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解决这个课题的实质,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苏共几代领导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列宁(1870-1924)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缔造者。1917年,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如果说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者的精神导师,那么列宁则是引导一群无产者走向自立自强的旗手和实践者。思想家所付出的是辛苦的考察和研究,而列宁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马克思写在纸面上的一些东西,是20世纪初最杰出的革命实践家。列宁对身处苦难中的中国人给予了巨大的援助。他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曾宣布废除沙俄对华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感受到了十月革命给被压迫者所带来的福音。他领导的共产国际曾派多人来到中国,形成了历史上颇为壮观的“红色教士”援助中国革命潮。至今我们仍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国际革命精英来到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促成了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建设国民革命军等,这些都是二十世纪发生在中国的最重大的事件。比之建国后苏联专家大规模援助中国,这种援助更伟大,在他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得以“星火燎原”,尽管在很多时候共产国际也给我们的革命带来损失。列宁和斯大林斯大林(1879—1953)苏联领导人。1922年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苏共党中央总书记。他领导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战胜了法西斯轴心国。他接过一个扶木犁的穷国,却留下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斯大林功不可没。但作为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提出的意见也曾导致过右的和左的偏差。无论是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来看,还是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来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十分深远的,至今仍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都是中国人的榜样和梦寐以求的“理想国”。但这样的模仿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计划经济体制、领袖终身制等。斯大林去世后,其执政时进行政治清洗等做法被公开并受到批评,这是长期以来影响人们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的一个重要问题。1958年7月31日,毛泽东在机场迎接赫鲁晓夫苏联领导人。1953年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在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现象。赫鲁晓夫让我们把共产主义与“土豆烧牛肉”联系在了一起。中苏关系的破裂与大论战使赫鲁晓夫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报刊上,“赫鲁晓夫”是出现最多的外国人名之一,但很多时候,这个名字不是指赫鲁晓夫本人,而是指某一类革命对象。比如,“隐藏在党内的赫鲁晓夫分子”、“中国的赫鲁晓夫”等等。赫鲁晓夫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的墓碑就是用黑白两色大理石拼成的。他在苏联历史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一页是在苏共二十大上,他以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错误,并毫不留情地批判和否定了斯大林搞个人崇拜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从而宣告了斯大林时代的结束。可对于世界来说,这个名字更多的还是会让人们想起他在联合国脱下皮鞋,敲打桌子的那一幕,还有20世纪60年代他参与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那一次,着实让美国人为核末日的来临而惊心动魄了一回。3、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思想缺乏经验经济建设方面照抄苏联模式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能力。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3、最初探索及成果(1)、1956年春,毛泽东听取了34个部委的汇报,4月25日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成为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和最初成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前听取各部委汇报(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判断,提出了许多正确思想和方针。八大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第二个成果。(3)、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取得探索最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最初理论成果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2、1956年9月,中共八大文献3、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生产力发展、脱离社会的物质基础,主张抽象的“公平”、“合理”。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ocialis原义:同辈的同伙的共同的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和描述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b、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经济。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d、商品和货币退出社会经济生活。e、阶级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逐步消亡。f、在满足全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方面合理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如何认识?二、注意马恩构想的基本出发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三、要注意马恩构想的方法——设置对立面一、注意马恩构想未来社会的前提条件——生产力高度发达对立面设置资本主义→私有制按资分配阶级对立商品经济人的异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消灭阶级计划经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战时共产主义:•在城市暴力剥夺剥夺者全盘推行国有化•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消费•取消商品生产、商品市场•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新经济政策•部分国有制•发展商业允许私商存在和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国营企业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给企业自主权•废除供给制,实行工资制•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征集制•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必须借助货币来进行•社会主义必须有效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社会主义还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还是一种专政的带有政治性质的国家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为前提保障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全盘国有化为奋斗目标阶级斗争为途径手段斯大林建立了一套社会主义模式,统领了社会主义国家好几十年。在经济上、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已经开始脱离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评价:两个根本的缺陷:排斥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机制4、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957年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一种是错误的发展趋向。这两种发展趋向往往交替出现在全党探索过程中,甚至出现在毛泽东个人的认识变化中以及其他领导人的思想中。正确的:毛泽东的认识、党的其他主要领导人的认识错误的: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以及以后出现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文革”。5、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曲折发展的原因(1)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偏差(2)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以阶级斗争为纲(3)我们党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超英赶美历史证明,这条探索之路极其艰辛曲折,毛泽东为此进行了20年的不懈努力,虽未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但他的努力及其成果,为后人找到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先河。所以薄一波讲,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从1980年邓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到1992年2月邓明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历时12年。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问题思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文化大革命”搞“贫穷的社会主义”,“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十五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问题思考问题思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别国模式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全盘西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没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不搞好物质文明建设不是社会主义、不搞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社会主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清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不清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什么,以此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第一阶段: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第二阶段: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第三阶段: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第四阶段: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0年5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集中体现在邓四次谈到社会主义本质中。1980年5月会见非洲国家领导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8月)在这一时期,邓围绕社会主义本质思考,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1986、9)针对“改革是否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疑问在谈到沿海帮助内地:“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0年12月)“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2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在谈到计划与市场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总结:是一个长期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是一个由反面反思到正面回答的过程。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