核性,而Mg则带有部分正电性,因此在加成反应中,Rδ-进攻羰基碳,Mgδ+X则与羰基氧结合,所得的加成产物经水解后即生成醇。Grignard试剂对醛、酮的加成是不可逆反应。利用Grignard试剂与不同的羰基化合物反应,形成碳原子更多、具有新碳骨架的醇。4.与氨衍生物的加成醛或酮的羰基可以与许多氨的衍生物(如羟胺、肼、苯肼、2,4-二硝基苯肼等)加成,并进一步失水,产物是含有C=N-结构的N-取代亚胺类化合物。若用G代表不同氨的衍生物的取代基,该反应通式如下:氨的衍生物以及与醛、酮加成缩合产物的名称和结构式。醛、酮与氨衍生物反应的范围比较广,在结构上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即绝大多数醛、酮可发生这类反应。所生成的产物一般都是棕黄色固体,很容易结晶,并有一定的熔点,所以常用于鉴别醛、酮。羰基化合物与伯胺加成,产生希夫碱(Schiff碱)的反应是可逆的。体内许多生化过程与希夫碱的形成和分解有关。在与视觉有关的生化过程中,视觉感光细胞中存在感光色素视紫红素(rhodopsin),从化学结构来看,它是由C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的侧链氨基经加成缩合生成的Schiff碱。视紫红素吸收光子后将立即引起视黄醛C11位置双键构型的转化,C11-顺式转变为C11-反式构型,从而导致视蛋白分子构象发生变化,再经一系列复杂的信息传递到达大脑形成视觉。三、a-碳及a-氢的反应醛、酮分子中与羰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称a-碳,a-碳上的氢称a-氢(a-H)。烯烃的a-H受双键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活泼性,醛酮的a-H受羰基的影响,也表现出相当的活泼性。原因:1、羰基的吸电子作用增大了C-H键的极性,使a-H比较容易形成质子离去。2、含有a-H的醛、酮,由于a-H的离解可以形成负碳离子或负烯醇离子,负电荷可离域到氧原子和a-碳原子上,而得到稳定,再进一步通过负烯醇离子转变为烯醇。由pKa值可看出,醛酮的a-H的酸性比炔氢还强:共轭碱的a-碳与质子结合时,又变回原来的酮(酮式结构),如氧原子与质子结合则生成烯醇(烯醇式结构),酮和烯醇互为异构体,它们可以通过共轭碱发生互变,并能达到平衡。这种官能团异构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分子中,称为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1.醇醛缩合在稀碱溶液中,一分子醛的a-碳(以负碳离子形式存在)可以与另一分子醛的羰基碳加成形成新的碳碳键,从而生成β-羟基醛类化合物,该反应称为醇醛缩合(aldolcondensation)。醇醛缩合反应的机制如下:醇醛缩合是有机合成中增长碳链的重要方法。例如,在稀碱存在下,乙醛经醇醛缩合反应生成β-羟基丁醛,后者在受热情况下很易失水,生成2-丁烯醛,也就是a,β-不饱和醛,这是由于产物中羰基与双键共轭,体系更稳定。酮可发生类似的反应,酮的缩合产物脱水,也导致一个与羰基共轭的碳碳双键形成,得到a,β-不饱和酮。在醇醛缩合反应中,如果脱水生成的碳碳双键与羰基及苯环都共轭,则即使在不加热的条件下也能脱水生成a,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往往β-羟基化合物很难分离得到。2、卤代反应碱催化下,卤素(Cl2、Br2、I2)与含有a-H的醛或酮迅速反应,生成a-二卤代物和a-三卤代物。含有3个a-H的醛或酮(如乙醛和甲基酮等)与卤素的氢氧化钠溶液(常用次卤酸钠的碱溶液)作用,首先生成a-三卤代物,后者在碱性溶液中立即分解成三卤甲烷(俗称卤仿)和羧酸盐。该反应又称为卤仿反应。进行卤仿反应常用碘的碱溶液,产物是碘仿和羧酸盐,所以称为碘仿反应。四、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醛容易被氧化成羧酸,酮在通常情况下难被氧化,这是醛和酮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别之一。若采用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硝酸等)氧化,将导致酮碳链的断裂,生成较小的羧酸等。实验室中,可利用弱氧化剂(如: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等)能氧化醛而不能氧化酮的特性,方便地鉴别醛与酮。Tollens试剂与醛作用时,Ag(NH3)2+被还原成金属银沉积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故称银镜反应。Fehling试剂(由硫酸铜与酒石酸钾钠的碱性溶液混合而成)与醛一起加热,Cu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析出。通常这些试剂只与醛作用,而不与酮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