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走了——“灯还在传奇的人生——个人经历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巴金的主要作品《死去的太阳》这部小说以五卅惨案为背景。主人公吴养清目睹了南京路上的大屠杀。他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他受上海学生会的委派到南京活动。南京的工人和学生携手罢课罢工。他在南京外交后援会上遇见了少年时代青梅竹马的女友程庆芬,七年分别,程已与别人订婚。这次重逢二人才发现彼此相爱很深。痛苦中程悒郁而死,吴养清却渡过了感情的波澜。工人教育了他,王学礼这些革命者的牺牲精神感动了他,他在实际斗争中走向成熟。他觉得王学礼并不曾死去,他不过是一个死去的太阳,“依然会和第二天的黎明同升起来,以它底新生的光辉普照人间”。在这部小说中,巴金利用“五卅”发生那年在南京求学时的见闻,写出了南京的学生、工人规模空前的爱国群众运动。正如他在序中所说的,这书中的个人主义的色彩是淡得多了,他“已经不复以自我为中心来申诉自己底悲哀了”。这是他创作的变化,也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标志。他曾说:“我写文章如同在生活。我在生活里不断地挣扎,同样,我在创作里也不断地挣扎。挣扎的结果一定会给我自己打开一条路。《灭亡》小说以1925年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上海为背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杜大心对整个世界充满憎恶,他是一个患有严重肺结核的革命青年,他遇到“爱的天使”李静淑,一个信仰博爱主义的女孩,并渐渐爱上了她。但他很快在强烈的自责心理下投入工会繁忙的工作中,想以工作来压抑情感。信服他主张的纱厂工人张为群因为运送传单等物被捕遇害,杜大心无法摆脱良心上的谴责。他决心牺牲生命进行暗杀。杜大心的暗杀并未成功,对方只受了点轻伤,而杜大心,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巴金的《灭亡》曾获得过很高的评价。1929年的《小说月报》连载了两部长篇小说,到了年底总结的时候,编辑评价:“这两部长篇在今年的文坛上很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极博得批评者的好感。他们将来当更有受到热烈的评赞的机会的,我们想。”这两部长篇及它们的作者就是:老舍的《二马》与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雾》的主人公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在某地海滨旅馆与在友人家有一面之缘的大学生张若兰邂逅。她是来此度暑假的。彼此印象都好,交往后萌发了爱情。周如水性格优柔寡断,对此犹豫不前。原因是他在云南老家有一个父母包办的文盲发妻和一个儿子,虽然毫无感情,又不敢离婚伤了父母的心,因而陷入痛苦之中……《雨》的情节最为曲折。主人公吴仁民性格粗暴浮躁,好与人争论,常常猛烈攻击社会,也发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他成了一个罗亭式的人物。妻子瑶珠病逝了,以前的恋人郑玉雯当了官太太。寂寞中他爱上从前的学生,新寡的少妇熊智君,碰巧熊的房东就是郑玉雯。郑被丈夫厌弃了,成了看家的主妇,得知吴仁民的情况后仍未忘情于他,希望重新获得他的爱情,因遭拒绝自杀了……《电》写了许多人,许多事。作者说,小说中的人物全是主人公,都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这热血青年的群像中,吴仁民是以一个受人尊敬的最年长的革命家形象出现的,成了一个新人。李佩珠被当做妃格念尔型的女性来描写了。妃格念尔是巴金崇敬的俄国女革命家,她出身贵族家庭,但放弃优裕的生活,脱离上流社会,当一名医生到民间治病救人并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后在狱中二十二年不改其志,出狱后继续献身革命,巴金根据她塑造了理想化的李佩珠。在实践中她变得成熟了。《雾》节选《雾》节选夜来了,这是海滨的一个静寂的夏夜。 海水静静地睡着,只有些微的鼾声打破了夜的单调。灯塔里的微光在黑暗的水面上轻轻地颤抖,显得太没有力量了。 离海有里多路远,便是荒凉的街市。在夜晚街上更静了。 虽然是在夏天,但这里的夜晚从来就很凉爽:海风微微吹着,把日间的热气都驱散了,让那些白日里忙碌奔波的人安静地睡下来。也有人不忍辜负这凉爽的夜,便把椅子摆在门前,和邻居们闲谈他们生活里的种种事情,而最引起他们注意的便是那所新式建筑的海滨旅馆。 这四层的洋楼孤零零的高耸在那些邻近的简陋的矮屋上面,显然是位置在不适宜的地方。它骄傲地俯瞰着那些矮屋,而且以它的富丽的装饰、阔绰的住客和屋前的花园向它们夸耀。 在夜里和在白昼一样,这旅馆和那些矮屋依然形成了两个阶级,过着两种不同的生活。在旅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大批进步青年冲破白色恐怖,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艰苦的延安。中共负责接待的人惊异地问,是谁介绍你们来的,青年们回答,是巴金的《家》让我们来投奔光明。没有人说教,是《家》的艺术力量把热血青年引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家》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的思想。《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家》不仅是巴金在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是中国现实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煜煜发光的魂宝。《家》着力表现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觉醒起来的,歌颂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为摧毁旧社会而献身的精神,巴金的小说洋溢着浓烈的爱憎感情,语言自然流畅和扣人心弦的力量,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的直抒胸臆的艺术风格。《家》的解读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年青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作者在书中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个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生活道路”。长篇小说《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制代表高老太爷,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等统治阶级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纯洁、刚烈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瑜珏等;以及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作者把众多人物组织在一个宏大的艺术结构中,通过他们的矛盾纠葛、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和各自的命运。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小说着重刻画了觉新这个封建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的悲剧典型。他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和“孝”道的熏涛,铸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弱顺从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又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自觉地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在专制和压迫面前,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他的一生陷入极度的矛盾痛苦之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中又不无批判。受过时代新思潮洗礼而又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重担,既不满于黑暗的旧制度又逆来顺受的高家长房长孙,觉新这一形象,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实,作品中觉新就是一位如巴金大哥的少爷,深受旧礼教的迫害,巴金也曾坦言《家》中的一些人物与事情都受自己的旧式大家庭的影响。如果我们读《家》,对巴金的大哥也就有所了解了,而文中大哥的善良、软弱,正是他大哥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家》的相关研究《家》的接受研究TheStudyabouttheAcceptanceofFamily【作者】周立刚;【导师】阎浩岗;【作者基本信息】河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08,硕士【摘要】《家》在其接受史上并非人们想象的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多次坎坷与磨难才终于得到各界读者和评论界认可与赞扬的。1930年代,《家》首先遭到市民读者冷落,后虽在学生读者中“复活”,但仍未得到文坛评论界认可,被忽视长达近十年之久。《春》、《秋》的问世,《家》的话剧和电影演出的巨大成功,才使它被评论界和各界读者广泛接受并影响空前。建国后曾有过对《家》的合理争鸣,但很快变成了无情批判,这一转折点是姚文元文章《论巴金小说〈家)在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